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春霞
摘要:良好行為習慣指是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學習多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自動化行為。"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習慣對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行為規范;家庭教育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42-02在幼兒園中,生活習慣的培養是工作的重點,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正所謂生活亦教育,教育亦生活,在孩子邁進幼兒園大門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經開始了。習慣就是"簡單的動作重復做,重復的動作認真做",作為幼教工作者,要不斷幫助幼兒認真做好每件事情,最終將行為變成習慣。
幼兒剛入園的時候,面對班中那么多一樣的物品,往往顯得無所適從。雖然我們會為玩具貼上小標識,以便幼兒對照擺放,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于,這些標識都是老師事先準備好,再指定給幼兒的,幼兒可能不喜歡、不想要,心理上總處于排斥狀態,所以記不住。這時我們就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讓他們選擇喜歡的圖案,或者索性帶領幼兒制作自己的小標識,然后讓幼兒自己去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等地方進行張貼,這樣的結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也正是孩子自我服務的習慣意識的開始。
1.行為矯正,關注幼兒行為中的細節
再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培養,我們從洗手液的選擇上就開始用心。好聞的,去污力強的,不傷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這樣孩子們就積極主動地洗手了。老師再教給幼兒們一些與講衛生有關的兒歌和故事,孩子們喜聞樂見,逐漸地養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可以說既得到了健康也獲得了快樂!
然而幼兒園的教育也不是全能的。家長把孩子一送到園里,就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所有的教養工作全都放心地交給幼兒園,這種信賴感非常可貴,但是家長們要知道,孩子的培養需要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一些家長不經意間的錯誤做法能把老師五天的努力都毀于一旦。比如,家長普遍認為,有些事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減少麻煩。嫌孩子吃飯動作慢,飯粒掉在地上收拾起來非常麻煩,就搶過碗自己喂;孩子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干凈,還弄濕了衣服,家長索性幫孩子洗手;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結果穿反了,需要重穿,家長抱怨耽誤了上班時間,從此每天都給孩子穿衣脫衣。家長逞一時之快的后果是造成了通常所說的"星期一綜合癥"——上個星期剛剛培養出的幼兒好習慣要在這個星期從頭開始。
其實,小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好,家長這種包辦代替的做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還妨礙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的發展。
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是循序漸進、逐步積累、逐漸定型的過程,孩子的習慣養成從他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良好習慣的培養還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統一認識,這樣才不會使幼兒產生困惑。
幼兒正處于身體發育、心理成長、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沾染不良習慣的危險時期。此階段的教育將對幼兒的一生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因此在幼兒階段,我們要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要讓幼兒具備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這樣才能為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幼兒為出發點,將行為養成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教學之中,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2.趣味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
如果只是枯燥而機械地告訴幼兒要怎么做,要養成什么樣的習慣,這無異于天方夜譚,幼兒不愛聽,尤其是小班的更是聽不懂,依舊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為此,我們要將行為習慣的培養寓于生動而有趣的活動之中,這樣更能引發幼兒的主動參與,更有利于幼兒的接受。
2.1趣味游戲。游戲是幼兒所最喜愛的重要活動,一說起玩游戲,幼兒都會手舞足蹈,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也會切身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思維更活躍。如為了讓幼兒掌握相關的交際技巧,我們可以帶領幼兒來玩"商場購物"的游戲。
2.2生動故事。故事是幼兒的最愛,將行為習慣寓于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情節之中,更能讓幼兒帶著聽故事的愉悅心情認真地聽,這樣有利于幼兒的理解,讓幼兒在模仿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3真實表演。表演可以將幼兒對行為的理解付諸實際行動之中,這樣更加利于幼兒的理解與掌握。為此教師要為幼兒創造更多表演的機會,讓幼兒來演一演好的與不好的行為,讓幼兒置身其中,這樣更能引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行為矯正,關注幼兒行為中的細節
幼兒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良的行為,這同樣引起我們的重視,不要因細小而忽視,這樣會慢慢養成不良習慣。如有的幼兒愛發脾氣,當別的小朋友拿走玩具時,他們可能會表出用腳踩地板、握緊拳頭等行為。教師要深入幼兒中間,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敏感眼睛,關注幼兒學習與生活中的細節,要能夠及時發現幼兒的不良行為,相機誘導,以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
如小班幼兒由于剛剛入園,會存在一些不良的行為,教師的提醒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為了激發幼兒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開展富有競爭性的活動,如評選"進步最快者""班級小能手"等等,以激發幼兒的上進心。從而讓幼兒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中來。教師再帶領幼兒們一起來制訂標準:吃飯認真,不挑食不浪費,不東張西望,不交頭接耳;堅持到園,不遲到不早退,不隨意曠課等等。根據幼兒的表現由教師與幼兒一起來給出一星、兩星不同的評價,星級越高代表完成得越好。然后根據幼兒的得星情況來評出最優秀者、最有進步者等。這樣自然就可以激起幼兒的上進心與進取心,從而使幼兒更加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養成良好習慣需要家園配合,要將習慣轉化為幼兒自身的需要和準則,并用來支配自己的行為,這樣才算是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朱麗敏.淺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思路[J].中國校外教育,2015,09:136.
[2]李秀娟.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J].求知導刊,2015,02:76.
[3]董鴻雁.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探析[J].學周刊,2015,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