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中描寫的紛雜繁復的世界是由一個個鮮活富有個性的人物組成的,所以人物的描寫刻畫是這部小說的一個關鍵,尤其是眾多女性的描寫,她們形象鮮明,個性獨特,各不相同。讀《紅樓夢》,大概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黛玉,而我心中的林黛玉是美的,她是美的化身。無論是她的容貌,還是她的才情,抑或是她的人格魅力,甚至就連她的小性兒和悲劇我也覺得是美的。這篇文章就是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淺析黛玉之美的。
《紅樓夢》之所以被稱為經典,能夠廣為流傳,雅俗共賞,主要是由于它展示了一個全面真實的社會,其中眾多女性就是這個社會的精魂。而每個人可能側重的都是自己心中所感悟的那一面,如寶釵的端莊典雅,湘云的風流豪爽,但黛玉的美是動人心魄,惹人憐惜的。
一、形象美
《紅樓夢》在第一回就交代了林黛玉前世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旁的一株絳珠仙草,后修成女體,游離于離恨天外。作為仙子的化身,黛玉無疑是清秀靈幻,超凡脫俗的。在她初進賈府時,作者通過鳳姐用“標致”高度概括了黛玉整體的形象美,后又經過寶玉眼中的“兩彎似蹙非蹙捐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踹微微。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更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內惠外秀,轉盼含情,楚楚動人,迷離夢幻,病態柔弱的絕世女子。
二、人格美
林黛玉之所以受人喜愛,不僅是因為她有美若天仙的外表,更是因為她獨特的人格魅力。黛玉為人坦率純真,簡單澄明,不必說對待紫鵑親如姐妹,教香菱時的熱情認真,就連對待情敵寶釵,在消除誤會后也是坦誠相對。對于愛情,黛玉堅貞執著。她和寶玉的愛情是建立在彼此思想境界高度吻合的基礎上,她和寶玉一樣,都富有叛逆反抗的精神,行事只遵從自己的本心,不理會世人的眼光。所以她會和寶玉一起看《西廂記》,卻不會勸說寶玉去考取功名利祿。她的愛情是深摯圣潔的,容不得一絲雜質,她對寶玉是一片癡情,但對于寶玉對她的感情卻不十分確定,她覺得寶玉心里是有她的,但見了寶釵便把她忘了,對于這樣的感情波瀾她無法容忍。因為對愛要求純粹,所以當寶玉與寶釵表現的親近時,她便會時時諷刺。
雖然黛玉有時自傲任性,敏感刻薄,平時多愁善感又愛耍小性,但是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在這些的背后,隱藏的是她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和她的孤獨無助。例如送宮花和戲子事件,她耍小性其實只是為了維護在人前的自尊,她的孤高自許,也只不過是用冷漠的表象去掩飾內心的脆弱。因為在賈府雖然有賈母的疼愛,但黛玉仍然還是孤獨無助的,寶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寶玉的愛情是她的生命之源,她心心念念的只是寶玉一人,對于外界的風云從未在乎,其所作為的也只是她的愛情。而她的多愁善感,是因為寄人籬下,再加上她唯一的支柱——和寶玉的愛情,也是撲朔迷離,飄渺不定所導致的。這樣的黛玉,讓人不禁覺得心疼。
三、才情美
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的才情詩意上,她的身上總是散發著詩的光輝。呂啟祥說過“林黛玉形象最富有詩人氣質,是詩的化身。”因為黛玉性情敏感,對于事物有獨特的感受力,而多愁善感又容易讓她把景物和自身命運聯系起來,所以她的詩總是能新穎別致,不同凡響。她的《白海棠》,還有《柳絮詞》都是詩和人的化一,既是寫景,也是嘆己。在菊花詩會上,黛玉的《詠菊》,《問菊》,《菊夢》連中三元,藝壓群芳。別人的菊花詩都是在賞菊,她的詩是把菊花人格化,菊人合一。其中最感人至深的詩應是《葬花吟》,黛玉將自己的靈魂融進落花之中,以落花自喻,如泣如訴,通過落花抒發自己哀愁痛苦的靈魂,凄美之情在全篇字里行間百轉千回地流淌,這怎能不令人動容?
四、悲劇美
《紅樓夢》是一個“千紅一窟”“萬艷同悲”的悲劇小說,我認為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弦的,它并不是要讓人沉浸在悲傷中,而是要讓人從中感悟到美的東西,這其中最悲者莫過于黛玉之悲了。她居住的瀟湘館周圍種滿了竹子,竹影斑駁本就給人寂寞凄涼的感覺,黛玉身處其中,自然常是感到幽冷清寒,憂郁哀怨。黛玉之悲還體現在她的眼淚中,初入賈府便是淚光點點,之后她的淚水更是從秋流到冬,從春流到夏,她是見花落淚,臨風灑淚,對月流淚,就連她的詩中也是遍布淚痕。但她本就是為還淚而來,應完還淚之劫,她就可以離開庸俗之世,物化歸天,我想這樣的結局對于她來說是完美的。當然,黛玉的悲劇主要表現在她和寶玉的愛情上。但我認為黛玉本是縹緲世外一仙姝,是在云端之上的,是不能被世俗化的,況且她和寶玉是仙緣,所以本就注定無法在世俗中獲得幸福。其實,寶玉待黛玉以深情,他們兩情相悅,兩心相知,木石前盟就已經結了姻緣,黛玉應是無憾了。
黛玉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恩,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所以她這一生就是淚盡而去,正是一個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女子。
【參考文獻】
[1] 劉黎瓊, 黃云皓. 移步紅樓[M]. 三聯書店出版社, 2010.
[2] 吳雄偉. 燈下漫筆“紅樓”[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
[3] 周汝昌. 紅樓夢新境[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劉婉玉(1996—),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學初民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