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春 劉志學
全國“兩會”期間的3月8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副主任馬曉偉、王培安就“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李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規劃綱要的編制,同時也在進行“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深化醫改規劃的編制,通過“一綱要兩規劃”的編制,確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為統籌解決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民的健康問題做出一個制度性的安排。
李斌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李克強總理講,健康是幸福之基。我們就是要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通過全民健康來助力全面小康,這就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于維護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堅定的決心,也反映了我們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李斌透露,總的思路就是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的發展方式,由過去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更加注重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醫療資源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使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能夠更加成熟、定型,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
李斌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將著力推進六大任務:一是提供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強重大疾病的防治。二是健全優質、高效、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努力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務。三是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四是要建設健康的社會環境。五是發展健康產業。六是要培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把健康的“金鑰匙”交給群眾,放到全體人民自己手里。
李斌表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要全社會參與。我們要共建共享,這是個系統工程。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十三·五”的規劃目標我們有信心來完成,同時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能夠邁開重要的步伐,給人民增加更多的健康福祉。
政協委員縱論“健康中國”建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各界別的政協委員也紛紛關注著“健康中國”建設問題,并通過提案、大會發言、小組討論以及答記者問等渠道,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認為,當前,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家投入大量物力財力改善醫療體系建設,緩解大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困難,但就醫人數大量增加,醫療設施和專家資源有限,“能看病、看好病”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改革醫療體制和醫院服務的同時,我們也要轉換思路,在加強公眾健康教育、增加疾病預防知識方面多下功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則從更具體的層面對建設“健康中國”提出了建議。他認為,要想早日實現“健康中國,強大中國”的愿景,就需要設立遺傳咨詢師職業,擴大遺傳咨詢師隊伍,提高遺傳咨詢師的專業度。只有建立遺傳咨詢師職業,才能提高國家的優生優育水平,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他還介紹說,在美國、加拿大已有了完善和成熟的遺傳咨詢體系,由遺傳咨詢師、臨床遺傳專科醫師、遺傳診斷師、遺傳護士等專門從事遺傳咨詢的相關工作,并且對遺傳咨詢師有嚴格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培訓和考核;擁有專門的遺傳咨詢委員會和專業的遺傳咨詢培訓機構;具有專業的機構進行遺傳咨詢指南的制定工作。目前,美國已經有超過4000名經過職業認證的遺傳咨詢師,有31所大學成為了遺傳咨詢師培訓點。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建議:國家要推進健康服務業供給側改革,把精準醫療列為我國“十三·五”醫療健康、科技創新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設立國家精準醫療發展專項規劃和引導基金,加快精準醫療標準、監管和保障相關的政策出臺,加快精準醫療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落地步伐,推動建設“健康中國”;進一步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精準醫療領域,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健康服務領域的相關政策;鼓勵精準醫療企業邁開“走出去”步伐,迅速掌握國外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相關標準制定,提升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競爭力;加強精準醫療的輿論宣傳和觀念傳播,逐步推廣“互聯網+精準醫療”商業模式,在全國各個具備條件和優勢的區域中的醫院和社區內建設精準醫療示范中心,加強精準醫療在醫療服務人員中的培訓力度;把精準醫療相關檢測和治療費用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疇,使普通消費者共享精準醫療發展成果,顯著提升我國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在提案中建議:將中醫文化納入“健康中國”建設。他認為,中醫文化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生命哲理,倡導將人放入自然系統中考量,飲食、運動是人為,也是自然,更是人的生活本身。中醫文化主張凝練內氣,形神俱養,發明了諸如吐納打坐、導引練氣、太極拳等“運動方式”(或稱之為“生活方式”),可以通過調節自身能量平衡而利于身體有序化,從而避免慢病發生。所以說,中醫文化的生活就是養生。因此,建議將中醫文化納入“健康中國”的頂層設計中,助推和諧醫療、和諧社會。他表示,.將中醫文化納入“健康中國”中醫藥“硬實力”發展,還可以助推塑立行業精神。將中醫文化納入“健康中國”的社區建設、個體生活方式建設,能夠助推個體健康。將中醫文化納入“健康中國”相關國家級科研規劃,能夠深入研究中醫文化面向當下和未來的價值。因為中醫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當代的、未來的;既有很強的國家、民族辨識度,又有極大的普世價值。伴隨著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中醫藥科技側的知曉度、認可度提升很多,但對中醫文化側、人文側的內容卻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實際上,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目前,“健康中國”國家級科研規劃中應該深入研究中醫文化面向當下、未來的價值,如健康促進、健康公平研究,促進社會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研究,中醫文化展現形式、傳播語言、適宜媒介的研究,中醫文化海外交流、傳播研究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翟惠生表示,“健康中國”事關國家戰略發展,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新聞媒體人要深刻挖掘好、豐富好、把握好“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時代內涵。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各族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美麗富饒、幸福的國家,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就是我心中的健康中國。
凌鋒委員還說,“健康中國”的概念很大,它涵蓋的范圍很廣,與群眾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醫療衛生和體育運動都占據重要位置。從醫療角度,健身運動更是基礎,對預防疾病有很大作用,某種程度上也能緩解“看病難”。醫療衛生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邵一鳴也認為,把醫療衛生與體育運動結合起來,讓群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體質才可以持續增強。
全國政協委員、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帶到此次“兩會”上的6份提案,盡管角度不同,但都與“健康中國”相關。他著重強調,要加快建設全民健身大數據平臺,增強全民健身數據分析的科學性、準確性。他還認為,世界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我們還靠選取幾千人的樣本來研判全國情況,顯然不科學、不合理。調研全民健身,全體國民逐步成為大樣本,勻速建立大數據庫。醫學科普工作也應納入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研究人員業務范疇,否則將難以滿足社會科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