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鞋匠的兒子》記述了林肯首任美國總統到參議院演講時的一段往事。文中林肯說的三段話,言辭懇切,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是進行語言文學訓練的好教材。教學時應著眼于林肯樸實真誠、富有張力的語言表達特色,在賞讀中品析語言,深入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
一、重視積累,了解學情激興趣
字詞是文化之源,是構建語文大廈之磚瓦。面對六年級學生,詞語教學不應只是單純的詞語學習,更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字詞學習,積累詞匯,培養語感。
1.板書課題,聚焦“鞋匠”
由理解“專門做鞋子的叫——鞋匠”,生發開去,說出“花匠、木匠、鐵匠、教書匠……”這一類詞,提煉出“工藝技術特別高明的人,叫——能工巧匠。”“在某一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的人,叫——巨匠。”詞語理解與積累運用結合起來,幫助學生以一串十,歸類記憶。
2.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學概括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簡要概括每件事的內容。
2.學生交流,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概括的能力。
三、感悟變化,聚焦語言覓智慧
1.聚焦寫得最具體的第一件事。細讀1~5小節,思考:林肯當選總統,首次在參議院演說,參議員的態度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找出關鍵詞,細細體會。
(1)找出:尷尬—傲慢—羞辱—靜默—贊嘆,板書至黑板。書寫時相機穿插“尷尬”一詞的教學,重點識記部首“尢”,并非“九”字。
(2)學生交流發現:讓參議員感到尷尬的是林肯卑微的出身,他們想要羞辱的還是他卑微的出身。出示美國歷屆總統出身,了解當時的美國還是奴隸制社會,等級鮮明。
2.聚焦精彩的演講:林肯的演講最后為何贏得了贊嘆的掌聲?
(1)感悟關鍵詞
學生從“感激”,三個“永遠”“無人能比”等詞語中,體會林肯對父親的尊敬、愛戴,以及他寬容大度的胸襟,謙遜樸實、講究平等、做事認真等品質。
(2)關注提示語
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秘密。”人物語言的描寫不僅僅包括語言的內容,提示語的細節也是凸顯文本核心的重要內容。
①“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后”再說,這是對參議員的尊重,并希望每個人都能聽見他的發言。他坦然而又冷靜,如果憤而還擊,此時的參議院必將陷入一片混亂。在他心里,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也正因為如此,他并不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感到卑微。參議員的話只是說出了事實。
②“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此時的林肯是全場的焦點,大家的視線都聚集到他一個人身上。但他卻“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看似只說給一個人聽,其實是在說給所有的參議員聽。
③“他對所有參議員說”,這是鄭重的承諾:身為總統,能全心全意治國,也能夠盡心盡力修鞋。鞋匠和總統是平等的。
(3)會言外之意
語文課堂教學單從形式上尋找突破口,必然導致膚淺。教學中要放棄虛假的繁華,引導學生透過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知識,看到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層意蘊。
①父親作為鞋匠的一生已經結束,他是一個偉大的鞋匠,手藝無人能比。而我作為總統的道路才剛剛起步,前面的困難無法預測,我雖將盡心盡力,但做得不一定能像父親那樣完美。
②說是修鞋,實則話中有話,暗含修正參議員身上的缺點。自身也有缺點,需要大家監督。
③他尊重每一個人,因此,不覺得他人的責難是一種羞辱;沒有反唇相譏,沒有針鋒相對,而是坦然面對,對父親的懷念、崇敬,讓人心生敬意;鄭重的承諾,讓人有理由相信,他將會是一位偉大的總統。
步步深入,讓學生去發現言語智慧的法眼。
3.指名朗讀這三段話,讀出林肯的氣質風度。
四、了解生平,維護統一樹形象
1.林肯的演講不僅化解了羞辱,而且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尊重。正如林肯自己所說:消滅政敵最好的辦法就是化敵為友。他做到了。
出示人物介紹:兩度當選美國總統,親自起草《解放黑奴宣言》等。
2.引讀課文最后一小節。
從關鍵詞“房子”“一個完整的整體”體會:在林肯心中,所有的參議員是一個整體,美國的南方和北方是一個整體,白人和黑人也是一個整體。
出示人物介紹:再次當選總統,不幸遇刺身亡,美國人民修建林肯紀念堂,把每年的2月定為“林肯節”。
五、總結全文,回歸整體揭奧秘
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
六、課外拓展,寫話閱讀長智慧
1.寫話訓練:坦然面對責難(選擇其一)
(1)捐獻愛心,小明家經濟條件不太好,只捐了三元,有同學譏笑。
(2)競選班長時,有人說:“你做事丟三落四,我們怎么放心把班級交給你呢?”
2.推薦閱讀
(1)《林肯傳記》
(2)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3)《影響你一生的精彩演講》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關注言語形式,聚焦文本奧妙,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馮一丹.聚焦文本語言,提高語用能力[J].教學月刊,2013(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