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
一名黑幫分子因故意殺人而接受審判。但是,由于他背后的犯罪集團精心運作,檢方無法證明他有罪,陪審團商議的結果是,黑幫分子無罪。
安然步出法庭的黑幫分子不會想到,夜晚會有人來找他替天行道。而這個黑衣蒙面,無情痛扁他,從他嘴里撬出犯罪集團信息的人,就是受他委托,在法庭內為他辯護,并以精彩的結案陳詞說服陪審團,幫助他無罪開釋的盲眼律師。
上述故事是美劇《夜魔俠》(Daredevil)第一季中的一段劇情,簡明扼要地反映了本劇的基本劇情:白天出庭辯護的盲眼律師,夜晚化身行俠仗義之士,清除城市蛆蟲,打擊犯罪。
本劇色調頗為懷舊,忠實于原作的暗黑畫風,場景設計和畫面剪輯相當精當;動作場面拳拳到肉,設計精彩;適合展現動作場面的長鏡頭和跟隨鏡頭運用的十分嫻熟,角色性格飽滿充實,即使是反派人物也是有血有肉,這使得本劇一經播出,收視率不俗,好評一片:豆瓣評分8.2分,IMDd上的評分則是驚人的8.8分。
劇集如何精彩,見仁見智。在我看來,本劇最有趣的設定是,在夜晚的街頭對抗罪惡的“夜魔俠”馬修·默多克,他的職業是律師。
夜魔俠的身份之所以是律師,與時代背景有關。夜魔俠角色出現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那時,美國律師職業聲名由好轉壞,原先在人們眼中使用專業知識維護法律正義的律師形象大打折扣,銀幕上的律師多是貪婪狡詐、為了金錢不惜與犯罪分子同流合污之人。于是,英雄律師應運而生。
但是,真實世界里的律師,或其他法律職業者卻不喜歡這位“男神”律師。在他們看來,夜魔俠利用律師身份,在當事人信任的前提下,發掘犯罪線索,直接打擊罪惡,破壞了律師職業倫理。
對律師來說,他不能像夜魔俠那樣超越職業倫理與程序束縛,直接實現正義;他時常要面臨職業的道德困境:替民眾眼中的“壞人”辯護,這是他們職業的常態。而在民眾看來,律師根本不需要為“壞人”辯護,甚至要協助打擊犯罪。
其實,律師們很清楚民眾內心所想,也糾結于這種道德困境。夜魔俠這樣的英雄就飽受其累:因為自己的行為經不起法律和職業倫理的檢驗。他會在陪審團面前陳詞,“站在你們面前的這個人或許會在法庭之外受到應有的審判,但在這里,在法庭里,你們只能以證據判斷他有罪與否”,隱晦表明自己的矛盾心理;內心矛盾焦灼的他會告訴神父,“我不是為我已做之事來懺悔的,而是為我將行之事來謝罪的”。
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里,“法治”的制度化安排之一,就是區分法律職業倫理與個人倫理,以避免法律職業受到個人好惡的干擾,影響法治的施行。法律職業倫理要求律師必須全心全意為委托人服務,至于委托人的善惡,不能影響律師履行職務。換句話說,民眾因“道德喜好”而進行的倫理判斷是民眾自己的事情,律師受職業責任倫理限制。即使委托人罪大惡極,律師也得在法庭上,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訴訟技巧為其辯護。
這是因為,職業倫理責任既是制度安排的結果,也是職業賴以存在的基礎,更是社會得以在規則內運轉的基礎,是以“公共理性”為內核的規則之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假如律師違反與當事人之間的保密規則,告密或借由當事人的秘密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使是為了正義,也會毀掉律師職業的重要基礎——信任。任何人繞過程序正義,直接執行刑罰更是犯罪之舉,是對法治的直接破壞。
要改善律師職業的道德困境,職業倫理考量和制度設計才是監督或糾正律師行為的正途。這需要律師在不違反職業倫理的前提下,推動制度和實踐的進步,而不是去違反職業倫理,甚至為了“道德贖罪”而去自己執行刑罰。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夜魔俠”正是法律職業倫理道德困境的映射。
當然,身為凡人的夜魔俠本可以選擇不當英雄,卻主動承擔英雄的責任,冒著命喪殺場、自己關愛的人受到牽連遭受橫禍的風險,不斷地磨煉自己,在知識、道德、勇氣、信念和能力上超越凡人,就此而言,他值得人們的喜愛和敬重。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