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共24個字,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學情,落實與核心價值觀相連的點。作為科學教師,可以在科學課堂上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創造民主氛圍和提供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可以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公正分析實驗數據,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從而為學生的生活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進而形成科學素養。下面,筆者就以教科版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有效的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和諧情景———提升探究欲望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每個人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著好奇、敬畏。保持孩子們的這種好奇心就將成為老師、家長們的重大責任。”由此可見,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教材,吸引學生科學探究的好奇心,促進學生興趣與求知欲的萌芽,這樣才能為學生自覺行動打好基礎。因此,我們的科學教學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去尋找,去詢問,甚至去“探險”。
例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筆者在盛有少量清水的燒杯中放入小塊的馬鈴薯,馬鈴薯沉到了杯底。接著,筆者將準備好的濃鹽水往杯中倒,慢慢地,馬鈴薯浮了起來。學生們都發出驚奇的聲音,并提出問題:“之前我們做過沉浮實驗,得知沉浮和排開的水量有關。加水并沒有改變馬鈴薯排開水量,為什么會浮起來?”
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相矛盾,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認知朝著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激發出了好奇心,還把科學探究當成自己內心的需要。
二、民主氛圍———引發問題探究
民主的氛圍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尊重,敢于展示自己的觀點,有效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并提出自己的猜測依據。
例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筆者出示標有1號和2號的兩個燒杯,并手中拿著兩個一大一小的馬鈴薯,問學生:“如果老師把這兩個馬鈴薯放進這兩個燒杯中,馬鈴薯會怎樣?”學生受到第一個小實驗結果的影響,提出了大膽的猜測:都浮起來;都沉下去;大的沉下去,小的浮起來。筆者把大的馬鈴薯放進1號燒杯,小的馬鈴薯放進2號燒杯。實驗結果是:大的浮起來,小的沉下去了。這時候,學生對筆者的操作方法產生質疑,提出要自己操作。通過操作,學生發現,不管怎么放,放入1號燒杯的馬鈴薯都會浮起來。于是,學生認識到,問題不在馬鈴薯和放的方法上,而在1號燒杯中的水有問題。學生就此對1號燒杯中的水的探究熱情更高了。
在科學探究中,只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猜想、預測、假設,才能充分體現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使學生的猜測是錯誤的,但在探究過程中能逐步培養他們科學研究的態度和方法,這是終身受用的。
三、平等交流———促進問題解決
科學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需要建立起相互平等的關系,在平等的交流中,幫助一些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探究。當然,作為科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集思廣益形成可行的實驗方案,保證實驗的高效進行,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學生通過前面的猜測和實驗,已經將馬鈴薯浮起來歸結于水的問題。接下來,筆者詢問:“水的奧秘到底在哪兒呢?”學生回答:“水的奧秘應該是加了鹽。”筆者繼續詢問:“如果是鹽,那么鹽在哪兒?為什么看不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實驗方法。通過討論交流,最后確定,可以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取一部分水放在勺子上用火燒,看看水干了留下的是什么東西。
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這樣可以使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多種方法中去尋找最優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誠信分析———提高分析能力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管實驗結果如何,都應該尊重實驗結果,如實記錄,這就是誠信的體現。因此,科學課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據,并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歸納出現象后面存在的規律,從而使學生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例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學生已經通過動手實驗,明白可以通過在水中加鹽使水中的馬鈴薯浮起來。筆者進而提問:“是不是隨便一杯鹽水都能讓馬鈴薯浮起來呢?”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如何制作一杯可以讓馬鈴薯浮起來的鹽水?實驗材料提供一杯裝有100 ml水的燒杯以及提前準備好的每組20小包的鹽,每包2 g。
實驗結果是,第一小組使用了15包也就是30 g的鹽才使馬鈴薯浮起來。這時,應及時引導學生回憶實驗過程,反思為什么比其他組用的鹽多。原來,該小組操作時,一下子放了5包鹽進去。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呢?“一包一包放,這樣可以減少誤差”。在學生一包一包放鹽后,筆者詢問:“通過這個實驗,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知道了鹽要達到一定濃度,馬鈴薯才會浮起來。”
數據的整理、分析是科學探究實驗中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關注影響數據的諸多方面,關注差異數據,分析原因,力求使獲得的數據準確、客觀,努力把數據轉化成證據,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自由擴展———擴充課外探究
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立足于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提升、完善和發展,僅僅憑科學課上的時間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把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擴展到學生的生活,建立生活與知識的聯系,滿足學生自由發展的需求。
例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在學生已經通過小組實驗探索出在水中加鹽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后,筆者繼續提問:“對于這節課,還有什么問題想探究?”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探求是不是加其他物質也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下一節課前,很多學生都和筆者分享了他們在水中加鹽、加油,加到一定量就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實驗。
“除了馬鈴薯,其他沉到水底的物品也可以嗎?”教師在完成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做好學生課外拓展延伸,比如與課堂相關的課外的小實驗、小調查、小制作等。這可以使學生對科學學習有更深刻的體驗,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科學認知,進而形成完善的科學概念,促進科學知識的獲得。
總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在小學科學領域的教學實踐,科學教師應善于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調動他們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使他們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會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加強探究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技能,促進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