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浩
我是一名來自內蒙古的小學體育教師,在十八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切地體會到在小學基礎階段的學校體育目的與任務。根據我這些年從事小學體育工作的經驗,我簡單歸納出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應圍繞以下六項創新的體育觀進行教學:
一、只有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闡述的健康第一觀念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把學校體育放在五育(德智體美勞)最基礎的層次,小學教育階段學校體育觀念的創新之所以強調健康第一,如選用的教材必須有益于增進學生的健康,凡是有害于學生健康的運動或動作,均不能選入教材。如“過驢”活動雖是我們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游戲活動,男孩子比較喜歡玩,但它不適合于低年級學生,因為低年級學生關節的牢固性較差,身體負重能力較差。“過驢”動作會使學生高強度的碰撞,很容易造成學生膝關節損傷,因此,不能選進年級學生的體育教材。當然,我們強調健康第一,并不是只要健康,因為健康只具有基礎價值與手段價值,它的意義在于為人的精神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只有全員參與才能普及
我所工作的學校位于繁華地段,學校的操場很小,學生的體育活動空間非常狹小,但我校的體育工作卻走在了前頭,這得益于我校多年來的方針:“小學校辦大體育”。所以我感覺成功學校的體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尖子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體育教育的權利,為每一個年齡層次的學生都安排體育活動,使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體質得到增強,這是學校體育的基本要求,為此,全員體育觀要求在場地設施的安排上,要保證所有學生都有充足的空間;在兩課、兩操和課余活動的組織上,要保證全體學生都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人人能夠參與。有些學校領導和教師走入狹窄的甚至是錯誤的學校體育評價誤區,認為學校體育就是要培養體育健將,培養少數幾個體育尖子生,尖子就標志著學校的體育工作開展得好。說到底,學校體育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體育,現在我校的“體育九項改革”就能很好地體現出學校體育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三、讓學生能找到終身鍛煉的方法
學校體育只是學生人生體育中的一個階段,并不是學生人生體育的最后環節,而只是一個起點。小學教育階段學校體育終身體育觀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不僅著眼于學校體育,而且要關注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要認識到體育將貫穿于學生一生的全部時間,也包括他所處的各種場所,體育無處不在;其次,學生在校期間要形成良好的體育興趣,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教會學生繼續學習、鍛煉與再提高的能力,重視教學生鍛煉的方法和對學生品格的塑造;最后,要注意學生身體的發展受年齡的制約較德育、智育、美育更明顯,如果錯過了學生體育的關鍵時期再施以教育與培養,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這就要求終身體育中必須抓住學校體育這一關鍵。在這個觀念上我進行了很多實踐,已經畢業的學生在回來與我交流的時候,都能堅持一兩項適宜的體育鍛煉,這樣的小學體育課程才有它的真正意義和作用。
四、發揚優勢體育項目是必然的
內蒙古的體育水平在全國較為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體育的普及和參與人口不多,這就要求我們體育工作者要根據人的自身、教育與社會的需要,通過引發、引導學生內在的體育需求,創設一系列和諧、民主、寬松的開放性體育學習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從而使學生自主、主動、創造性地參加體育活動。小學階段的體育必須深刻領會與把握主體性的豐富內涵,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創造性。而且我們偏遠地區應該多吸取發達城市的寶貴經驗,使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五、找尋適合學生的運動
現在的許多學生在集合站隊時,只要站立的時間稍稍長一些就會出現暈倒的現象,這說明了現如今的學生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可是缺乏體育鍛煉。小學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必須樹立適度體育觀,重視把握學校體育的負荷,時時處處做到既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適度體育就要求我們在體育課和開展體育活動中必須掌握“度”。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是要難度適當。其次是時間要適度。第三是就是數量的適度。最后學生體育課所承受的運動負荷要適度。在體育活動中,在運動量上應該達到怎樣的度才最合適,我認為應該注意學生的身體表現和心率,有的放矢地進行體育課教學。
六、實施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
對于我們這個少數民族居多的學生群體而言,全面體育觀就是說我們的學校體育還應該注意學生身體的全面鍛煉和全面發展,應選擇和安排全面的、多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學校體育活動內容、方法和手段等。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理念,我的經驗告訴我小學體育的創新并不是單一的體育教師的努力就能實現的,還要得到學校、社會、家長各方面的配合。只有體育人口的壯大才能從中選拔出更優秀的體育專業人才,不能一味地緊抓部分人,而忽視了廣大的學生群體,所以,學校體育的創新是強國健民之本,是中華體育進步的永恒之魂!
參考文獻:
劉慶云.淺談新課標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方式[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4).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