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真
我討厭那種對強者阿諛奉迎的人,總感覺他們沒有骨氣,沒有真心,所以,一有機會我就教育學生不要做這樣的人。
不久前的一堂語文課上,我和學生們談起了《變色龍》,我又想起了這一話題,于是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說:“將來你當了領導,一定要警惕那些拼命巴結你的人,這樣的人最危險。”我的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學生們紛紛發言:“那樣的人有心計。”、“那樣的人太狡猾。”、“那樣的人不真誠,沒有真心。”……
顯然,我的話引起了學生的思考,看到自己的教育起到效果了,心里非常高興。我想,將來某一個學生當了大領導,某一個時刻,某一件事情上,他想到我的話,也許真的會受到啟發。也許我的話使他在關鍵時刻保持了清醒,也許因為我的話他免于腐敗,也許因為我的話他免于牢獄之災或生命危險。也許有一天,這位領導開會時講了我這一節課上的教導,并說我這句話時時警告他注意身邊的小人。也許,媒體紛紛報道;于是,學生寫作文時紛紛引用這我和這位領導的話;也許,中國教育史上又多了一個經典案例。可能那個時候我早已經不在人世,但我的教導仍然活在了世上,作為一名老師,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呢?
我得意于自己的人生哲言,開始想入非非。忽然一個學生調侃:“大平,你拼命巴結老師想干什么?”聽到這句話,我有些尷尬。大平是我們班的班長,是我很喜歡的學生。作為班長,他很出色,我交給他的工作都能非常圓滿地完成。他有能力,待人熱情,對老師很有禮貌,是一個有教養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任何一個班里都是老師的寵兒,學生的偶像,我沒有理由不喜歡。這種喜歡會在我的言行舉止中表露出來,學生也能看出來。現在,學生拿這個調侃,我忽然想,這個調侃里面是不是含有其他意思?是不是對我不服氣?
按照我說的意思,大平豈不是“小人”?那自己又是什么人?想到這里,我臉上有些發燒。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課堂上說這句話是不是合適。
講完課后,我開始讓學生做題。我無事可做,便走下講臺巡視。我從前排走到后排,正準備再回到前排,身邊的郭志遠站起來說:“老師,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咋辦?”我連忙結合自己的寫作經歷,給他講一些提高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方法。我講完后,郭志遠從桌洞里拿出一包咖啡說:“老師,給你一包咖啡。”我連忙說:“謝謝你啊!”但我沒要。郭志遠說:“老師,只是我的一點小心意,一包咖啡又不值錢。你晚上寫作,困了提提神。”我還是不接受,說:“謝謝你對老師的關心,你的心意老師領了。”他說:“我又沒別的意思,我又不讓你給我做什么事。”看得出來,我如果不要的話,他會感到尷尬,猶豫片刻后,我接受了。
其實,我這樣做主要是受到一各故事的影響。那個故事是一個話題作文的材料,由于對它產生了共鳴,我看到后我就記住了,并多次在文章中引用。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松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好。等到弟子轉身后,又蹲下來將鞋帶解松。
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么又要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事松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
“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松了,并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于為什么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
從這個故事中,我感悟到對別人的好意要給予友好的回應,這才能保護那顆善良的心不受傷害。所以,在生活中,我總是非常友好地接受別人的善意,即使有時候這種善意并不是自己需要的。
正在我為自己的善良而心滿意足時,一個學生開始調侃:“郭志遠,你拼命巴結老師,想干啥?”結合我講課時的“教導”,我再次感覺有點尷尬。雖然是一包咖啡,但也是“收受學生財物”啊!而且是當眾。這時,另一個學生說:“你說的什么話啊!這叫尊師重道。”其他同學也紛紛附和,我這才從尷尬中解脫出來。
這件事之后,我開始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因為我知道自己的一小點不當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