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中宣部啟動“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拉開了國家尋找正能量、凝聚中國夢的宏大序幕。而重慶,將這種尋找,定格為“逐夢他鄉重慶人”大型人物故事尋訪活動。
自2015年6月18日起,在重慶市委宣傳部的統一安排下,全市多家媒體開始刊播“逐夢他鄉重慶人”的故事,整個播映將持續到2017年6月18日,共播映520期人物故事。通過全球尋訪,精心講述個體追夢、筑夢、圓夢的歷程,巧妙切入、以小見大折射民族夢、中國夢,既與國家所倡導的主旨高度契合,又獨樹一幟,體現著重慶的“辨識度”。
鄉音承載故鄉情 全球尋訪串起中國夢
作為對重慶直轄20周年的一份獻禮,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用中國人和中國家庭的精彩故事闡釋‘中國夢”的要求,貫徹中宣部關于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的具體部署。2015年2月,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外宣辦聯合市外經貿委、市政府外事僑務辦、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組織啟動了“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活動。
此次尋訪的人物中,有眾人矚目的明星大腕,有成績斐然的學術大師,有保家衛國的軍中健兒,有平凡無奇的普通人士。有的人已經獲得了鮮花掌聲,有的人還在創業路上繼續砥礪前行。這些逐夢人的故事,充分體現了堅韌不拔、負重自強、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增強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通過記者們的報道,搭建起家鄉與游子的鄉情傳遞橋梁,通過這一精心策劃的逐夢活動,串起了一支身在他鄉的重慶精神夢之隊,他們身上那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最終將化為這座城市的理想加油機和夢想孵化器。
這次全媒體采訪大行動將持續兩年半時間,在全球釆訪報道520位逐夢他鄉的重慶人。從2015年6月18日開始,“逐夢他鄉重慶人”的精彩故事通過全媒體介質進行多渠道、全方位呈現和傳播。統計數據顯示,相關內容51.2萬余條,新聞跟帖7萬余條。微博#逐夢他鄉重慶人#話題,參與討論量超180萬人次,點擊量超1.32億人次。
截至2016年7月,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共聯合組織了16輪35批次、213人次,分赴全國31個省(區、市)和12個國家及地區,采訪了390位在他鄉創業就業的重慶人。
囊括萬千好故事 精心講述傳播中國夢
“逐夢他鄉重慶人”全媒體大型人物故事尋訪刊播活動選擇了在他鄉逐夢、奮斗的重慶人,在這些人身上所表現出的特有的精神特質、鮮明的個性特征,也正是重慶城市精神的表現。報道刊播后,這些精彩的故事和奮斗的精神引發受眾共鳴。
馬識途是重慶忠縣人,年少時出國尋求救國之道,23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中共地下黨革命活動。同時,他在文學創作上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在地下》《找紅軍》等作品,是電影《讓子彈飛》原著作者,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他還是一位酷愛書法的文人。除人物故事精彩之外,逐夢讓馬識途更真實,民族獨立夢已經實現,馬識途的文學夢、書法夢也都一一實現。
江蘇電視臺主持人、重慶人孟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一句“隨遇而安”道出了重慶人天生的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個性。他說道:“隨遇而安不是消極認命,不是意味著做事可以不認真,世上哪有不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呢?重慶人是能吃苦的!”
殷光清是重慶墊江人,從小愛好廚藝,青年時到沿海地區闖蕩,從餐飲學徒做起,經歷十幾年磨煉,到擔任國內五星級酒店的中餐總廚。2008年,不甘寂寞的他又到新西蘭打拼,從最初的普通廚師到籌備自己的第一家餐館,“大廚夢”支撐著他不斷前行。
駐守在中國版圖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的邊防戰士趙小斌、左爽、程宇,三人都是重慶長壽區人,同年入伍,同在“北極第一哨”,挑戰嚴寒、挑戰寂寞、挑戰極限,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展示中國軍人的堅毅和頑強。
“每一個人物都是重慶形象的最好詮釋,他們作為重慶人、作為中國人,每一個逐夢、追夢、圓夢的過程,都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一個縮影,他們也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周波表示,“每一個‘逐夢人的精彩故事,既是一次對廣大受眾的精神洗禮,也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形象營銷、一次生動的愛國愛鄉文明教育,更是一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培育和踐行。”
全面展示大圖景 以小見大折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本質和基本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深刻闡釋了中國夢的本質特征和豐富內涵,闡釋了國家、民族、個人三者在實現中國夢中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
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潘崗認為,“逐夢他鄉重慶人”尋訪報道生動再現了重慶人在異鄉追夢、逐夢的精彩故事,反映了中國人自信、自強、和善、友愛的精神,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實踐。“逐夢”報道不僅體現了他鄉重慶人自強不息的性格特質,也反映了重慶新聞工作者執著的情懷。
“逐夢”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時代元素,“重慶”則立足本土,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點。正如新聞戰線總編輯萬仕同所說,“逐夢”和“重慶”有機聯系,既拓展了報道資源,又充分利用了本地報道線索,更加貼近滿足了本地受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蔡雯則認為,“逐夢他鄉重慶人”尋訪活動選擇地方化的獨特視角,聚焦在他鄉逐夢的重慶人,以系列化的人物報道契合了中國夢宣傳主旨。這為新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和主流媒體的轉型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
中國夢串起了一個個逐夢他鄉的重慶人,也使每一個報道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主編從玉華看來,“逐夢他鄉重慶人”選取了520個他鄉重慶人來記錄,事實上,它要記錄的是整個重慶的精神,是整個中國的影子。
2015年底,“逐夢他鄉重慶人”尋訪活動在宣傳“中國夢”的同時,又落實了中宣部“走轉改”、國務院新聞辦“講故事”的要求,被推選為全國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之一,這些故事和案例,傳遞著一種力量和精神,是對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夢”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