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小春 范獻勝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深化改革,金融體系日趨完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通過實地訪談部分浙江省用人單位和走訪部分院校了解其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得出了用人單位更需要大量能夠盡快適應一線工作崗位、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文章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分析、通過訪談結果分析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此次調研的啟示和建議等三個方面展開此次研究,該結果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了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金融工程 深化改革 培養模式 應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來,浙江省金融業將全力打造“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和“民間財富管理中心”,大力推進杭州、寧波、溫州三個金融聚集區建設,從而實現從“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跨越。
這一戰略促使了浙江省金融市場保持著快速的發展勢頭,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國際化和高科技化,對金融工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金融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承輕創新、重單一型輕復合型金融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已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1,2]。
為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地方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作用,了解社會各單位對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全面掌握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情況,明確金融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定位,促使我校更好地開展金融工程專業的教學和人才培養,在2015年暑假期間,金融工程學組織教師和學生展開問卷調研及訪談,走訪浙江省內幾家
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兄弟院校,開展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調研活動,全面了解本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3,4]。
為此,本次調研活動,金融工程系根據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調研目的,分成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問卷調研。問卷調研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研究者將所要研究的問題編制成問題表格,以郵寄方式、當面作答或者追蹤訪問方式填答,從而了解被調查者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我們根據調研目的和有關要求,設計了金融工程專業人才企業需求調查問卷,通過分發給企業有關人員進行填寫。利用14級學生專業認識實習的機會,讓每位學生在企業實習時,深入企業發放問卷。
問卷發放對象是浙江省內金融機構、中小企事業單位,發放問卷20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20份。
第二階段,實地走訪,進行訪談調研。訪談調研主要是實地走訪企業,與相關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面對面交談,以了解企業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況。本次訪談調研根據我們設置的兄弟院校、金融機構和中小企事業單位等兩個模塊方向進行,金融工程系組織了兩個調研組,每組1~3個教師分別走訪3~4家高校或用人單位。
二、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狀況
本次問卷調研對象共涉及120家用人單位。這些單位包括金融、保險業、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業和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等行業。其中金融業占85.8%,保險業占6.5%,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2.9%,制造業、建筑業和社會服務業2.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2.2%,從以上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主要以金融業為主,并且在這些金融業中,50人以下企業占了11.8%,50到200人規模的企業占了60.5%,200到500人規模的占了16.9%,500人以上的企業占10.8%。
在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當中,我們主要關注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比例、所提供的崗位、對金融工程專業學生的評價以及素質、技能要求等方面的問題。
(一)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需求比例
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用人單位近3年招聘人才中,45%的企業所招聘的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占比30%~50%之間,可見多數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有需求比較大。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有著較好的就業發展前景。
(二)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提供的崗位類型
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提供給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崗位類型比較多,其中柜員、融資及風控、理財所占的比例最高。
(三)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的英語等級的要求
從調研數據可知,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英語等級要求較高,80%的企業需通過四級,10%要求通過英語六級。所以在日常學習中,也要加強學生英語學習。
(四)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要求
從調研數據可知,用人單位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銀行從業資格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保險代理人證書、理財規劃師證書均有要求,其中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銀行從業資格證書的企業占多數。加強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證書的力度。
(五)企業對金融工程類專業的本科層次的學生的建議分類
從調研數據可知,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建議可以看出,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一個因素,同時實習經驗、工作態度、思想轉變也非常關鍵。
三、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主要問題
金融工程系教師分成兩個組分別調研了寧波坤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寧波有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奉化分公司和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
通過訪談結果分析,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主要問題:
(一)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有欠缺
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的欠缺是本次調查中反映比較集中的一個問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浮躁和心態上的失衡,這無疑會影響他們對職業的選擇和職業道德的水準。部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夠,不能安心一線工作,缺乏與企業同甘苦、共患難的意識,嚴格要求自己不夠。
(二)人才培養中的知識結構需優化,課程體系需完善,教材內容需更新
用人單位反映學生所掌握的與實踐相吻合的內容有一定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眼高手低”。走訪周邊院校發現,我們的課程設置不是非常合理,部分課程難度偏大、內容未跟上金融業發展的步伐、部分課程安排的內容和學時不盡合理,需要進一步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課程設置和內容。
(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持證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實踐能力決定了其是否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崗位和適應崗位工作的要求,企業比較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我校為金融工程專業學生提供的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同時要求學生假期參加專業認知實習。同時,國家推行崗位證書制度,企業多要求學生能取得金融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如證券從業資格、期貨從業資格、保險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等,但真正能拿出的很少。
四、本次調查啟示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研,我們認識到金融工程專業人才有很大的社會需求,但我們培養的人才與用單位的需求規格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反思目前的培養方式,重點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依托。目前的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包括金融學、會計學、計量經濟學、金融市場學、行為金融學、金融投資學、金融衍生工具、財務分析、金融工程學、風險投資學、互聯網金融等。對比兄弟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從知識結構上看,我們的專業課合理性值得肯定。從知識面看,包含的課程不少,但缺少培養金融工程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基本技能的相關課程,過多的金融理論課時和不切實際的要求,使學生花費較多時間學習而在用人單位中沒有用處。因此課程的設置上不在于多,而在于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加強教學實踐性環節的建設
根據調研發現,用人單位對金融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必須改進原有的教育模式,提高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金融實用性技能、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和效率,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需要加大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加大投入,保證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三)強化職業素質教育,提升職業教育內涵建設
從市場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質特別看重。對學生的技能素質為其次,技能素質可以在企業中得到鍛煉,但職業素質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得到的職業文化教育,是一種長期影響和感化的結果。企業特別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服從上級指令、溝通協作能力、語言及表達能力等職業素質看重。所以在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其實現過程關鍵在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崗位意識和切實落實職業素質教育。
(四)加強金融行業技術“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實施“雙證書”制度
針對當前金融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人才的缺少、教師團隊的單一化和企業高級人才引進難等問題,一方面要加強現有教師的“雙師型”能力的培養[5]。
另一方面注重發揮學院現有的實驗實訓基地的作用;實施校企產學研合作工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多吸引企業的高級人才加入我們的隊伍。
(五)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針對金融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征與存在的問題,要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合理內核的基礎上,實現培養模式創新,即突出能力本位,整合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以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為主要途徑強化專業實訓,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為此,要使基本素質和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合理配比,滿足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構建文化基礎課平臺,淡化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的界線,實現模塊化的專業教學;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滿足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六)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學方式改革,既是現代教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針對金融工程專業的教學特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積極推行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教學手段上應大力推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和網絡教育技術,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
(七)強化實踐教學與校企合作,實施“雙證書”制度
“雙證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本專業學生的培養必須輔之以“雙證書制度”,學生不僅要取得學歷證書,還必須獲取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質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以滿足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準入資格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質量調查報告[J].文化教育市場,2008(11):83-85.
[2]陳倩媚.金融業人才需求狀況調查分析與教學改革建議[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2007,23(3):15-18.
[3]姜進.訂單式教育:校企聯合培養金融人才的新模式[J].金融教育,2005,3
[4]吳順達.關于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46-49.
[5]王東升.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需求與培養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基金項目:寧波大紅鷹學院2015年校科研基金——基于模糊理論的企業研發創新人才的綜合評價 132015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