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094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影像學的特點進行探究。 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收治年限在2012年5月—2015年4月期間。將其下肢動脈分為8個節段,管徑、內-中膜厚度(IMT)以及管徑狹窄率使用二維超聲評價。 結果 糖尿病足病患者患側與對測下肢動脈管徑、狹窄率以及內-中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各節段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現象,對側與患者的病變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足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影像學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b)-0094-0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患者通常需要長期治療。糖尿病足是其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誘發該病癥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神經病變以及血管病變等[1]。此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影像學的特點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足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收治年限在2012年5月—2015年4月期間。該組共有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跨度為46~72歲,平均年齡為(56.75±1.25)歲。病程跨度為5~15年,平均病程為(10.53±2.74)年。體重指數(BMI)為(24.15±2.69)kg/m2。納入標準: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患有活動性足潰瘍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行血管重建的患者;②行介入治療的患者;③行截肢術治療的患者;④行支架植入治療的患者。多次入院治療的患者,采用研究期間第一次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1.2 方法
所選儀器為惠普公司生產的Sonos 5500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其探頭的頻率為4~11 MHz。將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下肢動脈分為足背動脈、腓動脈、脛后動脈、脛前動脈、股總動脈、股淺動脈、股深動脈以及腘動脈等八個節段。使用二維超聲顯像,并對動脈管徑和內-中膜厚度等指標進行測量,進而計算出管徑狹窄率。股總動脈和腘動脈分叉處近端前1 cm處,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以及腓動脈距離起始部約1 cm處。踝關節與足背動脈交界處遠端1 cm處。當管腔狹窄時,則在狹窄最明顯的地方進行測量。管腔充盈程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進行觀察,各節段動脈的峰值流速使用脈沖多普勒進行測量[2]。管徑狹窄按照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正常為0級;管徑狹窄≤50%,且沒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為Ⅰ級;管腔狹窄51%~99%,且存在明顯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為Ⅱ級;若管腔完全閉塞,其中沒有血流信號為III級。
1.3 評價指標
對112例糖尿病足病患者患側和對側下肢動脈管徑、內-中膜厚度以及管徑狹窄率等指標進行觀察。
1.4 統計方法
112例糖尿病足病患者的檢測數據,均需接受SPSS 18.0統計學軟件的計算,患側和對側下肢動脈管徑、內-中膜厚度以及管徑狹窄率等指標使用計量資料表示,組間通過t檢驗對比,若兩組數據間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檢測之后,糖尿病足病患者患側與對測下肢動脈管徑以及內-中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下肢各節段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現象,主要表現為管腔狹窄閉塞、內-中膜厚度增加以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經過計算之后得出,糖尿病足病患者患側8個節段的管徑狹窄率分別為(37.39±15.71)%、(43.21±21.59)%、(54.41±12.59)%、(62.11±17.79)%、(73.49±0.26)%、(53.69±0.29)%、(64.59±17.61)%以及(65.51±29.79)%,與對側8個節段的管徑狹窄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低下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高熱量的飲食攝入加上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運動量減少情況,導致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且出現向年輕人群擴散的趨勢。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較多,糖尿病足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足部疼痛以及肌肉萎縮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特征以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為主,多表現為下肢動脈血管狹窄、內中膜增厚、血流阻力增大,這主要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較高,血液中的抗動脈粥樣硬化因子的活性減弱,無法與動脈粥樣硬化因子維持平衡,下肢動脈容易出現病變。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動脈病變如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可能會發展為下肢動脈阻塞,對患者的下肢活動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擾。因此,臨床上應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以改善其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改善其下肢活動功能。而早期診斷是臨床治療糖尿病足的關鍵,因此,臨床上應對糖尿病足下肢動脈病變患者進行有效診斷。
利用高分辨率的超聲檢查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下肢動脈,能夠清晰地觀察管壁、管腔以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更有利于判斷其下肢動脈是否發生病變,此外,還能了解到動脈病變的多發部位以及嚴重程度[4]。除此之外,彩色多普勒也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式,不僅診斷的準確率極高,而且操作簡單,易于重復,能夠在早期發現血管病變,精確地測量動脈血管壁中內-中膜的厚度。在此次檢測中發現,糖尿病足病患者兩側下肢動脈的病變情況不存在明顯差異,這也表明除了患側下肢動脈病變顯著之外,對側下肢動脈也存在缺血情況,誘發壞疽和潰瘍的可能性極大。因為糖尿病足病患者通常患有缺血性心肌病、高脂血癥等多種慢性并發癥,足潰瘍和壞疽發生后難以痊愈,所以應當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5]。
經過該次的調查研究,糖尿病足病患者患側與對側下肢動脈管徑、狹窄率以及內-中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各節段動脈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現象,對側與患者的病變程度不存在明顯差異。
[參考文獻]
[1] 文曉蓉,呂霞飛,劉春乘,等.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超聲影像學特點[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3(5):739-742.
[2] 孟利民,宋云龍,張挽時,等.糖尿病足病下肢動脈病變三維對比劑增強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8):596-599.
[3] 程麗霞,逄力男,張奕,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838-4839.
[4] 劉慶文,劉西平,李萱,等.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在糖尿病足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2):1248-1251.
[5]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的篩查及管理規范[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2):82-88.
(收稿日期: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