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摘要]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出土的畫像磚有采桑、狩獵、畜牧、屯墾、出行、釀造、驛傳、舞蹈等題材,真實記錄和反映了魏晉時期社會各個階層的現實生活,勾畫出了一幅幅古代民間風俗畫,形象地描繪了1700年前河西走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屯墾圖是反映魏晉時期統治階級在河西走廊實行軍屯和民屯治理政策的形象資料,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嘉峪關;魏晉墓;畫像磚;屯墾圖
[中圖分類號]K8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8-0015-03
一、嘉峪關魏晉墓畫像磚中的屯墾圖
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新城墓群,自1972年起至今共發掘清理了18座墓葬,共發現磚壁畫760余幅,多數為一磚一畫,以表現現實生活為主,其中有許多以屯田為題材的畫像磚。魏晉3號墓有兩幅與屯墾相關的圖,一幅屯墾圖在前室南壁西側,再現了當年屯墾的興旺景象。這幅畫規模較大,繪在多塊磚上,是一幅反映且耕且戰社會生活的畫面(圖1)。畫中一度支都尉(或度支校尉)騎在馬上,馬豎鬃揚尾,四蹄騰空奔馳;馬前有一司馬,指揮左右兩隊戍卒前行,右邊一隊9人,左邊一隊10人,戍卒均右手握矛扛肩上,左手執盾牌于腰間,在屯田官吏的帶領下,排隊在田間行進。圖的下方畫兩人套兩套牛耕種,右手扶犁,左手揚鞭,驅牛耕作,前犁后耱。牛拉套耕地,充分顯示出當時屯墾已具備相當規模。
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屯營圖(圖力,根據營壘實際布局,將大帳畫于正中,帳內坐著一位身穿黃色衣衫、頭不戴冠,只用絲絹幅巾束緊頭發,持扇納涼、舉止儒雅的軍官,帳外左右兩側各侍立士卒一人。營盤左前方設營門,在營門兩旁,飄揚著六面牙旗。30多座供士卒居住的小帳,分三層圍繞大帳,而在小帳旁,只畫出挺立的戟和盾兩件兵器,省略了營壘里眾多的士卒,卻更好地突出了墓主人的形象。畫師抓住屯營的特點,用粗細交錯、疏密相間的線條,濃淡色彩對比強烈的簡練筆法、畫人狀物,突出重點,屯營中人只畫三個,卻活脫脫地勾勒出當年威武森嚴的軍營實況。
二、嘉峪關魏晉墓畫像磚中反映的屯墾方式
畫像磚中的屯墾圖顯示,魏晉時期,為開發邊疆,解決戍邊軍隊給養,實行兵民結合的屯田制度。屯田一般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三類,主要是軍屯和民屯。
由于嘉峪關一帶臨近邊境,屯田以軍屯為主。鎮守河西的將士們,邊駐戍守衛疆土,邊墾荒種田,修渠筑壩,將荒原變為綠洲。史書記載,其編制大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士兵按營編制,每營60人,以營為單位進行戍耕,將全部收獲歸入軍廩,再按制度發給生活必須品,和漢代居延兵屯方式相同。魏晉屯兵,旨在把士兵束縛在土地上,兵農相兼,以保證足夠的勞動人手和兵源。為了榨取得更多,統治階級總是貪得無厭,竟“減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無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并且還只顧強迫田卒擴大耕種面積,至所收不足以償種。“自頃以來,日增田頃畝之課,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畝數斛已還,或不足以償種……其病正在于務多頃畝,而功不修耳”。墾民“無事則以之為農,有事則調之為兵”,這些磚壁畫提供了魏晉時期河西軍屯駐軍營盤的形象資料。
另一種是曹魏采取民屯的生產形式,以戶為單位,采取分成制的剝削形式,最初“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從三號墓壁畫推測嘉峪關一帶兵屯似為前一種方式。
民屯在漢代已經出現,漢武帝為了開發邊疆,鞏固政權,從元朔二年至太初三年(前127年至前102)的25年間,大規模的屯田實邊就有四次,人數多達160多萬。移民實邊可以因田出谷、因地為糧、因民為兵、因屯為守,不僅解決了戍卒費用和運輸的困難問題,而且可以長期守邊。繼而不斷大規模地移民河西,每次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移民將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到邊疆,在開墾的土地上開始種植麥、黍、粟、豆等五谷,試種從西域傳來的蠶豆、黃瓜、大蒜、胡蘿卜、胡桃(核桃)、葡萄、苜蓿、西瓜等植物,從而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魏晉時期,由于河西沒有經歷大的戰亂,社會安定,大量躲避戰亂的中原大族和有先進生產經驗的農民涌入河西地區,為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同時也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其中包括先進的農耕技術。
三、嘉峪關魏晉墓屯墾圖內容分析
屯田興盛于漢武帝時期。元朔二年(前127),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率軍大敗匈奴,控制了河套地區。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又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萬騎,出隴西,逾焉支,說明屯田不僅在軍事上收效巨大,而且也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帶給了邊疆少數民族。一直以來,河西走廊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羌族、氐族、鮮卑族等和漢民族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打破了地域和民族間的界限,共同造就了遠離戰亂的河西盛景,使少數民族接受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從游牧生活轉化為農耕生活,促進了河西地區社會安定、民族融合。民屯也是政府經營的公田,徙來貧民皆由政府貸給衣食產業。居延漢簡載:“在第二長官二處,田六十五畝,租二十六石。”租額已達40%,與董仲舒所說“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伍”相去不遠。
屯墾圖顯示了曹魏屯田是朝廷招募無地或耕畜的農民,在各級典農官統率下,墾種官田。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由政府供給牛犁谷種,興修水利,把草原牧場變成了使用牛犁的農業區。實行的屯墾制度是在國家提供籽種三年,進行扶持,之后是自給自足。典農官都是武職,“由大司農派農度支校尉、度支都尉,至兵屯所在地,專管軍隊中的軍事建制,以營為生產單位,每營有佃兵六十人,佃兵也稱‘士,又稱‘田卒”。田卒實際是終身服兵役半農半兵的特殊農民,目的是把士兵束縛在土地上,以保證足夠的勞力和兵源。屯田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軍需糧餉,使駐防軍隊有了后方供應保證;同時,且耕且戰,使西北軍事防御得到加強。軍屯,據文獻記載和居延漢簡所示,從事主要勞動的是田卒,田卒皆有名籍,載其姓名、年齡、籍貫等,以備隨時考查。在屯田區設有農都尉、屬田都尉、護田都尉等田官,管理經營屯田事務。田卒的食糧和使用的農具,概由官府供給。墾田的收獲,必須送交官倉。倉設倉長,負責管理工作,并有倉丞、倉曹輔助管理工作。官倉中還有代田倉,說明代田法已被河西采用。嘉峪關地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自漢武帝設置酒泉郡后,徙民實邊,大力開展軍墾民屯,農業得到初步發展。兩晉時期,中原戰亂頻繁,“州縣蕭條,人口鮮少”,“十室九空”,由于河西走廊處于社會生活相對穩定的“五涼”時期,便成為了中原人的避難之處。史料記載,兩晉時期全國流亡人口有150萬之多,平均每八戶人家就有一戶流亡在外,其中有平民百姓,也有達官貴人,人口集中往西北遷徙,主要去向就是河西走廊。關隴地區的人民大量流入嘉峪關地區,不僅增加了勞動人口,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能,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對河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一度甚至超過了中原。史書稱當時涼州境內“家家豐足,倉庫盈溢”(《三國志·魏書·徐邈傳》),這雖是史學家的溢美之辭,但多少也反映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河西走廊,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豐富了河西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在屯墾圖磚畫中,耕田者既有漢族,也有鮮卑、羌、氐等少數民族。嘉峪關魏晉磚壁畫中以大量色彩明快、內容豐富的畫面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魏晉1號墓有牛拖石磙(碌碡)碾壓谷物的脫粒圖和一幅反映耕種的磚畫(圖3)。畫面從中間分為上下兩組,上面一組是二牛抬扛拖犁,兩個男子各自扶犁耕地,其身后各有一女子左手持容器,右手點播種子。下面一組是耱地場面,二牛拉磨,兩名男子各自右手拽繩,左手叉腰,站在耱耙上平整播種后的土地。5號墓中打場圖(圖4)和攤場圖(圖5)。磚畫中有各式各樣的牛挽農具,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生產、運輸工具(圖6、圖7)。這些有關農耕方面的畫面,表現了當時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從耕耘、耙地、播種到收獲、打場、揚場,把勞動人民不辭辛勞的生產勞動描繪得生動逼真。
四、結語
嘉峪關魏晉墓有關屯墾的畫像磚為我們提供了屯田的形象資料,說明魏晉時期統治階級在河西地區的屯守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軍需糧餉,屯田生產也節約了從內地長途運輸物資的大量消耗,使駐防軍隊有了后方供應保證;兵農相兼使西北軍事防御得到加強,為移民、設縣做了準備工作,促進了邊疆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交通的恢復、貿易的繁榮。屯田制度對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邊疆屯墾戍邊,兵民相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我國自古以來保衛和開發邊疆的需要,也是我國在邊疆多民族地區鞏固統一的成功經驗。它對鞏固祖國統一、保衛西北邊防、推動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