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所謂數學活動經驗,就是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所形成的認識,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也就是說,活動經驗是在學生的數學實踐中隨著思維過程而不斷積累的。在“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動手實踐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文以“圓的周長”教學為例,對如何引導學生在有效操作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展開探討。
一、在操作中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一些外顯的動手操作活動,對學習材料形成直觀認識。動手操作雖然不一定能直接解決問題,但學生能從中獲取抽象素材,并在操作體驗中形成對學習材料的直接經驗。這種直接經驗往往是他們在具體活動過程中所留下的、具有個體特征的數學活動經驗,一般是學生個人感覺或知覺方面的。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形成并積累一些動手操作方面的數學活動經驗,不斷累積的操作經驗有助于他們在新知學習中進行操作,有助于他們進一步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教師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圓桌和菜板都有點開裂,要在它們的邊緣箍上一圈鐵皮。分別需要多長的鐵皮?學生或者遇到過這樣的現實問題,或者能很快想到以前學過的周長知識,從而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或測量圓的周長的操作經驗,為學生新知探究中的測量操作活動奠定基礎。怎樣求圓的周長呢?有的學生想用卷尺或皮尺直接繞一圈量,有的學生想把圓形物體在直尺上滾一圈后量出長度,有的學生想用線在圓形物體上繞一圈后量線的長度等。教師出示兩個不同的圓形物體(一大一?。?,問學生除了上面的這些方法外,還可以怎樣求圓的周長?為了引導學生迅速進行新知探究,教師追問學生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學生很快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直徑和半徑有關系。又有怎樣的關系?教師讓學生取出課前各自準備的圓形物品,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算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并把結果填入下表中,看看有什么發現。
學生在測量和計算中獲得了對圓的周長和直徑關系的直觀感受。盡管只是學生個人的認知,是比較原始、膚淺和模糊的,甚至可能是片面的,但這種直接經驗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操作活動經驗,而且是學生形成新經驗的重要素材。當然,學生的操作離不開教師的適當引導,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清晰的活動經驗。
二、在思考中形成數學活動經驗
小學階段的概念、公式、規律一般是由合情推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產生的。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自由想象、自由發揮和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他們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數學地思考”的過程中,常常能獲得一些歸納、類比或證明等思維活動經驗,并且這種經驗是對剛剛形成的操作經驗的一種提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抽象、歸納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合情推理的經驗。
學生操作后,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發現對不對,也想了解其他同學的操作結果和發現。同學間交流就成了學生最想做的事情。有的學生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只能對一個圓形物體進行測量和計算,觀察結果可能有失偏頗。交流時,學生先了解各自測量了哪些物品,接著了解相同物品的周長,如1元硬幣,反饋中有7?郾4厘米、7?郾5厘米、7?郾3厘米,直徑分別是2?郾4厘米或2?郾5厘米。然后,開展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的討論,保留一位小數(約等于3?郾1)、保留兩位小數(有明顯區別)、保留三位小數(結果不準確且麻煩),最后想象結果保留四位、五位小數的情況。學生在交流中不但能了解測量的實際價值和局限,而且能加深對測量活動的認識。整體觀察表格時,學生很容易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由此引入圓周率可謂水到渠成,用字母π表示圓周率、發現圓的周長公式也就順理成章了。
學生在獨立測量、計算和填表中,初步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但個例不能表示普遍規律,這就為他們的合情推理提供了猜測依據,同學交流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共享學習資源,在豐富的例證中體驗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普遍現象,最終提煉出圓周率的概念。學生在“感知猜測—交流驗證—抽象概括”中,不僅理解和掌握了圓周率的概念,體驗了規律抽象與歸納的過程,還豐富了對測量的認識。如此由直觀走向抽象,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個例—規律”的合情推理經驗,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形成操作(測量)經驗。
三、在應用中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經驗的內隱性表明,學生有時很難明白或表達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如果多次經歷類似的數學活動,就會把前一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應用到新活動中,從而還原前一活動所獲得的經驗。引導學生靈活應用經驗解決數學實際問題能幫助他們不斷“還原”數學活動經驗,并產生新的數學活動經驗———應用的經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聯系生活實際、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
教師先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輛自行車后輪胎的半徑大約是33厘米。這輛自行車后輪轉1圈,大約可以走多遠?小明家離學校1千米,后輪轉480圈夠嗎?通過此題,學生在應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中加深對圓周率的認識,接著引導學生計算r=3cm、d=6cm和r=5cm時各圓的周長,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周長公式,再引導學生根據圓桌面的周長是4?郾72米求直徑,解決實際問題。布置習題如下:
1. 一個圓形噴水池的半徑是5米,那么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2. 在一個圓形亭子里,小麗沿著直徑從一端走12步到達另一端,每步長大約是55厘米。這個圓的周長大約是多少米?
3. 小紅量得一個古代建筑中大紅圓柱的周長是3?郾77米。這個圓柱的直徑是多少米?(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4. 一只掛鐘的分針長20厘米,經過30分鐘后,分針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經過45分鐘呢?
5. 一個圓形牛欄的半徑是15米,要用多長的粗鐵絲才能把牛欄圍上3圈?(接頭處忽略不計)如果每隔2米打一根木樁,大約要打多少根木樁?
6. 雜技演員表演獨輪車走鋼絲,車輪的直徑為40厘米,要騎過50米長的鋼絲,車輪大約要轉動多少周?
各種生活實際內容的交叉安排,不但能促進知識的相互融合,而且能啟發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數學思考,激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圓周率概念。解決這些不同的實際問題,需要學生靈活應用圓的周長公式,從正向運算到逆向運算,從根據周長計算直徑到根據周長計算半徑……對多數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具備應用意識并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就說明他們已經形成相關知識經驗。正如朱德全教授所說的,應用意識的生成是學生知識經驗形成的標志。
四、在反思中內化數學活動經驗
引導學生恰當反思是幫助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一個重要渠道。教師引導學生反思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對已有和剛形成的數學活動經驗進行“數學化”的過程,就是幫助他們對既有經驗實現篩選、整理、優化和提升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實現經驗的改造或重組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把數學活動經驗由模糊變清晰、由片面變完善、由錯誤變正確、由零散變結構化。
課末,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有序反思,有助于學生把一個個知識“點”梳理成知識“鏈”,甚至形成一張知識“網”。反思時,學生除了對操作的經驗和思考的經驗會有所感悟外,他們在“再創造”過程中的成功或失敗體驗也會獲得發展。學生在積累一些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他們的感性認識和情緒體驗便同時產生了,其他各種數學活動經驗也能得到平衡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