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飛 王彩霞 張麗軍 汪齊凱
摘 要:當前,我國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普遍存在著管理模式單一、施工水平有限和監理等咨詢單位受限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BOT模式的概念、表現形式及實施步驟,并結合工程實際案例分析了采取這種模式的實際效果。得出這種模式還需要在下一步的工程管理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BOT模式;房屋建筑;項目建設;創新管理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識碼:A
一、概述
目前我國現有的房屋建筑市場正在積極實行一種新型的BOT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深受建筑工程領域的歡迎。在一定意義上它可為建筑項目的潛在風險提供擔保,其中貸款銀行會根據其政府的信用等級、社會形勢的穩定性進行投資判斷。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社會上一些有關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配套的法制、標準、規范還不夠完善,BOT模式的應用顯而易見地就會受到社會環境、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的影響,在發展中還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可以這樣說在BOT模式的探索階段,這種模式應該在建設項目管理中得到大力推廣與發展。
1 BOT的模式概念
BOT是一種項目建設模式,同時也是一種項目管理融資的模式。它的定義是在國家或地方政府相關的部門通過簽訂特許權協議授予投資者或是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建設的權利,并且是在協議規定的期限之內,基于項目成立的項目企業擁有標的項目運作權,通過收取適當的使用費用來回收投資獲得最大利潤的回報。它的最大特點是在房屋項目的投資建設與運營管理中,可積極吸納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能擴大建設的規模與建設效率;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的解決項目資金短缺的問題。
2 BOT的表現形式
一般來說,BOT的模式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有三種具體的表現方式,它們分別是建設——運營——移交,像這樣的方式一般出現在政府授予項目企業建設新項目時候的特許權。另一種是建設——擁有——運營。這個方式是相對于開發商而說的。開發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許權建設并經營某個項目的基礎實施。第三種是建設——擁有——運營——移交。它明確了這種模式之下的所有權,項目公司在特許期內既有經營權又有所有權。
3 BOT模式的實施步驟
首先是確定建筑工程項目方案。這主要是包括對項目的總體要求,雇用工程咨詢公司或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做可行性的設計,以及對建筑工程施工的招標工作。其次是招標準備。主要做好項目技術參數的分析研究,其中對索要解決的問題性質和規模做一個詳細的說明,編制項目備忘錄。還要做好資格預審文件并制定資格預審標準;以及招標文件,特許權協議,并制定評價標準。
第三,做好資格預審工作。第四做好邀請投標工作。第五是評標與決標。第六是合同方面的談判。第七是授予施工項目。第八是建設并組織運營項目。第九是做好移交方面的工作。
4 BOT模式對各要素組成的要求
如果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了這種模式,它就會涉及到包括政府,建筑承包商、債權人等在內的許多種角色,每一個角色與建筑項目之間都是一種雙邊協議關系。所以來說,每一個建筑項目的實施都要有設計、融資、建設、運營構成,其中不同的要素要有不同成員具體實施。
5 BOT模式的應用工程案例
5.1 工程概況。某市一BOT住房建設工程項目,占地總面積:62100m2,建設面積42560m2,準備建設9850套住房,其中配備人才公寓1056套,設立公共租賃房2835套。工期:2014年6月——2015年8月。
5.2 資金來源:政府財政補貼;初期融資;運營期間的住房出租或出售回收投資成本。該集資方式優點在于引進了眾多民間資金,有效減緩政府投資成本,合理轉移市場風險,從而增加了建設的工作效率。然而這種模式是由政府部門來確定投資方,這就需要投資方能夠具備一定的融資能力和相應的資信等級,否則將會增大政府方的財政風險。
5.3 土地資源:政府劃撥
5.4 存在的缺點分析。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出像這樣的BOT模式的采用,存在著一定的合同關系錯綜復雜情況,除此之外,房地產市場變化幅度大,不合理的運營期會造成投資方和政府的相關權益不能實現,還有就是政府不能有效處理承租人和投資方的關系,會導致真正需要得到保障的人不能及時的到政策照顧。
結語
本文在提出房屋建筑管理中采用BOT這種創新模式的情況下,意思是想通過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來推動目前我國的建筑市場管理體制,當然了這種新鮮的事物在目前來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點,比如說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幾個方面的缺點。
但是總的來說,優點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說有利于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通過采取民間籌資、建設、經營的方式,吸引各種資金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基礎建設不足與建設資金短缺的矛盾。
還有利于提高項目的建設質量和效率。項目建設完畢投入使用后,由承包商根據特許經營協議,在一定期限內經營和管理項目并取得利潤,以獲取投資回報。房屋項目建設質量的好壞和建設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承包商利潤的實現程度。同時有利于分散投資風險。由建設單位獨自承擔風險,轉換為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貸款者及相關當事人共同承擔,其中投資者承擔了大部分風險。
參考文獻
[1]段余慧.基于BOT模式在房屋建筑管理中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2):216-216.
[2]陳娟娟.國際BOT項目風險管理初探[J].山西建筑,2010(01).
[3]謝明輝,呂秉虹.BT模式建設保障性住房之律師實務探析[J].法治研究,2011(08).
[4]唐建華.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淺析[J].科學與管理,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