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具備的品質:求知的愿望,認識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豐富。
——題記
湛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紅色的瓦房,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學校的背后是山,學校的門前是一條潺潺的小溪,每天,我都行走在這美麗盎然的農村小學之路上。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強烈的學習愿望。我的孩子們活潑異常,對老師充滿深深的敬意,又有著強烈的依賴。孩子們堅守在這片黝黑的土地上,自然脫離不了野性與好動。課下每個都是機靈鬼,課上就成了霜打的茄子。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漠不關心,抱著一種消極的態度,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我思考了良久,決定從他們在各科課堂上和家庭作業情況入手,找出消極態度的原因。
永×,是我們班的調皮男生,上課就愛趴在桌子上,沒有動力,也沒有學習的意愿,更不用說學習的樂趣了。有一次,他繼續趴在桌子上開始準備他的夢周公,我用手指輕叩他的桌子,用眼神交流示意他不準這么做,然后繼續我的課堂。下課后,我約他去美術室。通過交流,他告訴我,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不會分配給他任務,即使有任務也是最簡單的那種,久而久之,自己就不愛動腦筋了,更不用說自主學習了。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老師對教學失去了激情,代替了學生去克服教材中的困難。我開始在語文課上糾正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從永×這里開始尋求突破。我讓永×從教室后面的圖書角里自己選一本書,他選了一本《故事全集》。我看了看,這是一本每篇篇幅不超過四五百字的故事集本,至少有數十篇,每篇講解的是做人的道理及傳統禮儀等內容。我給了永×一個筆記本,讓他每天的語文課上看這本故事集,每看文一篇,寫一篇幾十字的心得或者摘抄一部分優美的文字。寫完這本再換其他的書。永×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開始大量閱讀,一開始一節課能看一篇故事,后來每節課能看到兩三篇,而且還能寫出自己的體會。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個多月,永×不僅在課堂上看,回家還看,圖書角的書大部分都被他翻遍了。永×開始向我借書,向同學借書,去書店看書,課堂上回答問題也活躍了,思維也開闊了,認識了很多字,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作文經常被當作習作在課堂上集體講評。永×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找到了課堂上的激情,表現越來越積極,越來越優秀,其他老師看到成果,也開始在自己班里推廣。一切都從興趣入手,是多么美麗的一件事情啊!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老師就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棵大樹,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吸收營養,葉子擁抱陽光,為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就要有這種堅守的精神,廝守在這滿園春色的鄉村學校,不孤獨,不寂寞,這濃濃的鄉愁鎖不住春色……
因為是農村學校,大部分學生離家很遠,早晨坐校車早早來到學校,中午不能回家,吃飯就成了大問題;有些學生是隨爺爺奶奶在家居住,學習上更是無人照看;有些學生是單親家庭,從小就失去爸爸或媽媽的愛……作為老師,對孩子的關心要時刻銘記在心上。我喜歡攝影,用相機捕捉學生課間的笑臉、體育課上學生勇于奪冠的激動心情、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精彩瞬間、學生辦黑板報時的創新思維等。我把這些相片貼到黑板報上、發到學生群里,學生在相機里找到了自己,找回了自信,臉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依靠。遇到學生過生日的時候,我會送給他一份小禮物,全班同學送上生日歌作為祝福,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過新年的時候,我會召集班里學生包餃子,集體慶祝那真叫其樂融融啊!我逐漸走進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和他們成了朋友。
小×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男孩,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小×的課桌上總是“干干凈凈”,作業也是一個字都不寫,問他原因,他說不會寫字。經過家訪和交流,我知道小×的爸爸媽媽關系不是很好,經常吵架,爸爸常年在外,媽媽又樂于打麻將。由于沒人照顧,小×總是自己做飯吃,或者不吃,衣服也是自己洗,晚上更是一個人縮在被窩里入睡。知道這些之后,每天我會關心地詢問小×有沒有吃早飯,他若沒吃,我就會把我的小零食:面包、水果之類拿給他。他有什么困難我會第一個出現在他面前,幫他解決。慢慢小×開始接受我了,跟我說一些心里話,自制力也開始增強,作業也開始寫了,更可喜的是課堂上回答問題非常積極。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慰藉了老師的辛苦,孩子們幸福的生活充滿了師生的心靈,我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
我就這樣行走在教育的春天里,一份堅持,一份耕耘,一份堅守,一份執著……幸福就是學生播下的禪,佛不渡我,我自渡,不為彼岸,只為海。在教育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有我渴望的風景,在教育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滿園的春色。我是一名師者,幸福地堅守著自己的追求,堅守著對事業和學生的真愛,始終如一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邁進,在教育實踐的征程中堅守自己的夢想,做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趙昌木.論教師成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3).
[2]張肖琴.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專業成長[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1).
[3]劉靜焱.“自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