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看看
不得不說,我們這些搞城市規劃的人,天生就具有“背鍋俠”的屬性。
“中國的城市看起來都一個樣,你們搞城市規劃的是怎么想的?”
“一下雨就內澇,是不是當初你們規劃搞得有問題!”
“中國搞城市規劃的人水平太差。”
……
我們在不爽城市某個方面的時候,好像誰都能吐槽兩句城市規劃搞得不好,然后就順理成章地開始吐糟“搞城市規劃的人”水平太差。
奇怪,這群“搞城市規劃的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我首先想到了城市規劃行業,又想到城市規劃學科,再想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最后,似乎又不僅于此……
哪些人在搞城市規劃
第一種“搞城市規劃的人”,是那些做規劃方案、畫規劃圖的城市規劃師。
每次別人問我,搞城市規劃和搞建筑的區別在哪?我就會說:你們看過那些什么城市新區的渲染圖、宣傳片、各種大模型吧,那些就是規劃師搞的。建筑師設計一棟兩棟房子,規劃師設計一片城區。
小規模上規劃和建筑的區別不明顯,但是在大規模上城市規劃和建筑界限分明,比如研究一座城市、一片新區的定位與發展策略,其實質又更接近于咨詢服務業?,F在也有許多咨詢公司接城市發展咨詢的項目,但是城市規劃行業要多做一步——把目標和策略落實到土地空間上,形成具體的藍圖。
城市規劃行業的從業者——城市規劃師,十年前與現在的程序員多少有些相似,是熱門行業里稀缺的高技術工種。在城市“野蠻生長”的日子里,城市規劃院的燈火經常是徹夜不息的,剛畢業的幾個小伙子“臨危受命”,在兩三個月里完成一大片城區的規劃是常有的事。近年來房地產市場轉冷,城市規劃市場也冷了下來,更多的反思才隨之出現。
第二種“搞城市規劃的人”,是城市規劃這個學科學術界里的人們。
城市規劃學科極其廣博,城市本來就是人類生活的大集合,涉及的學科自然也是方方面面。它更多的是一種問題導向的學科,而不太像數理化一樣有自己的整套方法論。
在歐美,城市規劃幾乎不設本科,接納地理、社會學、建筑、土木、經濟等各種專業的人來學城市規劃。
這樣一種寬泛的、包容性強的學科,好處在于能迅速聚集大量的參與者。比如城市規劃學會主辦的年會,有超過六千人參加,論文數也有兩三千篇,是全國各學科數一數二的大會。每當有一些海綿城市、城鄉統籌等新政策熱點下來,都是響應者眾多,影響力廣泛。
學城市規劃的人知識廣博見解開闊。他們懂一些交通、懂一些環境、懂一些產業、懂一些土地管理、懂一些宏觀政策、懂一些建筑、懂一些社區和住房……他們擅長圖解、表達和總結,而且通常富有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但另一方面,因為往往在方法論上沒有其他學科扎實,總結完趨勢講到該怎么辦,就習慣性地大而化之,或者因循慣例。他們一直緊緊跟隨時事熱點,但是又不是變革的引領者,而是漸進的折衷派。
第三種“搞城市規劃的人”,是政府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里的人們。
城市規劃同時也是一個政府職能,有它的主管部門——城市規劃局。它的主要職能有兩個,一個是管規劃文件的編制,另一個是用編制好的規劃來管建設項目。
在編制重大的城市規劃文件的時候,規劃局更像一個“辦事”的,實際上的主導者是地方政府的決策層,并且方方面面都會參與其中,甚至可以說,是某種集體意識在通過代議機制進行著城市規劃的決策。
一座城市的雄心,很難說到底是市長的雄心,還是千千萬萬市民的雄心。
我們知道有三種人了,然后呢?
首先,搞城市規劃的人多種多樣,我們要知道誰是誰。
城市規劃專業的一個特殊性質,就是管理部門、行業界、學術界三者距離非常近:規劃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常常來往于規劃局,一不小心就借調去工作了;大學老師時常會帶學生做實際的市場項目;規劃局官員也時不時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文章。
正因如此,連行業內的人都經常忘記了“搞城市規劃的人”可能指代的多重身份,誰是誰傻傻分不清楚。
這幾個不同群體在一些問題上還是區別挺大的。比如,要討論交通擁堵問題,很難一味責怪政府規劃部門,因為它不過是涉及交通的眾多平行部門中的一個,要他們對共同工作的成果做出評論未免艱難。而去和專業界和學術界的規劃人討論,則能得到比較豐富的回答。反之,要了解具體建設項目的申報問題,專業界和學術界的規劃人則說不清規章制度中的彎彎繞繞,或許只有當地政府部門中的規劃人才能說得明白。
其次,我想說的是一種觀念:城市規劃從來不是一種人做的一種事,而是一個開闊的、包含各種不同角色的人的參與平臺。
古典的城市規劃觀,認為城市建設由領導者賦權專業精英全權處理,就像隋文帝讓宇文愷設計長安城,拿破侖任命奧斯曼來改造巴黎。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分工,城市規劃從業者開始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服務,不再是同心協力的一撥人了:去年一起畢業的同學,可能一個在開發商一個在規劃局,一個想調高設計方案里的建筑高度,另一個想死死控制住……沙場相見,各為其主。
“搞城市規劃的人”到底是太少了,還是太多了?
如果要說以此為業的人,規劃師、學者、官員等等,林林總總的城市規劃從業者已是不少。
如果要說懂得和了解城市規劃的人,或者說普通公民對城市規劃的了解程度,實在太不夠了。
我們有種思維慣性,喜歡在一個事物后面,找到一只幕后的黑手,再把情感都傾注在幕后黑手身上。這種慣性的背后是對事實的不了解和不想了解?!案愠鞘幸巹澋娜恕边@樣一種模糊不清的集合體,就成了在不了解之下捏造出來的背鍋俠。
隨著人們紛紛購買和準備購買房產,我們的財富越來越固化到了土地和空間中,那么,城市規劃所涉及的空間和土地的利益分配,當然與我們息息相關。
比如我的一個土豪朋友,家里擁有一片工業土地,正想著什么時候改造升級一下,卻發現自己的地在多年前已經被規劃成了教育用地,無法進一步改造了,而自家從規劃公示期到現在都一無所覺,悄無聲息地吃了大虧。而也有朋友,敏銳地將房子買在未來規劃的地鐵站附近,享受了更多的增值。了解與不了解城市規劃,可能直接帶來或驅走財富。
在發達國家,城市規劃還被用來處理更加涉及個人權益的種族隔離、社區營造等問題……當下的中國城市規劃還沒走到這一步,但是隨著城市更新等新問題出現,已經有為社區業主謀求權利、為開發商提供咨詢服務等新類型的規劃人出現。他們已經準備好,為城市中的各種群體代言。
單一的幕后黑手其實不存在,存在的是在共同的平臺上活躍著的、扮演不同角色的“搞城市規劃的人們”。
而我們每個人,都在多多少少地搞著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