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識值多少錢?
這擱以前,或許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只能從你的薪資中得到些許反映。知識變現途徑窄、效率低、回報慢,這些“槽點”長期困擾著知識分子,甚至進一步影響到了人們對知識的重視程度——所謂“讀書無用”論的流行,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知識變現難度大、時間長。
而在分享經濟盛行的當下,腦洞大開的互聯網讓這個問題有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解決方式:上網答題,直接變現。
在今年6月,以解讀金庸為業的六神磊磊因公眾號被封,被迫“休息”了一個月。這個月里,他就上這類知識分享App答題,答一個問題66塊。一個月里他答了上百個問題,賺了一萬塊。正竊喜呢,回頭一看,隔壁王思聰答了30個問題,賺了25萬。
這類平臺的規則簡單明了,以最近比較火的“分答”為例:用戶付費提問,答主收費回答,其他人可通過1元“偷聽”的方式獲取答主的回答內容,1元里提問者和答主各分走45%的收入,平臺抽傭10%。
這除了讓各路明星、大V又多了一個圈粉增收的通道外,更大的意義是激活了普通人對知識變現的熱情。7月初,一名國家級高官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判決剛宣布,從事民商法律師工作五年的溫少博就收到用戶付費提問:請解讀一下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和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確切含義?溫少博在平臺上已回答了48個問題,收入1000多元,回答定價也已從5元增加到10元,“以此篩選出真正有問題需求的人”。在知乎live上,很多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講解,做到了live場場爆滿,這讓產品的創始人都感到驚訝。
早年間,從百度問答、論壇貼吧,到果殼、知乎等社區,知識共享并非新鮮事,但那些模式都是免費的。哪怕是以專業問答為傲的知乎,其知識變現的方式也是在回答之后附上自己的公眾號或其他推廣,社區只是其積蓄人氣、導入流量的手段。
而當知識分享由社區變成了平臺,一切都不一樣了。大大小小的互聯網產品都開始摸索PGC(專業人士貢獻內容)付費模式:百度知道近期推出付費問答App“問咖”;羅輯思維試水內容付費訂閱,旗下App“得到”先后邀請媒體人李翔、和菜頭入駐;以商業嗅覺敏銳著稱的馬東則帶領《奇葩說》部分辯手開啟付費語音節目《好好說話》,據稱6月6日上線當天銷售額沖破500萬元。
這些產品都在為知識貨幣化進行嘗試——為提供有價值信息的人建立一個通道,不僅是進行交流,還有可能進行交易。知識變現,成了一件“立等可取”的事,當然,這直接考驗著回答者是否能提供“真金白銀”。
風口已起,難點也隨之浮現。一是在常規問題問過后,如何保持問題的質量和深度,又怎樣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第二點則更為關鍵:習慣了獲取免費信息的中國互聯網用戶,真的準備好為知識付費了嗎?
分答CEO姬十三對此持審慎的樂觀,僅僅是對大的趨勢作了預判:“下半年肯定會繼續出現成百上千個付費問答類的應用,會是一個很熱鬧的局面。”
掘金“知識變現”的盛宴剛剛展開。而市場和習慣的培育,還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