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魯閩
摘 要:現在普遍實行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對有效杜絕冒領養老金情況發生有積極的作用,但養老金冒領行為仍偶有發生。如何進一步完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工作,建立基金安全的長效機制,本文提出了建議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養老金 資格認證 問題 預警系統
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有效地保障了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但各級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對離退休及遺屬人員的健康以及生存狀況很難掌握,面臨著防止虛報冒領帶來的新困難新問題。現在普遍實行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對有效杜絕冒領養老金情況發生有積極的作用,但養老金冒領行為仍偶有發生。如何進一步完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工作,建立基金安全的長效機制,現結合工作實踐,談一下幾點看法。
一、現有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方法
為有效防范冒領養老金待遇的發生,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采取了很多措施,開展了異地委托認證、上門認證、指紋認證,建立了人社、民政系統共享信息平臺。同時我們還依托各鎮、街老干部活動辦公室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老干部服務網絡,傳達社會保險經辦信息,同時返饋離退休人員的意見和建議,返饋離退休人員的生存狀況,為我們做好管理服務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撐。
二、出現的一些問題
多種認證方式有效防范了冒領養老金現象的發生。但幾年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待遇認證方法。
一是認識上的偏差。我們在辦理認證過程中發現,有少部分待遇領取人員對認證工作頗有微詞。他們有的認為,養老金反正是國家的錢,有機會能占就占點,特別是退休還沒領幾年養老金就去世了,豈不更是吃了大虧。對于認證工作,怎么認證是經辦機構的事,與我們沒關系,我們也沒必要配合。還有的認為每年定期進行的資格認證是對個人的不尊重,少部分離退休人員和家屬非常反感。有些居住的比較遠的,或者是一些身體行動不方便的,即使是對我們的預約上門認證都有很強的抵觸情緒。
二是成本高,效率低。目前開展的指紋認證,為方便待遇領取人員就近采集,需要在每個鎮、街保障所和社區都配備指紋采集儀,要建立指紋信息庫,并且要數據聯網,投資比較大,采集一次的時間也比較長。照片核對要求參保人按規定提供照片,容易偽造,比對工作量大,時效性差。由于身份驗證工作量大,許多地區對身份驗證僅局限于每年一次,甚至只能采取抽查的辦法進行。
三是冒領養老金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提供虛假照片,對異地居住和因病不能自理的離退休人員,要求認證時提供特定照片,但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輕而易舉的移花接木,電腦合成,很難識辨。有的托關系,走后門,開具虛假戶籍證明、死亡證明和火化證明書。有的異地居住的待遇領取人員死亡后,家屬隱瞞不報,等社保工作人員懷疑調查時,家屬告訴最近去世,調查取證很難。
四是認證異地居住待遇領取人員仍是難點。近年,待遇領取人員在異地居住的情況越來越多,人社、民政系統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及時發現本區域內待遇領取人員的生存狀況,對在外地居住的就無能為力。委托異地經辦機構認證,一是需要離退休人員自己到經辦機構,二是有時經辦人員檢查不嚴,很容易就蒙混過關,無從辯別真假。離退休人員發生多領或冒領,還可以從一次性撫恤金中扣除,而享受遺屬困難補助人員發生多領或冒領,則無資金抵扣,追回難度很大。
三、對策及建議
做好資格認證,防止冒領工作,我們認為應根據待遇領取人員的特點,細分人群,重點要在“事前”和“事中”建立多層次的防范體系。
1、搞好事前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一是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全面營造講誠信、守公德的良好社會氛圍,使廣大離退休人員和家屬熟悉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政策,增強法律意識,認識到養老保險基金是全體職業勞動者的錢,是勞動者安享晚年生活的保障錢,冒領養老金就是對其它參保職工權利的侵害。二是與征信管理制度緊密關聯。以征信體系建設為平臺,將離退休人員的家庭成員情況納入征信系統信息之中,告知有配合報告的義務。若發生冒領行為或隱瞞不報的,將記錄在家庭成員的個人誠信檔案中,扣減個人信用分值,定期向社會公布,并列入征信系統黃、黑名單,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公開,起到警示作用。
2、加強事中管理,建立防冒領預警系統。一是建立完善待遇領取人員信息數據庫。每一個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都應建立完善待遇領取人員基礎信息數據庫,將待遇領取人員的基本情況以及子女的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錄入數據庫。同時,還要重點將指紋、相片、聲紋(聲波頻譜)等與防冒領相關的有效信息采集到位,也建立相應的信息數據庫,為進行動態管理和信息認證提供方便。同時要加強對基礎信息數據庫的管理,做好保密工作。目前不法分子利用電話、短信等形式進行社保詐騙比較猖獗,如果數據庫里的相關信息被別有用心的人掌握,詐騙行為更具有欺騙性,危害性更大。同時指紋也是一種個人信息,屬于個人隱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指紋信息在各種活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果指紋外泄,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不但會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可能還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二是建立動態監控預警機制。在不斷完善信息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細分人群,以年齡、身體狀況等為重要特征建立預警系統,實現對待遇領取人員的動態管理。我們通過統計近幾年去世的離退休人員發現,81歲以上的占47.1%,76-80歲的占17.39%,71-75歲的占14.49%,70歲以下的占21.02%。而在全部離退休人員中75歲以上的只占20.45%。從上面統計數據可以分析得出,如果我們可以對大齡人員或是醫療費用異常的人員給予重點關注,實時預警,然后將預警名單發至各個基層保障所和社區加以重點認證,那么就會花費20%左右的時間和精力,取得65%以上的工作成效,事半功倍。
三是完善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發揮網格化管理優勢。近年我省正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切實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各項服務向基層下沉,其中就要求為退休人員提供社會化日常管理服務。可將待遇領取人員以家庭住址為特征進行細分,移交給相應的鎮街、社區基層服務平臺管理,還可進一步下沉到村或社區小組,形成覆蓋全市的網格化管理服務網絡。這張網,以基層服務平臺為節點,上聯社保經辦機構,下接待遇領取人員個體,每月或每季度報告一次,既能準確反饋待遇領取人員的生存狀況,還能及時傳達有關社保政策,有條件的還可以積極組織轄區內離退休人員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四是借助信息技術,突破認證方法。目前,各地開展的待遇資格認證方法多采用指紋識別認證,將指紋作為鑒別的唯一特質。鑒于指紋認證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否可以考慮通過語音生物特征識別(俗稱聲紋識別)來進行輔助認證。聲紋也是人體獨特的個性生物特征,很難找到兩個聲紋完全一樣的人。如果能夠預先采集到待遇領取人的聲音樣本,從中抽取出聲紋識別“基因”序列,然后在定期的資格認證時,待遇領取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話直接撥打社保服務熱線,在遠端系統的語音提示下,在線應答說話,系統自動地錄取用戶的語音,開展聲紋識別身份認證。相對指紋認證,聲紋數據采集設備極為普通,操作簡單靈活,又能很好地解決異地認證難題,值得嘗試。采用這種高科技手段來開展社保身份認證與管理,只需要在社保經辦機構安裝一套社保服務器系統,待遇領取人則僅需要一臺普通的固定電話或者移動電話,使用操作簡單,認證準確安全可靠。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待遇領取人,而且還具有投資少、識別準確可靠、工作效率高的優勢,二者結合起來可大幅降低冒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