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汝靈
摘要:眾所周知,學習國家大政方針、政治經濟發展途徑與歷史、樹立正確的社會觀與價值觀、辯證的角度看待分析問題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學習的內容。在新課標改革要求下,高中政治課要逐步實現生態與和諧化的教學發展模式,老師要積極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生態化課堂;實踐途徑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44-02 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個人的發展,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推動時代進步的中堅力量。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國高中政治生態化教學,對我國培養有文化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概述
首先,生態課堂是指通過設計高校的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盡最大可能激發學生的不同潛能,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與學生發展相統一[1]。通俗地說,人文精神是生態課堂的最大特點表現。在課堂上學生的思想感情、內心需求與各種能力得到全面體現,將原生態理念展現地淋漓盡致。其次,高中思想政治生態課堂,就是以德育為教學目標,去掉功利主義,生活化,以學生為主體,塑造和諧發展的課堂,包括師生角色與課堂環境的生態化,教學目標、內容與過程評價的生態化。
2.現階段高中政治課堂存在的問題
2.1課堂主體關系不平衡。在生態課堂教學中,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與和諧,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平衡,老師與學生是生態課堂的主體,兩者之間的不平衡關系會影響到整個生態課堂的平衡關系[2]?,F階段,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師生關系沒有實現真正的平衡,要么以老師為主,要么以學生為主。
2.2課堂教學環境不夠開放。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大多數老師還是以教材為主,教學活動與社會現實不相符。作為一門與時事政治緊密相連的學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掌握課本與現實、知識與生活經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那么學生也就難以快速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3高中政治課他教學效率不高,生成性資源不足?,F階段,受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還是以課本、課堂及老師為中心。由于該學科自身知識結構理論性比較強,而且知識內容比較抽象,特別是生活與哲學部分的內容表現更為突出。通常情況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仍然以老師一言堂為主。課堂上,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也認真做筆記,表面看課堂教學似乎很和諧,但事實上是老師在獨自表演。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那么課堂教學效率必然不高,這就必然會造成生成性資源不足。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中師生互動引起的,能夠推進教學的不同影響因素,主要以學生不同表現與狀態為主。
3.高中政治“生態化”活動課堂實踐策略
3.1老師要創新教學思維,提高專業素養。為了更好地順應高中政治課生態與和諧化的發展方向,高中政治老師要創新教學思維,更新自身專業知識結構、語言講解水平及講課技巧,從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在實際政治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制定科學合理地教學模式,對講課方式要不斷創新豐富講課內容,在課堂上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推動高中政治課實現生態化發展目標。
3.2構建生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政治課堂生態化理念下,單方面的師生關系被否定,更加重視課堂生態因素之間的動態表現,即倡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其中師生互動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通過知識、情感與精神交流,產生共鳴。而學生彼此間的互動充分表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互動不能停留在師生層面,更可以滲入到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平等的參與者與探索者身份互動交流,從而實現生態課堂的平衡。學生彼此間的共同協作能夠促進學生的興趣、感情、信念、道德素養以及性格等因素實現良性發展。
3.3拓寬信息生態化的傳播途徑。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高中思想政治實際教學還是以教材為主,教學內容復雜而且枯燥無味;同時由于教學信息沒有很好滴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使得其就是簡單地加工復制書本知識,缺乏新意,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動機不強,效果不高,長此以往出現了"花盆效應"。換言之,傳統政治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互脫離,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生成型與時代性特點。信息傳播途徑不豐富,知識比較死板。因此,只有讓生活進入政治課堂教學,引領政治課堂走向、回歸、感知、享用及發展生活,才能不斷拓寬教學信息生態的傳播途徑,為構建生態政治課堂夯實基礎。3.4正確定位教學目標與內容。在生態化政治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教學中,重視滿足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求[3]。教學目標要依照全面發展的規律,探尋和諧的三維發展目標。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學習也不例外,不論成功與否,通過親身體驗與經歷才能提高自身價值觀,老師要對學生做好引導。在此基礎上的教學目標才有利于學生成為完整的生命體與社會體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新課標改革中尋求的原生態課堂教學目標。從自然發展角度來講,學生是天性的綜合體,如果將生態化課堂比成學生生長的土壤環境,那么教學內容則是他們健康生長所需的養分。老師來完成陽光與澆灌。在實際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搭建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運用生活元素共同架構原生態課堂的藍圖。作為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老師要及時創新教學內容,生態政治課堂需要源源不斷地健康養料。在高中政治生態化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合理應用并不斷創新政治教材內容,促使其直接參與教學。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老師只有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創新教學理念與模式,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講課能力與水平,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與教學效率,從而為構建生態化政治教學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參考文獻:
[1]高芳.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創新教學的有效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6,09:245.
[2]鄭明峰.高中思想政治生態課堂的實現路徑探析[J].新課程(下),2016,01:138.
[3]白金春.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發展及問題探討[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