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大,惠農資金的種類逐年增多,吉林省通榆縣財政局課題組對國家惠農資金的落實和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總結,從根本上杜絕滋生腐敗的建議。
關鍵詞:涉農資金;管理;惠農政策
隨著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結合財政部門實際情況,吉林省通榆縣財政局課題組對國家惠農資金的落實和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總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
一、目前執行國家惠農政策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大,惠農資金的種類逐年增多,涉及糧食直補、綜合直補、退耕還林等多種補貼,而且補貼資金在逐年加大,在發放過程中,容易產生監管不到位、遇事推諉扯皮等現象。
(一)惠民資金額度大,資金發放把關不嚴。由于鄉村工作人員沒能正確掌握惠農政策的精神實質,把惠農政策的推行和惠農資金的發放看成是對農民的“福利”,在執行中方法簡單,手段單一,不公平不公正,所以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良種補貼資金,是根據農民的補助面積從基層往上報,即由村上報到鄉鎮農經部門、由農經部門匯總后上報到縣農業局,縣農業局再報到政府,核準后再上報到省農委和省財政廳。在上報過程中,有些村干部沒有 深入各戶調查,為減少矛盾,充當和事佬,按戶平均攤,使種糧面積多的農戶未得到相應的補貼;而未種糧的卻得到了補貼,違反了國家良種補貼政策,失去了補助意義。
(二)惠農資金涉及部門多,責任劃分不清。由于惠農資金種類繁多,涉及到農業、畜牧、農機、扶貧辦等多個部門,在資金申報和項目落實中,相關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在監管上職責不清。在檢查中發現,縣草原站實施的牧草良種補貼項目與以工代賑扶貧開發項目面積重疊,既享受牧草良種補貼,又申報了以工代賑項目,涉及資金16.125萬元。另外,在扶貧資金的使用和實施過程中,實行普惠制,按人口平均分配,致使真正的貧困人口沒有得到有效幫扶,失去了扶貧工作的精準性。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通榆縣財政局對全縣部分鄉鎮惠農資金發放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惠農補貼管理多頭分散,缺乏監督機制。惠農資金種類繁多,管理部門和監管辦法不同,而在整體管理監督上缺少一整套科學、完善、規范的工作機制。部分補貼資金鑒定專業性強,技術含量較高,在補貼資金驗收過程中,由于上報、驗收和資金發放時間跨度較長,驗審和鑒別難度大,財政部門在參與驗收中,無法做到有效監督。
(二)基層財政力量薄弱,監督能力不強。隨著國家對農村優惠政策的大力傾斜, 補貼規模增加,政策性強,時間要求緊,程序復雜,按照財政資金監管要求,鄉鎮財政所對鄉鎮所有的惠農資金均要實施監管。如良種補貼發放,需要深入到各村各戶對種植品種和面積進行核實,但涉及戶數太多,無法逐戶逐地塊審核,只能抽查部分村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在資金發放上容易出現漏洞。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結合財政部門職能,為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杜絕滋生腐敗的根源,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確掌握惠農資金各部門的責任,并確定責任主體。一是加強對惠農資金的監管,確保惠農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在惠農資金上報及驗收中,由政府相關監督部門及業務職能部門牽頭,嚴格把握政策標準進行檢查驗收;財政部門則按照驗收結果及資金管理辦法進行審核,并嚴格把握政策,做到專款專用,及時足額發放,杜絕截留、挪用。二是對政府部門無法進行驗收的項目,可以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方式,委托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審核驗收。
(二)加大政策落實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各主管部門在執行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過程中,要深入研究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政策落實前的審查核實和事中檢查管理制度,加大惠農政策落實抽查檢查,并形成檢查記錄。二是構建紀檢監察部門、財政部門、人大、審計、媒體等多方監督體系,加大政策落實監督檢查力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責令糾正整改,對違反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行為和損害農民利益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責任編輯:胡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