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琴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故事主要由四次對話構成,分別是鳥兒與樹、鳥兒與樹根、鳥兒與大門、鳥兒與小姑娘。這四次對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美麗而略帶憂傷的故事。讀后不僅使人感動,更是叫人潸然淚下,贊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回腸的友情。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語,用白描的方法,一問一答中寫出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如,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鳥兒說: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站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鳥兒問樹根。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文中只是運用對話寫到了鳥兒尋找朋友樹,但是在找尋過程中會有怎樣的經歷呢?作者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感情深摯透明。
我先后三次教學《去年的樹》,留給我不同的感受:
一教“不識廬山真面目”
四年前,我第一次教學《去年的樹》,初次讀文,我淚流滿面,淺顯的文字,運用白描的手法講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教學中,我沒有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只是讓學生預習了課文就進行第二課時,課堂上,學生讀得不夠熟練,面對如此感人的文章,讀著鳥兒一次比一次悲傷的語言,只是些許的難過。最后的寫話訓練也是很牽強。
課后,我很失落,反思我的教學有兩點:一是我自己沒有深挖教材,只停留在文章讓我感動的層面上;二是不了解學情,沒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認為課文很簡單,學生一讀就懂,不需要教學第一課時。
二教“猶抱琵琶半遮面”
三年前,再教學這篇課文,我吸取了教訓,從生字、不理解的詞語、重點的四次對話的句子、文章的主要內容,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當我信心滿滿地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對于樹和鳥兒深厚的感情理解得不深,不能體會鳥兒三次詢問的情感變化,學生說不上來,讀不出來,我反復地引導,勉勉強強有個別學生說一說,還說不清楚,耽誤了教學進度,沒有進行整體回顧的朗讀,沒有進行寫話訓練。
課后,我很失望,反思我的教學,我忽然覺得我對文章理解的就不深,為什么鳥兒要歷盡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南方飛回來給樹唱歌?發現樹不見了,他為什么苦苦的四處尋訪非要給樹唱歌?最能讓人內心感動的是什么?……腦海中忽然閃現的一連串問題,我在備課時都沒有思考過,才會出現這樣的教學效果。
三教“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第三次教學這篇文章時,我不理解是一位什么樣的作家竟能用如此淺顯的文字寫出這樣一篇催人淚下的童話故事,我通過了解作者新美南吉,發現他的家族中沒有長壽的,他一直生活在害怕步親人后塵的恐懼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42年1月南吉經常大量咳血,知道自己已經不久于人世,但仍充滿熱情地回歸于童話創作。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遠大的理想。假如幾百年、幾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那么我就可以從中獲得第二次生命!從這一點上來說是多么幸福啊!”文字是作家心靈的一面鏡子,歲月流轉,他的作品不僅在日本國內廣為流傳,而且遠銷海外。
通過學習優秀教師的課例,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這堂課我上完了,效果比前兩次有了很大的進步,反思我的教學,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緊扣“天天”,理解鳥兒和樹深厚友誼的感情基礎
“一只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歌唱。”鳥兒給樹唱歌可能是在什么時候?可能在早晨、中午、晚上,可能在春天、夏天、秋天……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反復朗讀這幾句話,學生理解了兩個“天天”的含義,因為朝夕相處,他們變得形影不離;因為千萬人當中他們只認準對方,他們的感情超越了朋友;因為深厚的感情,所以分別時難舍難分,才有了后來鳥兒“千里尋樹”的感人場景。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認同了樹和鳥兒深厚的情感。
2.緊抓“四次對話”,指導朗讀,體會鳥兒對樹的一往情深
四次對話語言非常簡潔,但其中卻包含了鳥兒從“著急—焦急—萬分悲痛”的心理變化。怎樣讓學生體會到鳥兒心情的變化,通過我的導語,“鳥兒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回到了樹的地方,發現樹不見了,他的心情怎樣——(指導讀)”“鳥兒來到大門前,聽到鋸木頭的‘沙——沙——的聲音,知道自己的朋友正面臨著生命危險,他的心情怎樣——(指導讀)”“他萬念俱灰地、精疲力竭地來到小姑娘的身邊,他的心情怎樣——(指導讀)”“我們和鳥兒一路走來,目睹了他們的深厚友情和生死離別,讓我們再來讀一讀他們說的話”……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學生體會到了鳥兒對樹的深厚情誼。
3.緊鎖重點詞語,走進鳥兒內心世界,體會鳥兒對樹的不離不棄
鳥兒跋山涉水回來了,看著曾經朝夕相處的朋友,看著日思夜想的朋友,現在卻只能“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他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只能靜靜地看、默默地看,一個“看”字,意味深長,鳥兒對樹的思念在“看”中,對樹的千言萬語在“看”中,看著看著,他仿佛又“看”到了過去天天在一起的美好畫面,一哀一喜,對比強烈,學生悲傷的情感油然而生。當以鳥兒的身份,以“樹啊樹”開頭進行寫話訓練時,語言都是發自肺腑的,真情的流露就水到渠成了。
4.音樂的渲染,激發了學生情感的迸發
教學中,同樣的導語引讀同樣的內容觀看同樣的畫面,前者是幸福的畫面,天天在一起唱歌,后者是哀傷的音樂,朋友已香銷玉損,回憶曾經美好的畫面,更加的凄慘,兩相對比,不用多講,學生的情感已悄無聲息的調動起來。學生在寫話時,安靜的教室,哀傷的音樂,在一靜一動中,此時學生就是鳥兒,那思念的話兒就在心間涌動、筆尖流淌、眼間滾動……
三次教學《去年的樹》,我經歷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猶抱琵琶半遮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個階段,讓我對課文有了新的認識,對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課堂有了更好的掌控,帶給我進步的快樂,由此,我可以欣慰地說:“我在一年一年的進步,我是在學習中教學,不是在重復中上課。”我喜歡這時課堂上的我,我享受課堂中的每一分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