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德 牟維勇
“互聯網+”再度發力,一次靜悄悄的經濟革命在醞釀中。在漸次誕生的各種新經濟業態中,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分享經濟。
從傳統分享經濟到現代分享經濟
傳統的分享經濟可分為馬克思主義的分享經濟學與西方分享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分享經濟學,是以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為研究對象,西方經濟學則是從分配制度角度研究分享經濟學的。而目前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分享經濟,是互聯網技術加生態文明催化下的新經濟業態。互聯網時代的分享經濟與傳統分享經濟,雖然其目標都是實現社會資源和福利共同分享,但他們之間有很大差別。
一是催發分享經濟的動力不同。傳統分享經濟興起的動力是社會財富在企業內部與社會制度框架下存在的不公平,而現代分享經濟興起的動力是互聯網技術和人類面臨的能源環境危機壓力,它為社會分享自己閑置或暫時不用的物品提供了交換分享的可能。
二是分享內容不同。傳統分享經濟的分享對象是企業利潤和社會財富,而現代的分享經濟分享的是個人和家庭閑置的剩余物品。
三是運行模式不同。傳統分享經濟是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的,制度是維系分享經濟的關鍵所在;而現代興起的分享經濟是一場民間自發形成的新經濟業態革命,是一種全新的市場交換經濟。
四是最終形成結果不同。傳統的分享經濟追求的是一種能夠實現公平分享財富的理想制度;而現代分享經濟則衍生出分享的消費方式和商業模式,是一種使物盡其用,更加節約能耗、節約社會資源的新經濟形態。
現代分享經濟的類型與特征
目前正在興起的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分享經濟,呈現出百花齊放、多種模式并存的新格局。
有償分享模式。有償分享是目前發展最快也較為普遍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是將自己剩余或暫時不用的物品,通過收取租金有償讓渡給別人分享。目前發展最成功的空中食宿(Airbnb)就屬于典型的有償分享模式。其業務模式十分清晰:有閑置房間的家庭在網站上發布自家的空房信息,不想找酒店入住的租客通過上網查找住宿信息,一旦租賃雙方達成一致,租客就可以進行在線付費和實地入住。
對等分享模式。該模式是雙方通過互相交換使用財產,不向對方支付報酬而形成的分享經濟。比如你要去外地旅行,可以和外地要來你這里旅行的人換房子住。相對于有償分享模式而言,對等分享模式沒有有償分享模式那樣簡單,但有其獨特優勢。比如目前國內所推動的城鄉兒童手拉手體驗成長快樂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等分享模式。
勞務分享模式。在現代分享經濟中,人們不僅可以出售自己多余的產品,還可以出售自己的時間,比如承接遛狗、取回干洗衣物或組裝家具以及養老服務等雜活,這種以出售多余勞務為內容的分享經濟被稱為勞務分享經濟。在美國有一家創業公司Instacart,憑借1小時送貨上門服務的業務,在短短兩年半時間內估值一路飆升,在硅谷脫穎而出,并登上2014年度福布斯潛力企業榜榜首。
眾籌分享模式。眾籌(Crowdfunding)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該詞是舶來品,但這個形式在中國自古有之。中國古代的廟宇和鄉村祠堂建設,大部分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現代眾籌是指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資金籌集。同樣,現代眾籌籌資目標也包含了分享投資對象,不純粹是為了籌集資金。目前,眾籌分享主要集中在電影視頻、音樂和出版、文化創意、房地產等項目。基于互聯網思維以眾籌方式建立起來的茶樓或者咖啡館在杭州、北京、深圳等創業氛圍濃厚的城市開始風靡起來。
新鄉村分享經濟。如果從空間視角考察分享經濟,正在興起的鄉村分享經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領域。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世界最早和最成熟的分享經濟是在中國古代鄉村。在中國古代鄉村,私有制土地所創造的財富只是維系鄉村經濟和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古代鄉村的分享經濟。鄉村分享經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形的鄉村經濟,如公地、寺廟、祠堂等公共設施和公共保障財富;還有一部分是無形的鄉村財富,這種村民共享的財富是由鄉村倫理關系衍生出來的互助經濟,如村民之間的借貸,在蓋房、婚喪嫁娶等事情中相互無償幫忙等。
推動分享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把分享經濟興起看成是互聯網單一的作用,不僅不全面,也不能真正認識分享經濟的本質內涵。對分享經濟的認識必須在互聯網之后加上生態文明新時代這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說互聯網為分享經濟興起提供了技術支持,那么生態文明則提供了三大內生動力,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環保意識的自覺。目前興起的分享經濟正包含著一種全新的機制,傳統工業經濟追求生產最大化,而現代分享經濟是對閑置物品利用的最大化。傳統工業經濟必須不斷生產出新產品,才能產生價值,而分享經濟將閑置的東西充分利用,就會產生新價值。目前發達國家家庭擁有物品的實際使用率不到60%。耗費大量能源、污染生存環境生產出大量產品,卻有一半幾乎是閑置的,這顯然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分享經濟所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其次是精神分享自覺。推動分享經濟的另一個內在動力,就是當代人類精神消費分享意識的覺醒。工業文明給當代人類帶來的負效應,不僅僅是看得見的能源環境危機,還有看不見的精神缺失危機。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就可以發現正在興起的分享經濟中包含有社會對精神消費的內在動力。人們在分享經濟中,分享的不僅僅是閑置產品,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分享一種精神文化。
第三,新生活方式的自覺。在傳統生活價值體系中,被社會文化認可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擁有多寡比賽的生活方式。而在分享經濟時代,這些被傳統社會認可的生活價值觀,遭到顛覆性改變。分享經濟正在重塑未來社會生活標準,一個人與社會分享得越多,不僅得到的物質財富越多,而且與社會分享的精神財富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