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飛
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成德綿三地已經各自“領命”。但三地如何共同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可復制的“成德綿模式”,也許才是這場“國家試驗”的應有之義。
7月4日,《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正式獲國務院批復。
去年9月,包括四川在內的8個區域被納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中央決定四川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探索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有效機制、模式和經驗,開展先行先試。
在近一年的探索實踐中,成德綿統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7月12日-21日,四川省連續召開三場新聞發布會,回答記者關心的話題。在21日的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由三市主要領導參加的新聞發布會,更是吸引了各路媒體。鎂光燈下,三市不僅亮出了各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解題思路,也聚焦成德綿“協同創新共同體”回應了媒體的關切。
各有突破方向
在發布會主持人口中,成德綿是四川省“顏值”最高的三個市。
實際上,成德綿不僅僅是“偶像派”,更是全省當之無愧的“優等生”。成都是“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綿陽是國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陽是國家重要的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
成德綿地區是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先行先試地區,成德綿三地最近取得的創新突破引人注目。發布會上,三地相關負責人圍繞各自的最新進展侃侃而談。
全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成都在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上的突破最為“亮眼”,吸引了多家媒體的關注。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發明人,以股份等方式對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6月初,成都發布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新十條”。
這是兩年前“成都十條”的升級版。那次新政將10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解放”出來,帶著成果和技術創業,實現轉移轉化科技成果900多項,帶動全市新增科技型企業上萬家。“蓉十條”火力更猛,直接觸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敏感”核心:所有權歸屬。
一年多來,成都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師帶成果、帶技術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2015年,超過1000項高??萍汲晒谌孬@得轉化。
而成都開局“十三五”部署的工業強基、城建攻堅、融入“一帶一路”等“六大行動”,也躍動著創新的基因。
“促進產業集群整體‘跳級,成都已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 21個?!背啥际谐崭笔虚L朱志宏表示,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成都正積極探索聯盟建設。目前,成效已然凸顯。
“人才工作,三地中德陽排最后。”德陽市委書記蒲波直言,“未來這一現狀將被改寫?!?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7/29/qkimagesxicxxicx201608xicx20160813-1-l.jpg"/>
德陽的信心,一是源自擦亮職業教育閃亮名片的定位,二是建設全面創新(國際)領軍人才中心。
作為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唯一的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范市,德陽目前已建成職業院校26所,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8%。
不久前,德陽發布“史上最強”人才新政,成立全面創新(國際)領軍人才服務中心,設立總額不少于4億元的專項資金,招攬國際領軍人才。
“產業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綿陽市市長劉超表示,目前,通過創新政策支持體系,綿陽建立總規模為1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和7000萬元科技金融專營機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累計向411家創新企業注入銀行信貸資金92億元。
“主命題”的解答方程式
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國家賦予四川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主命題”,而四川則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成德綿地區。
四川歷來是國防戰略大后方,集聚了大量軍工資源,具有航空航天、電子軍工、核工業、兵器等國家級研究機構和門類齊全的軍工行業,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四川試驗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在稍早之前舉行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蔡競已經回應了成德綿最重要的使命:“一個核心主題”,即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在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三地將如何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也成為各路媒體關注的熱點。國務院批復《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讓三地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三地將如何“解題”?
“批復文件里,提出了多項針對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對突破以往的障礙將有很大的作用。”新聞發布會上,三地代表表示。
在先行先試的利好下,三地準備在哪些方面率先破題,為國家探索經驗?
“綿陽要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的創新轉化。”劉超說,綿陽將啟動實施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和轉化計劃,探索建立軍民兩用技術降密解密機制,建立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庫,全力培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培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也是成都下一步的重點,此舉在于解決“散落”狀態,形成集聚之勢。
為此,成都將積極構建以航空產業為核心的軍民融合“1+N”產業體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為核心的軍民融合“1+N”園區體系,后者將在今年內全部落地。
“德陽路徑”則是放大做強德陽千余家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優勢,主動尋求與成都、綿陽兩地軍工企業合作,為其提供專業產品配套,推進軍工科研項目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成果轉換等。
如何“協同創新”
在創新改革試驗中,三地已經各自“領命”:成都將重點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德陽將重點建設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綿陽將重點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
為什么中央將成德綿三個城市“打捆”,同步進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探索?成德綿三地如何共同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發展方向,三地如何抱團干好同一件事?發布會上,媒體將火力集中在此。
朱志宏表示,成德綿協同創新,首先要加強規劃,實現錯位發展。根據安排,成都主要定位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目前,成都正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推動成都科學城建設等,加快建設全面創新改革平臺。
在打通三地協同創新通道上,蒲波表示,從德陽的角度,希望成德綿三地從三個方面著力,搭建協同創新體系。一是協作建立成德綿協同創新政策體系;二是搭建成德綿創新要素流動平臺;三是推進成德綿區域一體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
劉超則表示,雖然三地在做同一件事,但是省委省政府在給三個市進行定位、明確重點任務、明確發展目標時是有差異的。對于綿陽來說,就是要突出軍民融合。有了不同還要有協同,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政策共享共用,創新方面的協同等。“和而不同”,才能實現協同發展。
一年前,一條成綿樂高鐵,讓成都、德陽、綿陽三地的“城市群”形象更加清晰,“成德綿”已成為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無可取代的典范。
1月,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中國(綿陽)科技城管委會在成都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無疑是“成德綿協同創新”最切近的工作落地。
最近一年來,三地合作日漸頻密:去年成都和德陽簽署了同城化框架協議,實質性推動同城化合作先行先試;在綿陽召開的中國科技博覽會,成德兩地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中國(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推進會在成都舉辦了四屆,德綿兩地也深度參與。
發布會上,三地代表幾乎表達了同一個愿望:在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機制外,更希望政策共通共用。而如何在國家試驗中進一步突破行政區域限制,實現共享資源、融合發展、協同創新,形成可復制的“成德綿模式”,需要三個“優等生”去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