【摘要】中小企業集群內盈利能力較強且擁有富裕資金的企業共同出資成立集群內部銀行,同時內部銀行又將資金優先貸給集群內面臨資金需求困境的中小企業,這種新的融資模式不僅可以更高效地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短缺難題,還可以實現企業集群和內部銀行的共贏發展。本文從若干角度探討了中小企業集群與集群內部銀行的配套發展優勢,這種新的融資平臺對于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集群 內部銀行 配套發展優勢
一、企業集群內中小企業仍需新的融資平臺來緩解融資難的困境
研究資料顯示,集群化發展的中小企業雖然在融資方面具有優勢,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并未得到有效改觀,長期看將影響中小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探討新的融資路徑。
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對浙江省7個縣域不同類型企業集群內的2313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3%的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金短缺,但僅有21%的中小企業可以從銀行體系獲得貸款。趙祥對廣東中山小欖五金中小企業集群的調查研究發現,集群內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大約有45%來源于自身積累,能夠從銀行取得貸款的企業僅占到30%左右。這說明現階段企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較為單一,且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可得性又較低。
雖然目前各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越來越多,如民生銀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推出的“商貸通”,交通銀行的“展業通”,工商銀行的“財智通”等,但這些信貸產品仍要求中小企業提供抵、質押資產,這對處于持續發展期,本來就需要大量資金用來技術升級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集群中小企業來說還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靠集群外部銀行貸款對于解決集群中小企業發展所需的龐大資金只是杯水車薪,需要探索新的融資路徑。
二、設立中小企業集群內部銀行這一新的融資平臺優勢分析
(一)進一步提高了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分骨干企業的資本回報率,為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發展注入新動力
表1是2009年至2013年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業銀行的資本利潤率,數據分析顯示,大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業銀行的年資本利潤率都達到了15%以上。
表2是2009年至2013年我國產業資本回報率數據,分析顯示我國產業資本的年平均回報率在7%左右。本文以產業資本回報率作為中小企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年資本回報率的參考值。
通過表1和表2分析得出,現階段中小型地方性商業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要比產業資本回報率高很多,以此推斷出資設立集群內部銀行的骨干企業未來年資本回報率將進一步提高。這些骨干企業的發展壯大為內部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意味著將為處于發展期的其他企業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從而為整個集群發展注入新動力。
資料來源:白重恩,張瓊.中國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J].世界經濟,2014(10)。
(二)博弈視角下企業集群內部銀行運作優勢分析
集群內部銀行和貸款企業的博弈樹如圖1所示:
第一,當企業不向銀行貸款時,二者間不存在資金業務往來,博弈結果為A(0, 0);
第二,當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而銀行惜貸時,資金閑置的損失H將由銀行將承,博弈結果為B(0,-H);
第三,當銀行貸款給企業時,會存在企業按時還款或者違約兩種結果。(1)企業按時還款。假設企業獲得貸款后項目成功獲利M,歸還銀行利息I,最終收益為M-I;對銀行來說,在給企業貸款時需耗費一定的交易成本C1,故企業按時還款時銀行的收益為I-C1,博弈結果為C(M-I,I-C1);(2)當企業賴賬時,銀行若不追債,則銀行損失掉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共計N+I+C1;對于違約企業來說,其收益為未嘗還的本金、利息和取得貸款時的收益,博弈結果為D(M+N+I,-N-I-C1);
第四,當銀行選擇追債時,又會存在兩種結果,即追債成功或失敗。假設在追債的過程中追債成本為C2,在集群內如果企業賴賬,那么違約企業在集群內的名譽將受到損失,由此產生的損失為C和C3。需要說明的是,企業信譽對于企業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信譽能夠有效降低其融資成本。C和C3同為企業的名譽損失,但C3大于C,這是因為在集群內,企業和銀行間的信息比較流暢,若銀行追債后企業仍不還債,將影響其與集群內其他企業間的合作,因此主動還款的名譽損失C要小于追債后仍不還款的名譽損失C3。(1)若追債成功,企業獲益為M-I-C,銀行收到企業歸還的利息I,花費的的追債成本和交易成本共計C1+C2,最終收益為I-C1-C2,博弈結果為(M-I-C,I-C1-C2);(2)如果企業仍然賴賬,對于企業來說其獲得了貸款的收益以及未償還的本金和利息共計M+N+I,但企業將會有很大聲譽損失C3,故最后獲益M+N+I-C3;對于銀行來說其損失掉了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和追債成本總計-N-I-C1-C2,博弈結果F(M+N+I-C, -N-I-C1-C2);
假設內部銀行選擇對企業放貸的概率為a,惜貸的概率為1-a;在企業違約時,銀行追回不良貸款的概率為p,未追回的概率為1-p;那么,當企業按時還款時的期望收益為E企(還)=(M-I)a-M(1-a);當企業賴賬時的期望收益為E企(不還)=a(M-I-C)p+a(M+N-C3)(1-p)-(1-a)M;當E企(還)>E企(不還),企業將會還款,此時可得(M+N-C3)(1-p)pC。
由于在企業集群內貸款企業的違約成本C3較大,從而貸款企業的投機意愿大大降低,同時銀行追債成功的概率p大大提高,集群內這種特有的約束機制使得貸款企業的違約概率大大降低。
(三)集群內部銀行和中小企業集群的共生優勢分析
中小企業集群和集群內部銀行的共生模型如下:
x(t)、y(t)分別表示t時刻集群內部銀行的資金供給和集群內企業的資金需求;rc和rs分別表示中小企業集群和集群內部銀行獨立存在時,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和集群內部銀行資金供給的增長率;N、M分別表示集群內部銀行能夠提供的最大資金量和中小企業最大資金需求量;表示中小企業銀行受資產規模限制對貸款量的阻滯作用及企業集群規模對資金需求量的阻滯作用;a、b表示企業集群和集群內部銀行處在一個共生環境中的相互貢獻率。
1.當a=0、b=0時表示在企業集群外部設立銀行,對于企業集群來說其屬于外部獨立金融機構;
2.當a>0,b=0或a=0、b>0表示企業集群和集群內部銀行二者只能從一方的發展中獲利;
3.當a>0,b>0時表示中小企業銀行和企業集群從各自的發展中獲益,此時均衡點為:
當然中小企業銀行與企業集群的共生關系會經歷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轉變,這是因為在集群內部銀行創立之初,對骨干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依靠企業集群內的市場來規避信貸風險。中小企業銀行發展成熟后,其信貸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雙方可以實現共贏發展。
現在關注的問題是當中小企業銀行與企業集群達到互利共生的關系時,二者間的線性關系是否穩定。我們用Matlab軟件對a 0,b 0時中小企業銀行與企業集群的共生關系進行數據模擬。假設集群內部銀行最大的貸款量N=10;企業資金需求的最大量M=10;相互貢獻度a=0.2,b=0.3增長率rc=0.1,rs=0.1;初始值x(0)=8,y(0)=6,在t=100時,用軟件操作可得x(100)=12.7654,y(100)=13.8292。由上述均衡點的公式計算可得x(100)=12.7659,y(100)=13.8298
軟件操作結果與模型的計算結果基本是相符合的,說明集群內部銀行發展成熟后,二者間的線性相關性比較明顯。這種關系表明設立集群內部銀行有助于中小企業把產業資本轉向盈利能力更強的金融資本,而金融資本的壯大又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產業資本的成長,二者間優勢互補,從而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壯大。
三、總結
設立中小企業集群內部銀行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首先,對于集群內那些盈利能力較強且資金雄厚的企業,其實現了產業資本向盈利能力更強的金融資本的轉移,提高了資本的回報率;其次,集群內特有的約束機制降低了違約風險和內部銀行的風險控制成本,使銀企雙方間的資金流動更加高效;再次,集群中小企業與集群內部銀行間的共生互惠優勢能使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互促進,提高整體資本的運行效率。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快豐富和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方式,支持在中小企業集群地區設立小型金融機構,這些意見的出臺無疑為中小企業集群內部銀行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機遇。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陜西縣域產業集群企業融資機制調查研究”(11JK010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賈泰峰.產業集群與小額貸款公司配套發展路徑問題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2(6):28-32.
[2]何炳華,宋國防.基于貢獻度的集群與供應鏈共生階段性演變[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1(8):18-22.
[3]陳李宏.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問題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9(9):33-36.
[4]白重恩,張瓊.中國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J].世界經濟,2014(10):25-28.
[5]儲俊,裴玉.我國中小企業產融結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選擇[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7):34-36.
作者簡介:曹曉飛(1992-),男,山西運城,漢族,西安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