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英
摘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感悟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03-01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貼近生活、聯系生活,讓學生熟知的、親近的、現實的生活走向學生的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學生產生親近感,讓學生學起來更加有興趣,更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獲得成功。因而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1.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
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有些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難掌握。這時就必須要借助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理解。日常生活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實例,如果加以利用,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學生學起來有興趣,也學得更加容易。
案例1、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概念時,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特點,不能很快理解"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這句話的含義。因此,和自己的關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照著概念來講,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于是,老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來進行延伸。上課伊始,老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你們能舉出例子嗎?"學生們一聽是生活中經常能遇到的事情,興趣盎然,
學生A說"朋友關系,比如我和小東是朋友。不能簡單地說我是朋友或小東是朋友。"
學生B說:"家庭成員的關系也是一樣的。比如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不能簡單地說我們是女兒或是兒子。"
教師接著說"對了,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必須是同時存在的,一方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單獨存在。"
這樣,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真正理解"相互依存"的內涵,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到渠成。
案例2,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學生對什么是"循環小數"較難理解,于是老師先請同學查字典,看看"循環"這詞是什么意思。接著老師提問:"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是循環的嗎?"這時,同學們都搶著舉手回答,
學生A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循環的:
學生B說:每周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是循環的;
學生C說:每天日出日落是循環的;
學生D的說:鐘表上的指針一圈又一圈的轉動也是不斷重復,它們都是循環。
……
老師緊接著說:"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那么什么是循環小數大家能理解嗎?"
"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適當引導學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既能解決知識上的難點,又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學生的學習,很大的因素要依托教師在課堂上的情境。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逐步形成數學的感受和體驗,建構新知。
案例3,在教學"連除應用題"時,老師先讓全班40名同學平均分成兩個隊,然后每個隊又平均分成4個小組。分完后,老師引導學生探討其中的數學問題:通過剛才的分組活動,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同學A說:把40位同學平均分成兩隊,可以求出每隊有多少人?同學B接著說:每隊再平均分成4個小組,可以求出每個小組有多少人?
……
老師接著說:"根據剛才的分組活動情況和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你們能編成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嗎?并把它解答出來."由于同學們都參與了分組活動,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務,并掌握了本課知識。
3.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培養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在應用已有的知識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
案例5,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舉出具體圓形實物的例子,然后指出:"日常生活中,圓形物體很多,有些物體的形狀可根據需要適當改變形狀,如鐘表,可以是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有些物體的形狀卻不能,如車輪的形狀只能是圓形,而不能是長方形或其它形狀,這是為什么?"這一問題馬上引起學生的議論。提出各自的見解。為了設置懸念,老師沒有直接馬上評價,而是讓學生學完新課后自己領會。同學們的興趣也隨之轉移到新知識學習上。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帶著疑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利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中的有些問題如不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學生是很容易出錯的。
案例7:練習:一根9米長的鐵絲,可以剪成幾根3米長的小段?要剪幾次?如果鐵絲長612米,能剪成多少根這樣的小段?要剪多少次?段數與剪的次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A:9米長的鐵絲可剪成3根3米長的小段,要剪3次。
學生B:9米長的鐵絲可剪成3根3米長的小段,要剪2次。因為最后一段不用剪了。
……
通過實驗操作最后得出"段數比剪的次數多1"這一結論。
從這一例子中我們可以使學生發現生活經驗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進而逐步養成細心觀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數學的良好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生活緊密聯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重視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即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