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李玉鵬
摘要:語文學習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語言積累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必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積累;指導方法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66-02《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同樣關于語言積累,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內涵豐富的論斷,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因此高度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既有利于寫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社會經驗及教學工作經驗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語言積累的重要性。于是,在不斷地嘗試實踐中,總結出幾點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做法:
1.語文課堂教學中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而,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南沙群島的絢麗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南沙群島的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對南沙群島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南沙群島的特點,在讀中想象南沙群島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
2.鑒賞好詞佳句,積累豐富語言
教師強調在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作家手中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美精典的語句。有描寫動物的敏捷機智,如寫翠鳥,"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桿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有描寫大自然優美風光,如寫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巖石上,發出鈴鐺搖動般的脆響。叮咚叮咚……大自然樂器奏出的音樂,在幽靜的山谷里回旋飄蕩。"這些絢麗多彩,滲入意境之美的語句,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能力。比如:在學了《燕子》這一課后讓學生把描寫燕子外形特點的句了摘抄下來。"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是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一只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這樣學生在今后習作中遇到寫動物外貌,就可以借鑒。
3.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語言積累
語文來源與生活,也用之生活。語言的積累也離不開生活,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為語言的積累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指導學生語言,豐富學生的"庫存",激活學生的思維。
當今傳播媒介豐富多彩,通過這些媒介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引導學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新聞報道等各種活動,遇到一些好詞佳句隨時記憶,這樣即會豐富學生的生活,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同時現代社會生活中,不管是廣告標語,還是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它們有的押韻,有的運用一定的修辭,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看一些有益的標語,進行記憶,在語文學習中可以借鑒,稍加修改運用,引入到作文中,都將是非常的生動形象。如:有的學生就把從電視上看到的廣告語"歐佳地板是你理想的選擇"改編成"來柏峪寺羅漢洞旅游是你理想的選擇。"還有許多風趣幽默的廣告語被學生靈活的運用到寫作中。葉老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幫助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種表象。
4.運用中深化積累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已有的積累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如課文《廬山的云霧》一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千姿百態、騰云駕霧、云遮霧罩"等等,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進行這類訓練,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學生寫句時,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摘錄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
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