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公務員開辦微信公眾號大都源于寫作的興趣,但由于身份較為“敏感”,大多數公務員開辦個人微信公眾號很低調。
“以前政府招商通常是開大會,邀請企業家參與座談,然后介紹投資項目。但用微信公眾號招商,不僅成本低,傳播快,而且策劃得好就能吸引更多感興趣的人。”說起開辦微信公眾號的好處,浙江省天臺縣某鄉干部鄭日立刻變得滔滔不絕。
自從兩年前鄭日開辦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很多政府想要做的事兒,靠他的自媒體就解決了。根據2016年《微信數據化報告》顯示,自2012年7月微信公眾號上線以來,匯聚的公眾號數量超過1000萬個。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主體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個人,其中也有不少來自公務員群體。
公務員為什么想辦自媒體,他們喜歡寫什么內容,公務員身份對微信公眾號運營又會產生何種影響?
興趣是初心和動力
與鄭日相比,王棟的自媒體辦得聲勢更大。在創辦了微信公眾號“CU檢說法”后,這位來自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的檢察官成為了法律圈的一位“網紅”,收獲了諸如“2015年全國十佳檢察自媒體”“全國檢察機關最好的吐槽王和段子手”等稱號。王棟公眾號上的文章也將要結集成一本新書出版,書名暫定為《CU檢的文字倉庫》。
王棟開辦微信公眾號的理由很簡單,“積累得多了,就總想寫些什么”。從檢8年,王棟做過批捕、反貪,在全國四級檢察院都待過,工作地點從中部欠發達地區一直延伸到東部發達城市。閱歷日漸豐富,工作中也有很多感觸,讓王棟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在他看來,“CU檢說法”正是他表達80后檢察官所思所想的舞臺。
“CU檢說法”把受眾定位在法官、檢察官和學生群體,主要推送法律圈發生的熱門事件評論,有時候也有小說和情感雞湯。此外,身為檢察官的王棟還寫了很多“隔壁公司”法官們的故事,其中他寫北京法官馬彩云遭槍擊的評論最受關注。
2016年2月26日晚,北京市昌平區法官馬彩云在住所樓下,遭到她審理過的案件原告槍擊,經搶救無效死亡。2月28日,王棟推送了一篇文章,名為《一年辦400個案件,卻抵擋不住那一顆罪惡的子彈和滿屏的幸災樂禍》,火爆朋友圈,4個小時獲得了近50萬次的閱讀量,5109個點贊數,以及7583.86元的打賞。當天,王棟就將獲得的7000多元打賞捐給了馬彩云的家屬。
公務員開辦微信公眾號大都源于興趣,他們普遍喜歡文字,愿意記錄生活。在浙江省某廳干部童偉宏看來,微信公眾號相當于“朋友圈的擴大版”,個人才華和思想可以充分展示,同時也考驗作者對于編輯、版式的審美能力,以及對于讀者閱讀體驗的把握能力。
不想開發商業價值
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微信公眾號的商業價值開始體現。王棟的“CU檢說法”已經在法律圈小有名氣。曾經有南方的投資機構找他洽談,說想收購,將其做成前央視制片人羅振宇創辦的“羅輯思維”那樣的公眾號,出售會員資格。王棟拒絕了,“因為身份擺在那里呢,檢察官畢竟是公務員,不是商人,不能對微信公眾號抱有盈利的目的”。
王棟辦微信公眾號純粹基于個人興趣愛好,他覺得一旦以商業化為目的,那就不得不受到資本的驅使,去考慮怎么增粉,迎合大眾口味,這個自媒體也就會失去最初的東西,淪為一個商業號。
不過,王棟偶爾也會接點廣告,但絕大多數是免費的。有些廣告甚至是他主動幫別人寫的,比如他個人很喜歡創業者羅永浩,所以就自發幫錘子手機做廣告。
浙江鄉鎮干部鄭日偶爾也會推送廣告,比如,一個葡萄酒和鞋店開張的廣告幾次出現在他公眾號里,他解釋說,“那是幫朋友打廣告,免費的”。
比起對個人微信公眾號進行營銷,王棟覺得保持文章的純粹更重要。一方面基于公務員的身份,另一方面與一份責任感有關。他希望人們能通過了解他,進而了解法檢群體。
廣東佛山的微偉因為法官的身份,也常被誤會成是手握重權的“官”。春節回家,父親還會勸誡她,錢財乃身外之物,不能追求過多。每當聽到這話,微偉不得不說:“爸,我就是一小法官,不是官。”
王棟辦公眾號的另一個目的是加深法律人內部的理解。在關注“CU檢說法”的用戶中,基本上以地方法官和檢察官為主,隨著知名度的提升,一些來自最高檢和最高法的人也會關注。
“如此一來,一些基層的呼聲,他們可能也會注意到。”王棟發現,“不僅普通人對法律人不了解,其實在司法機關內部之間也彼此不了解。借助新媒體扁平化、快速化的特性,能夠從中搭建橋梁,彌補這種遺憾。”
很少求人轉文章
由于體制內的身份較為“敏感”,大多數公務員開辦個人微信公眾號很低調,往往不愿公開自己的身份。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介紹里,公務員趙言填的是“跟著魔法師走天下”。
童偉宏也從不表明自己公務員的身份。不過,由于他寫的文章經常針砭時弊,言辭犀利,童偉宏的家人對他開微信公眾號并不支持,擔心他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一位公務員說,對于寫微信號文章,公務員會非常小心。微偉的原則是從不吐槽,她對一些公共事件的評論也盡量保持“我是有正當職業的。我是法官,不應該站隊指責”的心態。
對公務員而言,開辦微信公眾號必須要考慮單位領導和同事的看法。山東聊城一位80后公務員周航說,自己是背著同事開的微信公號,省得被說“不務正業,給自己找麻煩”。
童偉宏也想保持低調,他每次更新完微信公眾號后,很少求人轉發文章,更不會轉到單位群里,“怕人反感”。
王棟辦的公眾號由于知名度已經很高,他的許多同事都知道并關注了。平日里,他在公眾號里寫小說比較多,偶爾會有人對號入座。王棟發現,“雖然沒有人當面說過我,但風言風語還是有的”。
王棟考慮到單位的想法,采取了一種“夾縫里生存”的策略。許多他經歷的事情哪怕發生在檢察院,王棟都會把它改成法院。在他看來,畢竟法檢兩家不分,大家讀起來都很有共鳴,“我是一個檢察官,天天吐槽檢察院,領導肯定不高興。但我如果寫的是法官,檢察院不會管,法院想管管不著。”
由于公務員的身份特殊,公務員在自媒體上寫文章通常有顧及形象的覺悟。王棟說,“心里常有一根弦,既然以公職身份寫文章,說話就不能肆無忌憚,尺度也不能太大,更不能占用上班時間,不然有人會說你不務正業,愛出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