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親們,幫忙給我的孩子XX號投個票哦!”“幫忙投票,發紅包啦!XX號,先關注,再投票。”現在打開微信朋友圈,總能看到很多類似要求幫忙投票的信息。除了直接發在朋友圈里,不少人甚至建起了“投票群”,組織力量集中投票,還有的干脆以紅包換投票。不得不承認,當某個公眾號組織了投票活動以后,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比較多的粉絲,因為組織投票,成了不少公眾號“吸粉”的“殺手锏”。
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與教育相關的一些活動也加入到了“投票”的行列,為學生投票、為老師投票、為部門投票,等等。尤其是一些“優秀學生”、“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中,微信投票結果也被視為評價標準之一,這也導致了一定時間內“朋友圈”被刷屏的現象。當然,很多人明白,微信投票更多拼的是人氣,與被投票者的真實水平未必有多么直接的關系。可是,當票數成了標準之一,那味道就發生了變化。
身處在網絡時代,筆者既是投票者也是被投票者。曾經參加市里的“校園閱讀導師”評選活動,并且有幸入圍,第一時間將投票信息分享到了微信,并且鼓動好友們行動起來。加上同時入選的還有其他幾位好友,當天晚上,朋友圈就被我們的投票信息“占領”了。接下去的幾天,大家的熱情逐漸減弱,一來與領先者差距太大,二來能發動的已經都發動了,即使動員也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楚,自己發展到了什么程度,票數說明不了什么。
作為教師,我們清楚投票與個人的真實能力劃不上等號,但是對于一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而言,往往卻容易被榮譽“沖昏了頭腦”。了解到這樣一個例子:某地區教育局與檢察院聯合舉行了一次“中學生演講比賽”,也采用了微信投票的形式。幾個參賽小選手的票數一開始是相當的,有差距,但是很小。在投票截止的前一天晚上,一位小選手一下子多了兩千多票。根據后臺監測,出現了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對的一面——孩子被“刷票”了。因為組織者事先沒有做出禁止刷票的說明,根據活動規則,這位“遙遙領先”的孩子獲得了一等獎。作為普通的中學生,孩子應該想不到“刷票”這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為能夠入選已經說了她的優秀和突出,但是最終的結局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其他參賽者,亦或是這名小選手的家人心中都有數。失去了真實的競爭,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又有什么意義?
教育本身是慢的藝術,無論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還是孩子的發展都需要過程,應當遵循規律,急不來更不能急,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懈堅持。當然,適當的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有助于個人更好更快地前進,但是借力也需要借助于公平之力、善意之力、正當之力,否則,這是對教育生態的破壞,而且對個人長期發展也是不利的。還是以上文的小選手為例。在整個的事件中,她應該是無辜的,因為縱觀整個過程,對于一等獎的渴望,她背后的大人們超過了她自己。其實,類似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少家長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帶著自己的孩子學完這個特長學那個特長,上完這個輔導班上那個輔導班。原本屬于孩子自由支配的周末或者假期,完全被“成人意志”裹挾而被瓜分。不久前網絡上引起熱論的“北大虎媽”事件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再回到“投票刷票”本身。我們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是真正面臨一些實際情況(比如評優評先、某些榮譽)的時候,又變得急功近利起來。無論是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還是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生,作為成人,總是希望把最好的給他們。可是“好”的標準卻因人而異,各不相同。但再怎么不同,總歸離不開“真善美”的范疇。如若我們通過一次不正當的競爭為孩子找到了所謂的“成功捷徑”,那么很有可能在他們稚嫩的心靈深處埋下“假丑惡”的種子。或許,這樣的說法顯得危言聳聽,但是真正的愛孩子不就是應該讓他們看到萬事萬物最美好的一面嗎?
投票也好,拉票也罷,也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點插曲;“把最好的世界給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都應該是真正為了孩子好,而不僅僅是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