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又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因此,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的寫作問題往往也是大多數學生頭疼的問題,下面就我個人的粗淺見解談談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把握好字詞句教學
要寫好作文,學生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字詞,而且還要運用得當,恰如其分,因此在語文的字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足夠的字詞量。對字的字義,詞的詞義能夠理解,并能恰當運用。教師要運用多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所學的字詞。及時用口頭表達,要讓學生愿意說、敢于說、比著說。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記住所學的字詞、更多地理解所學的字詞。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細致地觀察生活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
開展作文教學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課堂上。校園內、家庭、社區、社會都應該是學生寫作的素材來源。教師要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關心校園外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并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當然需要創新思維的積極參與,否則,那就不是自己的東西了。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呢?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觀察生活,不要輕易地下這樣或那樣的判斷,而應是積極引導,做好點化工作。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生活,了解社會是作文的源泉。作為教師,應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多了解社會,多了解他人。教師在上語文課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經常給學生讀一些新聞報道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讓學生說說他們的感受,要求學生不能相同,要標新立異。再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教育學生一定要從身邊的小事入手,細致觀察,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2.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我們的作文教學剛開始是模仿,但不能永遠走人家的路,創造性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所以,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尤其是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作文,如寫讀后感、日記、書信、觀后感等。比如,我給學生提供這樣的一個題材。放學后,周明和李偉在教室玩時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要求學生針對這個題材寫一篇作文,我要求學生要從多角度思考寫,不要相同。結果他們寫了下列作文:《知錯就改》,贊揚了周明和李偉知錯就改的精神。《我們不要在教室打鬧》,學生在教室要文明。《他們都錯了》,批評了周明和李偉犯了錯誤不承認。《要愛護公共財物》,學生要做學校的主人,愛護學生財物。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
多層次拓展就是在課文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給故事寫出新結尾。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別人的想象結果中受到啟示,拓寬自己的思路。
三、寫作時要先列好提綱,做好布局謀篇,避免言之無物
學生寫作時要認真審題,并在腦海里反映出題目的素材,并列好相應的提綱。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小學大都以記敘文為主,時間、地點、人數、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必須不能落的。最后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融入作文里。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字詞運用得是否通順、恰當,語言是否通順優美,表達的觀點是否正確,表達的情感是否是真情實感。要說明的是否說得明白,說明的順序是否正確等。這就看教師在平時教學作文時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了。另外,一定要字跡工整,標點使用正確,段落清晰。
四、老師和學生互評作文,挖出每篇作文的閃光點
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評出來了。作文評改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機會。教師要從以往的批改、批閱中解脫出來,把這個權力給學生,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互相評價,學習新的東西,哪怕一個用得非常好的詞語,一句用得非常好的話語、一個段落等,讓學生感受學到新知識的樂趣。
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評和互評,努力找到讓自己最滿意的地方。立意方面、選材方面、詞句運用方面、真情實感方面,都可以。然后,讓學生把這些閃光的地方記錄下來,讓學生讀出來。
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自己和別人找出閃光的地方后,對于自己和別人不如意的地方提出建議,互相看有沒有價值,有的保留。教師要起引導作用,通過評改活動,使學生學會互相欣賞,互相學習,誰都有可學習的地方,要成功地進行愉悅教學。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也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寫作,樂于了解事物,樂于積累素材,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的識字、閱讀教學。
作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懈的努力,要不辭勞苦,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等,要堅持日常訓練,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
參考文獻:
王秀碧.小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