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安
以社交網站、微博、博客、論壇、播客、維基、內容社區等為代表的社會媒體的崛起,正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傳播學者安德烈·M·開普勒和邁克爾·亨萊因將社會媒體定義為:“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術和意識形態基礎上的網絡應用,它允許用戶自己生產內容(UGC)的創造和交流。”
2010年12月,美通社發布的首個中國記者社交媒體工作使用習慣調查報告顯示,超過60%的記者曾經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線索或聯系采訪對象,47.7%的記者經常使用微博。社會媒體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氛圍,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性的傳播方式,使信息的生產和擴散顯現出爆炸式的傳播效應。很多在新聞事件中作為直擊者的媒體人,對于事件本身具有社會公眾不可匹敵的知情權和接觸度,這使其在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權威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也使得他們對新聞事件的表述與碎片化、情緒化的民意表達之間存在差異。同時,受網絡生態環境的影響,其微博表達又呈現出與傳統新聞語言截然不同的話語方式。
人文化、情感化的敘述視角
雖然深度報道在傳統媒體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整體而言對細節的表述仍然很容易被忽視。由于社會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補充,因此大量被過濾、忽略、遺漏、刪減的新聞細節能夠通過社會媒體得到披露,實際上,這樣的細節化敘述不僅使得新聞事件盡可能逼近事情的真相,同時也使新聞事件的敘述更具有人文化的色彩。
特別是在重大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面前,人文化敘述視角的引入,能使情感傾向通過客觀真實的細節描述和展現精神力量場面的呈現,將視角從概念化的國家共同體轉向具體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從而使報道獲取積極的社會效應。
例如,在2011年的“7·23”溫州動車事故中,鐵道部新聞發言人創造的“高鐵體”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網民對于“至于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引用和戲仿,顯示出的是對官方信息發布不及時不透明以及新聞語言官僚氣息濃重的不滿和反感。相較之下,部分媒體人在社會媒體上發布的具有“溫度”和人文關懷的言論則獲得了強烈的情感共振,如媒體人童大煥發表的評論《中國,請你慢些走》:中國啊,請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這條微博在一天之內引發數萬人的轉載和評論,其流露出的歷史反思精神和人本主義觀念,有助于撫平社會公眾的心理創傷,緩和社會對立情緒。
知性、理性化的內容表述
專業知識和專家意見能怎樣左右輿論導向?在2009年的農夫山泉“砒霜門”事件和同年上海“樓垮垮”事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傳統媒體報道中引入專家視角是較為普遍的做法,而媒體人在微博中知性的內容表述是傳統媒體報道中專家視角的延續和擴展。這種表述有別于傳統媒體嚴肅刻板的制度話語,帶有更為強烈的個性化色彩,同時也有別于枯燥晦澀的經院話語,具有知識普及的通俗性特點。
社會分工的高度發展造成知識的分化和隔離,爆炸式傳播的資訊信息選擇性地嵌入以微博為核心的圈子,知識分享和興趣分享成為劃分不同圈子的依據。媒體人的微博標簽往往與其關注的行業或職業直接相關,網民可以通過搜索功能和關注功能尋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微博,并加入到話題的討論之中。
以足球為例,每逢世界杯、歐洲杯、亞洲杯等重要的足球賽事,韓喬生、賀煒、詹俊、黃健翔等知名足球評論員的微博上都會聚攏大批的足球愛好者。其微博話題也往往圍繞著足球展開,無論是球隊背景的介紹、賽事的評點和預測、球隊戰術的講解,還是足球的歷史知識、球員軼事和場外花絮等皆能引來數以百計的評論和轉發。共同的興趣構成了微博“小社會”內的情感認同基礎,而媒體人發起話題,以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發言起到了對集體言論和行動的直接引導和激勵作用,從而實現對輿論的整合。
此外,社會媒體開放性的特點使其更像是一個多元意見相互博弈的場域,而知性和理性的表達相較于情緒化的發言,顯然更易于獲取輿論的支持。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特點,使媒體人即便是在社會媒體發言時也能夠堅持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維度,并具備控制表述重點和輿論導向的能力,以去感情化的敘述和理性觀察者的姿態獲取公眾的信任。
智性、風格化的語言方式
知名媒體人在微博上發布的信息能夠迅速在各大博客、論壇、社區等媒介上傳播,仍然取決于其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這決定了其在同級別的媒體人微博中的競爭能力。其中最容易引起“圍觀”、轉發和效仿的顯然是智性、風格化的表達方式。
微博發布大部分有字數限制,例如新浪微博規定每條限制在140字內,因此要求作者必須以精簡的語言實現信息容量的最大化,這樣的表達方式顯然是與快節奏和碎片化的現代生活相適應的。例如,2012年,《中國青年報》編輯曹林在微博上對寧波PX項目給予評論:“街頭政治壓力下,寧波放棄PX。不鬧不解決,一鬧就解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結果是可以預期的。這不是法律的裁決,而是政治的結果,街頭政治逼迫,在各地已有傳染性。”可以看出,理智性的表達方式使復雜的新聞事件得以高度濃縮和概括。
微博新聞段子借助段子的外在形式,通過以復制和戲仿為特征的大眾文化傳播方式向公眾傳遞新聞信息和價值判斷,也應將之視為一種傳播行為。例如,2010年,《新周刊》微博吐槽廣州召開亞運會時公交地鐵免費制度的段子:“廣州公交地鐵免費30天,坐車需謹慎:小心西服進去,三點式出來;姚明進去,潘長江出來;少女進去,少婦出來;水桶腰進去,水蛇腰出來”,以形象生動的表述批評了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管理問題,同時保證了應有的格調,較之官話、套話連篇卻不觸及實際弊端的新聞報道,顯然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應該指出的是,智性、風格化的語言風格并不等同于膚淺庸俗、為搞笑而搞笑的惡搞,同樣可以在針砭時弊的過程中體現出思想的深刻性。微博新聞并不注重文學表達的精神高度和審美品位,而是講求信息傳遞的效率,因此段子化、語錄體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微博新聞的主流。
參考文獻
1.Andreas M Kaplan, Michae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2010,53(1),pp.59-68.
2.段永朝:《互聯網:碎片化生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3.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當代傳播》,2010年第2期。
4.葉秀山:《葉秀山文集·美學卷》,重慶出版社,2000年版,第807~8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