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偉博
摘要:正如前文所說,《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另一個基本理念是注重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這,無疑和學生的情商培養對接。所以,在語文文本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情商教育,顯然是必要的。本文將就行進行具體課例展示。
關鍵詞:情商;情感;品讀;感悟;熏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31-01準備階段
(1)自讀選文,做基本預習。字詞,沈從文其人其文。(學生認真查閱)
(2)文本量大,學生充分、扎實閱讀文本,理清故事情節。
(3)學生自己的思考,提出問題,教師收集整理,教學中相機切入。
學生問題歸納分類:
(1)哪些地方體現了邊城的美?
(2)主人公翠翠的形象?
(3)翠翠的性格與地方風土人情有何關系?
(4)本文寫作背景?
(5)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文章為什么以悲劇結束?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引發興趣
出示一組非常優美的湘西風景、民俗的圖片。提問:同學們感受如何?
(情商關注情感,學生不了解湘西,和《邊城》有距離,創設情境才能激發興趣,是培養情感的起點。)
(二)解題,整體感知
(1)由題目切入:文章題目中有關鍵信息需要關注,"邊"城。解題: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請學生帶著思考進入文本解讀:作者為何要塑造一個"邊"城?(解題是為了讓學生抓情感,抓特點,抓情感釋放的點。而學會"看背后的東西",是情商的重要表征。)
(2)整體感知,把握情節。這篇課文是節選的,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概括各節的具體內容。因為這篇小說屬于節奏比較緩慢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情節是理解課文內蘊的關鍵。(情商培養也不例外,關注學生的情商,就要先關注學生的整體感知、自主感知。這是第一位的。只有自己先入為主了,先有情感體驗了,別人的交流分享才真實可感,才不是簡單說教。自己的情感才能由感性感知過渡到理性認識最終豐富起來。)
(三)合作探究,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什么樣的水土養育了什么樣的人"為貫穿整節課的線索,學習并賞析民俗美、人情美、人性美。中間涉及學生課前提問,隨教學進度相機點出,解答。
(1)問題一:這里是怎樣的一方水土?有怎樣的民俗風情?(學生問題1.哪些地方體現了邊城的美?)
明確:文中有大段的篇幅描寫民俗民風。只要學生找到的確是當地風俗民情,言之成理就可。
步驟:①教師示例,與學生一起在一二段尋找關鍵信息。(本環節教師先示范,教給方法。舉一反三,幫助學生學會自主體味,是情商培養的起始。人具有最基本的最天然的模仿能力。在模仿中才能漸變。)
②然后,學生勾畫找到的民俗、民風的描寫,深入品讀語言和意境。四人一組交流。教師巡回點撥指導。(此處設計,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落實之前的"模仿",進行"反三",這可以看出來學生是否能把握特征,把握重點,依葫蘆畫瓢地進行模仿,同時,自主篩選合并能力,而這些誰說不是情商的重要考量。)
(2)問題二:風俗下又有怎樣的人情?作者著重寫了哪些方面的人情?
明確:邊城明凈的風光,淳樸的民風,教化著樸實的人們。在小說中,每個人人都熱情誠實,人人都由君子遺風。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這里發揚光大著。
(以上兩個問題設計,不僅意在讓學生充分研讀文本,更在感知湘西的美好風俗,感悟那里的人情,讓學生在生生、生本的交流中體悟情感,關注情商。為后文解讀主旨做鋪墊)
(3)問題三:以翠翠形象為一個切入點,解讀翠翠形象(學生問題2.主人公翠翠的形象?),"一方人與一方水土"有什么關系?(學生問題3.翠翠的性格與地方風土人情有何關系?)
①此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翠翠與二老儺送的對話,并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此設計意在讓學生把握人物語言、心理,幫助分析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恰恰可以體現學生良好的情商,比如情感的把握,人物性格的體味和還原,模仿能力與創新解讀能力。)
②學生快速瀏覽,補充問題:翠翠的形象是豐滿的,翠翠的情感也不僅僅表現在對儺送上。同學們還可以找到哪些描寫?而且,翠翠只是一個點,同學們還可以找到哪些人的哪些情味,自主尋找,合作討論,你認為作者還重點塑造了誰的形象,是怎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環節的設置,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而這,也是情商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沉下心來靜讀,讀出深度讀出廣度)
③翠翠等人的形象塑造,與作者描繪的美好的湘西有什么關系?
明確:翠翠的身后是有著淳樸風俗的湘西,翠翠是千百個湘西人的縮影。(此處設計,就是落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而幫助更好的歸納主旨。在情商的角度看,知人論世,任何人都有他成長的環境,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其關聯性。)
(4)照應課文開篇的問題,作者為何要寫一個"邊"城?思考現實背景如何?(學生問題4.本文寫作背景?5.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以上基礎上,總結本文主旨。
背景補充,明確:沈從文在現實中找不到那一分人與人之間的純樸,所以才會在湘西的山水風物人情中去找尋;聯系陶淵明、莊子。沈從文描繪的湘西畫卷,語言文字呈現出來的濃濃的情味讓我們為之動情。本文贊美了邊城人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批判了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呼吁了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5)沈從文介紹:
沈從文其人其性格。沈從文從來都是"讓人"的,但沈從文又是極為堅定極為自信的。沈從文與湘西的關系。
(設計以上兩環節,讓學生明白知人論世。文如其人,美麗清新的文字背后應該有一顆包容博愛的心,一種善意的普世情懷,讓學生在解讀文字的時候,始終注重聯系,注重體會,注重多角度多元去了解作者和文本,帶著作者的經歷作者的情感,親臨其境,感同身受,就能與之共鳴。同樣,高情商的人往往會進行換位思考。)
(四)延伸思考:
你對沈從文先生的重建邊城有什么看法?贊同?不完全贊同?為什么?(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情商本領。)
(五)總結:
"《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致的一部小說,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節課我們和作者一起領略了湘西的風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六)布置作業:
拓展思考:《邊城》這么美的一個地方,這里的人都如此善良,為何作者要寫一個悲劇的結尾,讓人讀完覺得很沉重?(學生問題6.文章為什么以悲劇結束?)再讀文章,為"我心目中的《邊城》"讀書交流會做籌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