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嬋 侯佳嫻 許前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033
[摘要]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與血塞通用于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2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5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氯吡格雷與血塞通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能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氯吡格雷;血塞通;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9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b)-0033-02
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口結構漸漸發生變化,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加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以致于糖尿病患者發病率持續升高。腦梗死屬于一種對人體危害性極大的疾病,且腦梗死同時也是糖尿病的一種并發癥,更是引發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個關鍵因素[1]。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對控制該種疾病的發展、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后尤為關鍵。對此,該文主要將該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氯吡格雷和血塞通用于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為(67±3.14)歲,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為(66±2.59)歲,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70例患者全部經CT或是MRI檢查之后確診,均排除出血性疾病、手術患者、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以及對藥物過敏等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患者在入院之后,醫護人員均對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改善患者的腦血液循環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控制患者的血壓等,盡量使患者的各項指標能夠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對于顱內壓上持續升的患者,醫護人員可給予患者甘露醇,以降低其顱內壓,同時給予患者服用能改善腦細胞代謝類的藥物。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對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用藥方法為:醫護人員給予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0 mg/d,持續服用15 d,同時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血塞通用量為450 mg/d,并融合250 mL的生理鹽水,對患者的靜脈滴注。1次/d,70例患者都以14 d作為1個治療周期。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在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情況。
1.3 效果評判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進行評定,其中,顯效:患者自覺癥狀全部緩解,肌力提高2級以上,恢復至Ⅳ~V級;有效:患者的肌體活動明顯恢復,肌力提高2級,但是不能自理生活;無效:患者經治療1個療程之后,臨床癥狀沒有發生改變,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按照腦卒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評分標準,觀察患者的意識、語言、面癱、下肢肌力、步行能力、上肢肩關節肌力、水平凝視功能以及手肌力等八方面。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以上匯總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兩組間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4.28%,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8.57%,對比兩組治療效率可知,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治療前,兩組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治療后,對照組3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2例患者出現牙齦、皮膚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觀察組35例患者中,有2例出現惡心、嘔吐,3例患者出現牙齦、皮膚出血的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29%。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均完全治愈出院。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的次數分別是2次與3次,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提升,其生活方法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伴隨而來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幾率,同時也加大了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疾病的發病幾率[2]。糖尿病患者血液高黏度的狀態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產生變化,血液高黏度的狀態是誘發腦梗死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因糖尿病患者血液當中的紅細胞易聚集起來,增大患者血液中血流的運行阻力,造成患者血液黏度不斷增加,易造成患者形成腦血栓。如果對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及預后不及時,則患者的病死率會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的患者[3]。因此,如何提升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殘率,是當前必須要解決的一個臨床問題。
氯吡格雷屬于一種全新的噻吩并吡啶類衍生物,此類藥物主要經過選擇性不可逆與血小板ADP的受體進行結合,以便抑制血小板的快速聚集,同時也能抑制非ADP所引發的血小板的集聚,且在抗血小板的活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對于患者機體內起到不可逆的作用,患者口服吸收的速度較快,血漿當中的蛋白結合率非常高。
血塞通屬于一種輔助的治療方法,被廣泛地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且臨床治療效果良好[4]。血塞通注射液中含有一定量三七總皂苷,當代藥理研究結果顯示,三七總皂苷在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的聚集、擴張其血管、增強其腦血流量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的高凝狀態,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幫助患者缺血半暗帶區神經細胞的生長與修復,對于調整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血塞通還具有降低患者的血脂,抵抗疲勞及耐缺氧等特點,能夠有效地提升與增強患者的巨噬細胞功能。
該研究中,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的觀察組,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不良反應等,與對照組比較(P<0.05),這與趙靜波[5]的研究結果相符;表明,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在該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后,患者的總有效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比較(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于對照組(P<0.05),與趙靜波[5]、王云兵[6]等研究結果接近;表明,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治療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效率。
綜上,對2型糖尿病伴腦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和血塞通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確切,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復神經功能,同時也能較好地緩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進一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鳴鴻,鮑曉,羅春英.氯吡格雷聯合康復運動對糖尿病腦梗死療效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5,12(6):200.
[2] 陳超.阿司匹林腸溶片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聯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20(6):102.
[3] 鄧楊春.血塞通聯合拜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6,25(4):100.
[4] 李小紅.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用對于糖尿病并發急性腦梗死治療的價值分析[J].吉林醫學,2015,14(9):141.
[5] 趙靜波.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糖尿病并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6(24):100-102.
[6] 王云兵.血塞通低分子右旋糖酐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13(11):123.
(收稿日期: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