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中小企業出現的問題以及國外設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我國應當設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專門機構。設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政府介入中小企業融資活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出發點是補充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市場失靈”的不足,發揮政府無形之手的作用。
一、明確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法律性質及法律責任
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設立是用來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為中小企業提供長期、低利息貸款,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融資難問題。它不以盈利為目的,但畢竟它是公司企業,不能要求其完全虧本運營,可以實行保本微利經營來保證其基本的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從之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的穩健發展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持續融資服務的保障。
二、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及資金運作
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設立之初其資金來源可以主要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但是隨著經營期限的延長,應當發展以金融市場融資為主要渠道的融資結構,包括政府資金,央行的再貸款,金融債券以及國外金融機構的資金等。對于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的資金運用主要是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根據中小企業發展需要可以將其分為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可以是為了滿足中小企業日常資金周轉的需要,中長期貸款則主要是為了提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經濟宏觀調控方向的資金支持,體現政策性目標。例如對對新型領域或者高風險領域的支持、對中小企業經營改革支持、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等等。總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主要是為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
三、健全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組織機制
從國外的情況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組織架構可有以下三種模式:總分機構模式,單一機構模式和集團模式。 總分機構模式為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所采用。它是指各家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遍設分支機構進行業務經營,從而形成“總行--分行--支行--各業務網點”的金字塔式體系。 單一機構模式常見于政府設立的基金、單—資助項目、投資公司以及一些地區性的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較大規模的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如銀行、金融公庫等,大多不采用這種組織結構。 集團模式是指在相對獨立的金融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一個中央機構,構成一個整體。中央機構從事中央協調、管理和資金調劑與清算,地方機構具體開展業務活動。地方機構較總分模式下有較大的獨立性,且分支機構較少。 比較而言,我國宜采用總分機構模式,但分支機構的設立不能像國有商業銀行一樣“全面開花”,應立足于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因為如果按照行政隸屬關系在各省市普遍建立分支機構,必然是僧多粥少,該重點扶持的扶不上去,不甚需要的地區又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加大銀行經營成本。而有選擇的布局,則可以做到重點突出,對特別需要扶持的地區給予特殊照顧。東南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分布密度較大,故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量也就大,政府應給予融資支持。考慮到東南沿海的金融業相對較為發達,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可以側重于信用擔保業務,引導商業性金融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政府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帶動西部的經濟騰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東西部差距。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輝煌過,如今卻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經濟發展步履維艱。中小企業不發達、民間經濟活力不足是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征。當然,在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就應該側重于政策性貸款業務,本著微利經營的原則,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四、規范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
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是服務對象,在發放貸款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應符合以下原則:(1)產業導向,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處于初創階段的中小企業,對于在技術、管理創新中處于先導的中小企業給予支持;(2)宏觀導向,對那些在解決宏觀經濟問題中將會帶來良好預期的企業,比如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村工業化的企業給予重點資金支持;(3)競爭導向,對防止市場壟斷將會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支持,可以促進市場競爭,保持或增強市場的活力。 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處于初創階段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和管理創新中處于先導的中小企業,以及在解決宏觀經濟問題中會帶來良好預期的中小企業給予支持。二是重點支持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高失業人群創辦的中小企業和社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可以促進經濟進步,這也是各國扶持的重點。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監管制度
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活動也是一種金融活動,其資金運營會直接影響社會總規模的擴張或收縮,改變資金的配置結構。因此,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也應納入國家金融監管的范疇。我國在 2003 年出臺的《銀行業監管管理法》明確規定了銀監會的監管對象包括了政策性銀行。當然若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銀行,銀監會應加強對其的監管,這樣才能保證金融業的安全和穩健運行。筆者以為監管的重點主要應該是以下三種: (1)貸款質量監管。中小企業發展銀行應按貸款五級分類法劃分貸款資產質量,監測的內容主要是看各類貸款余額占貸款總額的比例是否在規定的范圍之內(2)風險監管。對中小企業發展銀行的風險監管主要是對信用風險的監管,因為中小企業發展銀行的資產運用主要還是政策性貸款,而政策性貸款主要面臨的風險就是信用風險。(3)業務范圍的監管。由于中小企業發展銀行與商業銀行的性質和經營目標的不同,政策性銀行不應和商業性銀行競爭,所以監管內容應該為:一是了解是否將政策性資金用于商業性運作,貸款規模是否突破了計劃,利率是否超過規定的上限;二是對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管,如貸款的投向是否偏離了方向等;三是了解是否執行金融紀律和業務規章,業務操作程序是否規范等;四是對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因自身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造成的虧損要重點加強監管,力求將虧損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謝超英:《組建服務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載,《財經調研》,2015年第4期
[2].王瓊娜:《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現狀及改革》,載《現代商業》,2016年第3期
[3.]王薛雪:《中小企業政策性資金支持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
李娟 煙臺大學法學院 經濟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