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軍
【關鍵詞】 評價;目標;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025—01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習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態度、興趣、情感、知識及技能和考試結果應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評價目標系列化
評價的目標系列應以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為核心。制訂評價的目標系列,需要一個先自下而上,而后自上而下的雙向過程。首先,由教師在深入理解學習大綱、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分析知識點的分布、能力培養的載體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訂出評價的目標系列;然后,由教研人員和部分骨干教師研究評價目標的科學性、可行性,并確定評價的目標系列,向師生公布。
1. 知識與能力的結果性目標系列。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也并非要降低課堂教學質量,而是對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使得小學生經歷真正的學習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真正的有用知識,掌握具有遷移性、生動性、活潑性的知識結構。想要對學生一學期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教師應該首先把好教材關。教材把教學大綱的要求具體化了,因此,我們應當認真研究,找出每一節課、每一單元、每一冊教材中的知識點,從而構建一個知識評價系列。
2. 知識能力的過程性目標系列。能力的發展只能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殼子。因此,建立能力評價系列既離不開“數學知識”這個載體,又要在教學活動中評價學生的數學能力。建立能力評價系列的主要目標不是為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鑒定性的評價,而是為了促進教師把培養小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中自覺的行為意識來加以重視,開拓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潛能。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應該嘗試建立各年級的能力評價系列。如學生在小組內的感受與經歷、交流與合作、探究與發現、創新與實踐等各方面的內容。
3.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體驗性目標系列。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小學教師要對小學生學習數學時所表現的情感、意志、習慣、道德品質等一般性發展目標進行定性的評價。根據新課程標準,按不同學段和學年兒童的身心特點,教師要擬定出對他們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評價系列。
二、評價時空的過程化
評價時空過程化就是要隨時隨地地對小學生的學習數學的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從時間上看,應有學習前的準備性評價、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和學習后的總結性評價;在校外,應包括家庭評價和其他活動評價。實現評價時空過程化,就是為了及時了解學生已經達到的學習數學和領悟數學的程度,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地調控教學行為,使得全體小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實現評價過程化要求注重平時的了解、考查,包括課堂提問、課堂作業、家庭作業、課時達標測試、課堂操作、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注意力和聽課習慣等。顯然,實現評價時空過程化,評價的指向是唯一的,而評價者既可能是小學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學、教師、家長或其他活動參與者。因此評價時空過程化,要求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三、評級方法的多樣化
1. 個人、小組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小組可以按照學習小組評價或班務小組評價。個人、小組與教師將對學生的作業、單元檢測、情感態度、能力目標、課堂行為表現等進行評價。
2. 口試、面試、筆試相結合。口試的主要內容是讓小學生說理,即說算理、說解題思路、說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等。面試的主要內容是操作,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拼擺學具推導公式等。筆試的主要內容是為了考查小學生的基本知識和解題能力。加強口試與面試,有利于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利于教師及時對學生提供幫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 免試與再試相結合。由于小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因此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水平也就存在差別,加之學校及教師工作的實際問題,對于學習能力強,學習認真,平時表現好的學生,可以允許免試。對于評價成績不合格的學生,應當給予他們重新考試的機會,鼓勵其產生再試的欲望,并以再試的成績為準。這樣不僅使學生中的學困生在再試之前找出不足,進行重點學習,而且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