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妮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181
[摘要] 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DN)患者遵醫囑行為的護理效果以及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該院收治的DN患者72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護理后均進行4個月的隨訪,調查并對比兩組的遵醫囑行為以及血糖、血壓的控制情況。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血壓、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等指標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遵醫囑行為的調查結果中,觀察組的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定期復查等項目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DN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用藥、心理、運動、飲食等全面干預,能夠使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得到顯著提高,有效控制血壓、血糖的波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具有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 遵醫行為;糖尿病腎病;護理干預;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b)-0181-02
糖尿病(DM)是一種終身代謝性疾病,該病病因復雜,疾病特征主要為慢性高血糖,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是目前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DM患者的DM患者、脂肪碳水化合物長期代謝紊亂,可導致神經、眼、腎、血管、心臟等器官組織出現慢性進行性病變甚至衰竭。在DM中,微血管病變是本病的特異性并發癥,最主要的為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DN)。近年來,DN的發病率出現明顯上升的趨勢,發病率僅次于腎小球腎炎,是引起終末期腎臟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DN尚未存在有效的治愈方法,因此,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該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72例DN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的遵醫行為得到顯著改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該院收治的DN患者72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完善相關臨床檢查,72例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DN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知曉該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占19例,女性占17例,患者年齡范圍為31~71歲,平均年齡(42±3.62)歲;病程最短為1年,最長為7年,平均病程為(3.15±0.96)年。另36例觀察組男性占20例,女性占16例,患者年齡范圍為30~70歲,平均年齡(43±2.78)歲;病程最短為11個月,最長為7年,平均病程為(3.36±0.88)年。將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結合顯示兩組的性別、年齡分布、血壓、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統計學研究的標準。
1.2 干預方法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包括常規入院指導、用藥護理、常規疾病健康教育、基礎護理等方面,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方法如下文所示。
(1)健康宣教與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患者自身需求、知識水平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等與患者進行個體化溝通,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相關檢查方法、治療措施、并發癥、預后情況等,使患者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具有更高的認知,從而使患者的恐懼、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并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戰勝疾病。(2)飲食指導。對于DM患者而言,正確的飲食干預對患者的代謝紊亂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能夠使疾病的進展減緩。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的病情以及機體的基礎情況,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飲食結構,多進食低脂、低鹽飲食,并告知患者戒煙戒酒,告知患者進食對患者的飲食攝入情況進行監督,實現飲食平衡。(3)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用藥的相關指導,告知患者降糖藥物的使用方法、作用機制、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并告知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需要進行胰島素注射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相關指導,告知胰島素的相關注射方法以及保護注射部位的重要性。(4)適當運動。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告知患者相關的運動禁忌癥,并在運動過程中進行相關損害的防護措施。患者出院后,告知患者堅持定期對血壓、血糖等指標進行監測。
1.3 評定方式
護理前后,記錄所有患者的血壓、血糖水平,進行兩組的比較,所有患者均進行4個月的隨訪,采用該院自行設計的遵醫行為調查表統計兩組護理后的遵醫行為進行評定,具體包括: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定期復查等,共發放72例問卷調查表,回收72份,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所有數據的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率(%)、(x±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后兩組的血壓、血糖控制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對照組的收縮壓分別為(163.86±5.45)mmHg、(164.75±4.62)mmHg,舒張壓為(94.83±3.25)mmHg、(95.47±5.24)mmHg,餐后2 h血糖為(13.78±3.25)mmol/L、(13.67±2.87)mmol/L,空腹血糖為(9.75±2.52)mmol/L、(9.68±2.31)mmol/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的收縮壓分別為(135.63±3.58)mmHg、(158.78±5.25)mmHg,舒張壓為(74.62±3.04)mmHg、(87.65±3.57)mmHg,餐后2 h血糖為(10.86±1.25)mmol/L、(12.85±1.62)mmol/L,空腹血糖為(7.62±1.36)mmol/L、(9.03±2.24)mmol/L,與干預前相比,兩組的各項指標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將干預后兩組的臨床指標進行比較,觀察組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后兩組的遵醫囑行為的比較
在遵醫囑行為的調查結果中,觀察組遵醫囑用藥的例數為30例,占83.33%,合理飲食的例數為31例,占86.11%,適當運動的例數為34例,占94.44%,定期復查的例數為33例,占91.67%;對照組遵醫囑用藥的例數為22例,占61.11%,合理飲食的例數為25例,占69.44%,適當運動的例數為25例,占69.44%,定期復查的例數為24例,占66.67%。將兩組的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定期復查等項目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既往統計結果顯示,我國DM患者的發病率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預計2030年全球每年死于DM的人數將為366萬人[2]。據統計,我國DM患者每年的醫療費用為200多億以上,對經濟水平的發展具有嚴重的制約作用[3]。而從醫學的角度分析,DM是一種終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治療過程較長,需要患者在出院后自行堅持用藥治療。大多數DM患者在出院后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病情波動,從而使再次住院率提高,其原因主要由于患者的遵醫行為差,未遵循醫囑進行自行控制與治療[4]。
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其自身行為相符于臨床醫囑的程度[5]。針對DN患者而言,只有在出院后能對醫囑遵從,才能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從而使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而患者的遵醫行為得到提高的前提是患者對疾病具有正確的認識,對一定的疾病知識有所掌握,意識到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堅持用藥等良好行為的重要性;其次,患者良好的心態對疾病的控制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家屬及朋友對患者進行支持與鼓勵,是改善患者心態的重要內容;最后,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用藥方案和運動方案等。而針對DN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治療意識得到提高,從而提高遵醫行為,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該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的遵醫行為以及血壓、血糖控制情況的控制情況均明顯較對照組優,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DN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用藥、心理、運動、飲食等全面干預,能夠使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得到顯著提高,有效控制血壓、血糖的波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永剛,王志穩,馬芳麗,等.護理干預對肺結核患者遵醫行為影響的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6):1-6.
[2] 王佳薇,張艷,董園園,等.持續護理干預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3,17(9):819-822.
[3] 童景蓮,聶金鳳,黃冬荷.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并發癥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4,31(10):29-30.
[4] 史曉紅,李海霞.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觀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6(4):179.
[5] 鄭秀萍,譚少娟,黎彩金.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5,35(11):2399-2400.
(收稿日期:201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