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一輛汽車正在疾速飛馳,支撐它一往無前的動力源泉來自哪里呢?大家都知道正確答案:引擎。如果把一所院校比作一輛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汽車,那么,支撐院校良性運轉、持久向前的動力源泉來自哪里呢?浙江公路技師學院給出了有力的回答:不斷提升的教學質量,源自持之以恒的教學改革。
“激活教學引擎,提升教學質量,是學院在人才培養中出奇制勝的關鍵所在。”浙江公路技師學院副院長杜曉紅說。翻看學院近年來的招生數據,生源一直保持穩中有升,辦學規模也在逐漸擴大,因此,提升辦學內涵、改進教學質量成為了學院發展的新命題。為此,學院實施了“教學提升工程”,向外借力、向內發力,通過內外兩種力量的聚合,激活學院提升專業教學質量的引擎。
教學質量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在教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浙江公路技師學院的機電、路橋和管理三大系部和教務處在實踐中凝聚心血,將夢想照進現實,以“上好一堂課”為起點,在教學一線進行改進教學的實戰操作。“‘一花獨放不是春,只有更多的教師‘上好每一堂課,才能帶動整部教學引擎,讓學院這輛汽車駛向人才培養的高地。”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萬毅宏如是說。
向外借力:充實引擎燃料
特寫鏡頭:教學樓102教室
教室后排坐著一群特殊的大齡聽課生,他們用手里的筆在聽課本上記下一串串重點詞句。這些凝神傾聽、安靜記錄的“大齡學生”不是別人,正是浙江公路技師學院各個系部的專業課教師。來自富陽職教中心的教育名師謝紅旺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不時與學生積極互動,師生間妙語連珠的對話濺起一朵朵智慧的“火花”,讓參加此次優質課觀摩的師生們忘記了文言文的艱深晦澀。“這周是學院的‘優質課觀摩周,通過邀請其他中職院校的優秀老師來院講課,打響學院‘教學提升工程的第一炮。”一同參與聽課的杜曉紅副院長向記者介紹道。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浙江公路技師學院的信條,在改進教學上也不例外。為增加“教學提升工程”的含金量,提升工程實效,充實“教學引擎”的燃料,由萬毅宏副院長牽頭,請進了專業的教育咨詢公司和校外的教學科研專家,為梳理學院的教學工作出謀劃策。
第一股外部力量來自某知名教育顧問公司,經過充分考察后,學院與其確立了合作關系,由后者為學院提供為期兩年的咨詢服務。在咨詢中,公司派出了以生偉為代表的課程高級咨詢師,他們全程跟進,實時給予最細致、最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在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中,咨詢團隊拿出了一件秘密武器:“行動導向課程”,即跳出傳統課程目標的窠臼,讓教師將課堂與工作進行無縫銜接。在教師的悉心設計、科學引導下,工作過程得以系統化地納入課堂,助學生練就集知識技能和情感價值為一體的綜合職業能力。
除了咨詢公司,學院還邀請了杭州市職成教研究室專家、省級特級教師周文涌和杭州市職教研究室二室主任張靈仙兩位專家。身為學院的“座上賓”,兩位專家參加了學院教學、科研活動的全過程,給出了可操作性極強的建議:首先,采取任務分工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其次,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增強課堂吸引力;再次,及時進行教學評價,評價需做到簡練聚焦;最后,教學組織應注意課程的前后銜接,要考慮學生的語言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水平。在一次次評定、修正中,校內教師獲得了源源不竭的教學改革動力,漸漸摒除傳統的照搬教科書的教學模式,將工作過程納入課堂,以實操任務為引領,真正內化“工學一體”“理實結合”。
隨后,學院將這兩股外援之力聚合起來,集束式地推出了“教學提升工程”,主要通過“優質課觀摩周——教學展示周——教學匯報周”的“三周主線”,首先邀請多所院校的優秀教師為學院教師演示“如何上好一堂課”,然后學院教師進行教學展示,最后選拔出優秀教師向全校教師和校外專家進行教學匯報。“三周主線”為期兩月,由外而內、循序漸進地向教師傳授工學一體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其間,學院教研室和各系部還穿插進行了一系列研討會,對教師需要具備的教學能力、素養、方法層層分解、逐步滲透。
機電系的嚴成文老師認為這種專業的“交叉聽課”讓他們受益匪淺:“盡管專業不同,但我們可以學到優秀教師的教學組織方式,很多小技巧可以直接‘嫁接到我的專業課上。他們的講課讓人印象深刻。”
向內發力:升級引擎性能
特寫鏡頭:教學樓3樓王迎春老師的辦公室一角
路橋系王迎春老師的辦公桌旁,幾個大大小小的紙箱摞在一起,占據了她近一半的辦公空間。王迎春老師順手拿起其中一個紙箱,里面一張張卷成畫軸的公路圖紙斜插在一起,一個個迷你的路障標識牌顯得別致可愛,反光背心、隔離護欄……各種各樣的教具塞了滿滿一箱子。“這個盒子里的教具都是我上‘公路施工安全課要用到的,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己設計的。”王迎春老師一邊介紹著,一邊翻開一張顏色鮮明的圖紙,上面已經做了不少記號,紙面因反復摩挲已經露出少許纖維:“別看這些圖紙和小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在上課的時候用處非常大,它們為學生模擬了現實的工作場景,打開了教學的新天地。”這些別致的教具儼然已經成了王迎春老師的教學“新寵”。
“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在學習改進課堂教學的路上,教師自身的悟性至關重要。從“外援”那里取得“真經”后,如何用到點子上,是教師必須突破的節點。為此,路橋系、機電系和管理系的專業課教師努力消化教學科研專家的方法和意見,同時積極創新。“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專業的授課老師也有不同的教研心得,因此,學院鼓勵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和而不同,在遵循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原則之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大展拳腳。” 教務處的姜力老師說道。
據路橋系的王迎春老師介紹,路橋系的測量、公路施工、路面檢測、項目招投標等課程,已經將導向工作過程的教學思路變成了現實:“以前上施工安全課,學生拿著書本記操作注意事項,知識成了死知識;現在我會把自己畫的施工地形圖發給他們,并給他們配備安全帽和制服,然后帶著他們分工協作,現場演示,讓他們在設計的施工場景中去解決施工中的隱患。一個流程走下來,學生從原來的‘兩眼一抹黑變成了‘安全施工小能手。”
機電系教師同樣有自己的教學改革“利器”。主講《工程機械發動機拆裝》課程的秦冰老師將貼近實際而又典型的工作任務“移植”到課堂。第一步是設置新的課程標準,不再單純地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化掌握,而是將典型的大任務進行系統化的逐一分解。第二步是為學生搭建一個可體驗的工作場景,設計一些典型的機械故障,讓學生分組完成排故、檢查和維修,在與任務的“短兵相接”中實現能力遞進。“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同時串聯好過程,讓學生主動表現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秦老師如是說。
為了跟上“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上課之余,機電系各科老師之間會進行交流,互提意見,共享素材,掀起動了教學研究的熱潮,形成了教學的合力。“一個好漢三個幫,來自同行的點評更加中肯,是壓力也是改進的動力。”學院院長助理王妙娟老師說。
通過教師自主創新和抱團奮進的向內發力,浙江公路技師學院教學水平顯著提升,教師們相繼編訂了一批更加“接地氣”的專業課教材,如《工程機械故障診斷與排除》《公路路基施工技術》《公路概論與文化》等,而且已申報、通過了12項院級課題,并報送了5項省級課題。
提升教學質量,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學生。通過改進教學思路和方法,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完成了從“技能雛鳥”到“職場鴻鵠”的蛻變。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七屆校園技能節上,浙江公路技師學院共有1800余名學生踴躍參賽,經過激烈的技能大比拼,共有489名學生獲獎,并產生了18個團體獎項,創造了學院技能競技的“小高峰”。除了專業技能,學院師生還一起參加了多項全省、全市的數學知識競賽,獲得了省二等獎、省三等獎和市二等獎的榮譽,為學院正在持續推行的教學提升工程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