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軍 董勇杰


[摘要] 目的 探析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不同的麻醉方式對其機體的應激反應因子的影響。 方法 臨床選擇2013年6月—2015年5月該院收治的直腸癌手術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例,實驗組進行硬膜外麻醉聯合全身靜脈麻醉,對照組進行全身靜脈麻醉,比較兩組麻醉誘導前5 min(T0)、切皮后1 h(T1)、切皮后4 h(T2)、切皮后24 h(T3)的血清IL-4、IL-8、皮質醇含量水平。 結果 實驗組T1、T2、T3的血清IL-4、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5、25.33、21.77、4.64、5.11、12.77,P<0.05);實驗組T1、T2、T3的血清皮質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80、24.09、12.45,P<0.05)。 結論 直腸癌手術病人進行硬膜外阻滯聯合全身靜脈麻醉可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麻醉效果;應激反應因子;直腸癌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3(b)-00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on the stress response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surgery. Methods 100 patients underwent rectal cancer surgery from June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est group adopted the epidu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he level of serum IL-4, IL-8 and cortisol 5 min before anesthesia induction (T0), 1 h after skin incision (T1), 4 h after skin incision (T2) and 24 h after skin incision (T3)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t T1, T2 and T3, the level of serum IL-4 and IL-8 in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 = 3.95, 25.33, 21.77; 4.64, 5.11, 12.77, P<0.05). At T1, T2 and T3, the level of cortisol in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 = 9.80, 24.09, 12.45, P<0.05). Conclusion The epidu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can reduce the stress response with an obvious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surgery.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Anesthetic effect; Stress response factor; Rectal cancer surgery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病變部位為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位置較低,極易被乙狀結腸鏡和直腸指診而確診,但因部位深入盆腔,解剖關系較復雜,術中患者的應激反應較強[1]。大量研究表明,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聯合全身靜脈麻醉可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效果確切[2]。探析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不同的麻醉方式對患者機體的應激反應因子的影響十分關鍵,故臨床選擇2014年6月—2015年5月該院直腸癌手術患者100例進行不同麻醉方式,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臨床選擇2013年6月—2015年5月該院直腸癌手術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46.8±7.4)歲,體重50~82 kg,平均體重(64.6±1.7) kg。均進行直腸癌根治術,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每組50例,實驗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46.8±7.3)歲,體重50~82 kg,平均體重(64.6±1.6) kg;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46.7±7.4)歲;體重50~82 kg,平均體重(64.7±1.7) kg;兩組患者均無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肝腎、心肺功能正常,兩組的平均年齡、平均體重、性別等基本資料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進行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在全麻誘導前T12-L1穿刺硬膜外腔,完成穿刺后將5 mL局麻藥混合液注入(0.5%羅哌卡因+1%利多卡因),頭向置管5 cm且固定妥善,5 min后經硬膜外導管將8~10 mL混合液注入,阻滯平面為T6-L3,麻醉平面平穩后在予以全麻誘導插管;全麻誘導:慢慢靜脈注射0.08~0.1 mg/kg咪達唑侖,患者入睡后予以4~5 μg/kg芬太尼及0.1 mg/k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3 min后由口明視氣管插管,予以機械通氣;麻醉維持:每隔1.5 h經硬膜外導管3~4 mL局麻藥混合液注入;予以4~6 mL/(kg·h)1%丙泊酚連續輸注,每隔0.5 h予以0.05~0.1 mg芬太尼及2~4 m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維持患者肌松。
對照組:進行全身靜脈麻醉,全麻誘導:慢慢靜脈注射0.08~0.1 mg/kg咪達唑侖,患者入睡后予以4~5 μg/kg芬太尼及0.1 mg/k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3 min后由口明視氣管插管,予以機械通氣;麻醉維持:予以4~6 mL/(kg·h)1%丙泊酚連續輸注,每隔0.5 h予以0.05~0.1 mg芬太尼及2~4 mg維庫溴銨靜脈注射,維持病人肌松。
比較兩組麻醉誘導前5 min(T0)、切皮后1 h(T1)、切皮后4 h(T2)、切皮后24 h(T3)的血清IL-4、IL-8、皮質醇含量水平。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皮質醇含量,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血清IL-8,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IL-4水平。
1.3 藥物與試劑
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廠家:宜昌人福藥業),丙泊酚(商品名:力蒙欣;國藥準字:H20133360;廠家:廣東嘉博制藥)。
1.4 統計方法
全部數據進行SPSS 18.0軟件系統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IL-4、IL-8水平比較
實驗組T1、T2、T3的血清IL-4、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皮質醇水平的評估比較
實驗組T1、T2、T3的血清皮質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應激反應時機體對外界刺激的非特異性防御反應,其本質是保護性、防御性,已應對各種強烈刺激性損傷的功能,應激反應發生時間較短,對機體不會產生有害影響[3]。應激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改變,主要特征為機體細胞因子及細胞因子平衡性的改變[4];應激狀況可對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功能產生嚴重影響[5]。大量研究顯示,血清皮質醇、IL-8、IL-4等反應因子不僅在炎性反應中產生重要功能,還與腫瘤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對癌細胞的生長產生直接影響[6]。有文獻指出,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IL-4濃度水平可因癌細胞的發生而逐漸升高,且與癌細胞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癌細胞的大小密切相關[7]。目前,對于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機體內應激反應因子的影響密切相關。
該研究探析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機體應激反應因子的影響,結果顯示:實驗組T1、T2、T3的血清IL-4、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T1、T2、T3的血清皮質醇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學者楊現會等[8]的報道的結果大體一致,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在切皮后4 h、切皮后24 h的IL4水平為(204.6±21.99) pg/mL、(318.51±27.62) pg/mL,顯著低于單純全麻的切皮后4 h、切皮后24 h的IL-4水平為(328.50±26.10) pg/mL、(482.33±34.70) pg/mL;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的各時間點的IL-8、血清皮質醇水平也均低于單純全麻水平,手術中皮質醇水平、IL-8、IL-4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前,且三者水平持續至手術后,說明手術中同時存在抗炎反應及促炎反應,且促炎作用時間持續較長;單純進行全麻雖可滿足手術需要,但只能對大腦皮層的邊緣系統進行抑制,無法對手術區域性刺激向中樞傳導進行有效阻斷,無法對手術創傷性應激反應進行完全抑制,而同時聯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可對交感神經活性進行抑制,阻斷大部分胸腹部交感神經活動及手術刺激的傳入沖動,但局部創傷導致的炎性介質仍可在中樞直接發揮作用,硬膜外阻滯雖然可促使兒茶酚胺的升高幅度回落,但不能對炎癥介質激活腎上腺軸(HPA軸)進行抑制,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可在脊神經根水平對傳入的神經刺激進行阻斷,全麻可抑制迷走神經及膈神經向中樞傳導,二者在外周及中樞雙重抑制,可減低術中的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聯合全身靜脈麻醉可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艾志群.硬膜外聯合全麻在腹腔鏡下腹部手術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29-30.
[2] 高春麗,張錦.持續輸注小劑量舒芬太尼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麻醉恢復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 18(5):544-547.
[3] 李芝英.腰硬聯合阻滯復合全麻在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1):142-143.
[4] 李佳斌,林建,林玉霜.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腹腔鏡結直腸手術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5):16-17.
[5] 趙娜,崔文濤.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結直腸癌手術麻醉的安全性評價[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4):567-569.
[6] 黃偉波.3種靶濃度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在直腸癌手術的麻醉效果比較[J].中國藥業,2012,21(17):84-85.
[7] 莊穎.兩種麻醉方式對腔鏡下直腸癌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8):85-86.
[8] 楊現會,程靜林,呂淼淼,等.不同麻醉方法對直腸癌患者圍術期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0,37(15):37-38.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