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茂
摘要:歷年高考語文作文寫作得高分的人數較少,主要是因為考生多"就事論事",難以因小見大,難以參透命題者的命題意旨,寫作時難以由作文題目去思考現實社會生活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為此,語文一線教學的老師應該教導學生進行寫作思維的拓展,并親自寫下水作文,讓學生學會因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獲取發展分,展現高中生的思考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命題意旨;因小見大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21-022016年全國統一考試卷Ⅰ語文卷中的漫畫作文題目,引起了社會巨大的反響:所到之處均可聽到人們的熱議;所謂的看哭了無數家長的滿分作文也迅速傳揚開來;各路專家學者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一時之間,全國上下,有褒揚此看圖作文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價值觀,還能夠引導考生思考現實社會生活問題,并成功地避免猜題押題和僵化的"格式化"作文套路;也有貶責中國高考作文只出一個題目沒得選,話題不開放,不敢讓考生直面社會熱議的實際問題,不看重考生的邏輯說理能力、立論的嚴密性以及論據的充分等。
但作為一線的教學工作者,不應該把關注重心放在中西方作文題目的對比上,因為任何的改革都需要一個摸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應該僅簡單的教導學生"就事論事",僅就材料的含義、范圍和寫作任務來行文;而應該更關注學生平時作文訓練中的思維拓展訓練,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能揣摩命題者的命題意旨,從而能在一片飛花中憂春減卻,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展現作為一個高中生所應有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廣博胸襟,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那么,教師如何做才能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學會這個技藝呢?
1.練就火眼金睛:透過現象看本質
夸美紐斯(Jan Amos Komensk?)說過"尋找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卻可以因此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要使高中的作文教學活動更有益,首要是找尋一種有效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即教會學生能透過材料看到命題者的命題意旨。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作文材料,從現象看,是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先考了100分,臉上有一個吻印,滿臉的開心;后考了98分,臉上有一個掌痕,滿臉的不開心。而另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先考了55分,臉上有一個掌痕,滿臉的不開心;后考了61分,臉上有一個吻印,滿臉的開心。很顯然,這兩個孩子不是命題者要歌頌或者諷刺的對象。因此,如果全文一直在大論特論孩子學習成績因受獎驕傲而退步或者因被懲罰而進步,或者寫成吐槽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甚至批判父母的戰斗"檄文",不能解剖出其背后隱藏的社會價值評判體系,就會偏離題意。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寫作就極需這種不是"就事論事"的思考力,即善于從材料中,找出所創設的情境背后的本質的、具有對立性的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整個社會對于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唯分數論"。只有跳出畫面或材料,由實到虛,由表及里,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這對社會矛盾,給下文的拓展定下立足點,方能更顯邏輯的層遞性和思維的深度。認清命題意旨更能深入思考當今中國的教育:不可有過于嚴苛或過于寬松的極端做法,樹立正確的育人觀,理性看待分數的進退,讓孩子在鼓勵的陽光下健康、幸福成長。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對得意時的贊美和失意時的批評,多看到多肯定孩子努力、進步與發展;暫時的退步也不要氣餒,不苛求。教育觀正確,就不會出現為得到師長表揚而故意前一次考差后一次考好的現象;更不會出現被標榜為超級高考制造工廠的學校了!
2.練就因小見大: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在教會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導因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即橫向聯系推及各行各業,思考這一現象是社會普適性。郭沫若不也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這種精神。"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作文,要從教育入手,進行適度橫向拓展,如借教育的功利引發思考,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各行業不都是趨于功利者居多嗎?功利者缺乏前瞻性和全局觀,忘卻了本心,忘記了初衷,才導致諸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如多地在建或投入使用沒多久的大橋、高架橋等建筑物的坍塌;前仆后繼的"老虎"們難以計數的貪腐款物;為牟利而枉顧食品安全的諸如三鹿、肯德基、麥當勞等商企業;各國運動員服用興奮劑;農民濫用化肥和殘留嚴重的農藥……能進行橫向聯系更見寫作者廣博的思想情懷,這樣的寫作方法不是更接地氣了?不是更接近國家層面在有意做的引導?不是更接近國際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考力的方向?
3.練就客觀質疑:辯證思維展嚴密
除了教導學生進行縱向思考和橫向聯系,還要教導學生注重思維客觀性、嚴密性。愛因斯坦也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作文,兩個分數差距懸殊的孩子的前后遭遇明顯不同,為何遭遇會不同?不同的遭遇正常嗎?而這種遭遇正是高度關注分數的人給予的"評價"——表揚、肯定或批評、否定。而"分數"代表的意義是什么呢?是學生成長的全部嗎?是家長對孩子評價的全部嗎?是教育的全部嗎?教育為什么需要功利思想?教育的功利思想有何不可?追逐分數真的不好嗎?數字的變化也是單位、部門、企業乃至個人的晴雨表嗎……總之,要教會學生思辨性,能借題引發客觀思考,在不斷的否定中,逐漸展現考生思維的縝密性。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教師的最高境界,教會學生作文方法,有法子可依,學會細心觀察、深入思考,展現學生思維能力,最終達到提升作文的等級的目的。但僅僅是教學生方法還不夠,教師應在作文教學課多下功夫,多寫下水作文,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寫作的方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主張,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和技能結合起來,學而不用等于白學,學用要一致。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自己積蓄多年的富有時代感、思想性、文化感的人文掌故和作文方法技能結合起來,一片花飛減卻春,讓一篇佳文展高中學子"馳騁古今"的才思!參考文獻:
[1]鄭喜利,《高考語文看圖作文的備考策略》,2014-05-24
[2]第斯多惠(德)《德國教師培養指南》,1835年
[3]夸美紐斯(捷克)《大教學論》,16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