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程晨
雋逸靈秀、亦幻亦真
水墨畫的意境
折射出東方文化的含蓄
當邂逅西方畫技之時
鮮艷的色塊、突出的層次
讓畫面豐富許多
組成了林天行先生獨一無二的風格
這是他醉心繪畫長達半世紀的情懷
累積成智慧、融入了生命
同繪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佳作
不斷的改變,詮釋專注與深愛
中國著名藝術家史家劉曦林教授在他數百頁的巨著《廿世紀中國繪畫》一書里說道:“(唯)青年畫家林天行縱橫交錯、兼融色塊的風景意象起手不凡。”短短一句話,便將這位愛畫、知畫、癡畫的香江藝壇之佼佼者進行了形象概括。因為,從林天行先生的筆下點塊交織、形意皆佳的花卉民居、都市燈椅、山巒飛瀑中,都洋溢著一種對藝術與生活存有的激情,在近一甲子的時間里,讓林天行先生對繪畫保持著不滅的興趣,開拓了一條主動進取、屢創新境,融中外風格、兼傳統與現代至渾然一體的道路。
林天行先生對繪畫的執著,可追溯到其童年:“我父母均是中文老師、舅舅從美院畢業,所以自己從小就感受到家庭帶來的文化氛圍,早早就喜歡上畫畫。”5歲開始學習書法,到13歲迷上畫畫,以至於每天都提筆創作不覺倦怠,他對藝術的渴望變得日漸強烈。儘管當時內地條件有限,市面鮮有畫冊一類書籍出售,卻沒有成為阻礙他追求繪畫夢想的步伐:“我把眼前可以畫下的東西都臨摹了下來,年畫、海報。有一天在母親的學校看到一份報紙,登著近代傑出畫家李可染先生的作品,驚訝他能畫出既真實性又虛幻作品,深受震撼,內心感動,因此決定自己要做一個山水畫家。”
看到兒子如此喜歡繪畫,林天行先生的父親請到在中西繪畫及音樂領域造詣頗高的吳國光先生,讓林天行先生拜他為師,正式走上了藝術的道路。從打牢素描基本功作為起點,這個年輕人全心投入練畫之中,一年以內作品達一千張之多。有時更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第二年父親帶他拜琴、棋、詩、書、畫、武術皆精的福州畫院畫家林光先生學習山水畫,並帶他上黃山、上海、杭州等地開闊眼界。一年後恩師去逝,林天行先生在師母的介紹下拜福州畫院山水畫家陳挺先生為師繼續學習中國畫,促進他的進一步成長。那年在陳挺老師的帶領下,到徐州、洛陽、西安、成都、重慶、長江三峽、桂林、廣州、汕頭等多個地方寫生作畫,前後歷時三個月,在那個交通並不便捷的時代行走了十幾個省份,讓林天行先生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對山水畫有了認知。遊學之後,林天行先生的藝術功力已經嫻熟,作品在圈內開始嶄露頭角,每年福建省美展,其皆有作品入選,經年累月的付出,於此時有了回報,讓他成為了職業的畫家,夢想的藍圖,從此成真。
遊學的腳步,創新理念及風格



1984年,林天行先生移民香港,這里濃厚的商業環境馬上讓他意識到現實的殘酷,以往自己浪漫的畫家理想,經受了生計問題的考驗。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到工廠工作,一年前後替換了四份左右。不過他保持著良好的心態,一面為求生存而勤奮賣力,一邊也安守著那份自己對繪畫的初心,不經意間,他總能希望自己能無拘無束地鋪開畫紙,隨心所欲進行創作。
“當時我也想了解香港,所以常常步行,看看周圍的景象,例如從深水埗走到尖沙咀,在彌敦道上看到書店會進去看看,翻閱里面的畫冊一類美術類書籍。”某天,林天行先生坐在尖沙咀看著海岸邊的高樓,心中油然而發生一種豪情,隨之也誕生了一個理想:“我以前都是畫傳統的畫,很少現代感的元素,現在來到香港看到這麼多有別於傳統的景象,應該把這些畫下來!”
來港的第二年,林天行先生即開始在家畫商品畫,由於經驗嫻熟、筆法出眾,他的作品受到了市場的歡迎,生活壓力也隨之減少。但是不久後,他就發現自己想要的藝術理想並非如此,畢竟當人的成就達到一定高度,如果沒有改變與創新,很容易就變成固步自封。於是,雖然並不確定自己的轉型能否順利,林天行先生還是於北上求學,到中央美院進修。
“那一次我的決定可謂破釜沉舟,但是收穫也是意想不到的。在北京,我不僅得到全國著名的畫家前輩們指導,畫技提升;更常常可以上門拜訪北京優秀的藝術家們,藝術、哲學、人生方面都在增多識廣。一年的成長比以往十年還要多。”其中還有兩次外出採風,到黃土高原上看到了窯洞、窗花、紅高粱等以前未曾見過的景物,讓他的創作靈感如同泉湧:“如果用中國畫的書法來表現這里的風景,又不同於傳統的演繹,以及運用西方畫的特點,應該得到新的突破。”
回京之後,林天行先生將設想付諸現實,創作了一批極具地方風情的陜北系列畫作。於其中,他用點和色塊表現出當地的風貌,給畫面營造了粗獷、樸實的意境,同時又有別於中國傳統畫作淡雅、隨性的特點,取而代之的是艷麗與大氣。因此不久後,他首次在中國畫研究院(現為國家畫院)舉辦個人畫展,即贏得北京許多名畫家的好評,也標誌著他的創作,完成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渡。
畫一張好畫,就是幸福和快樂
經過了在內地的學習,回到香港的林天行先生想起了自己過去的理想,覺得自己已經擁有履行的能力:“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一方面它有很多現代的建筑,科技與國際接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趨向新潮。但香港另一方面是很傳統的,幾百年、千年前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在此處有所保留,還有寺廟、古建筑等傳統元素,帶給我所很深的感受。”林天行先生關注香港的視覺,並非大眾傳統意念上的高樓大廈、長橋霓虹,而是充滿情調的人文元素,配合其獨一無二的畫法,創作了一批讓人感受到溫馨與舒適的作品:
《維港兩岸》以紅色為基調,上下分佈著橙色的部分,畫出了巴士和公共長椅,間隔著五彩的點綴,似乎讓人記起,忙碌過後,還能在這個繁華的都市中好好地休息。《晨曲》之中,黃、白、黑勾勒出清早的輪廓,簡單畫出的樹木、房屋、路燈,是香港一天嶄新的開始。

林天行先生喜歡描繪西藏的景色,這塊神秘的土地,通常只是攝影家們創作的題材,卻少見地成為山水畫的題材。因此林天行先生曾三次來到青藏高原上,以朦朧的筆調、漸變的用色、展現出當地純凈多彩的景象,帶有幾分神秘,透出些許魅力,成為其追求藝術的又一次突破。
多年以來,林天行先生豐碩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中國改革開放30年畫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等,以及世界各地聯展百多次。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廣州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畫院、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禮賓府、香港駐華盛頓貿易發展局、香港國泰航空公司、香港四季酒店、澳門四季酒店、香港文華東方酒店、北京香格里拉酒店、聯合航空公司、瑞士信貸銀行、香港中國銀行(總行)等,許多中外機構及私人收藏家對其作品皆有收藏,出版的個人作品專集二十多種。2005及2008年的作品《晨曲》、《維港兩岸》分別獲邀隨神舟六號及七號宇宙飛船升空,並經常在北京、香港、紐約、柏林、米蘭、新加坡、臺北、首爾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次數達五十之多。
“有人問我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我覺得最快樂和最幸福的是畫出一幅好的作品!”榮譽背後,林天行先生的愿望其實很簡單,只要在他擺設好綠樹、畫卷、文房四寶的畫室里揮筆創作,就能給他帶來無窮的開樂、帶來滿足。這一份從容、來自一種從一而終的執著,是他不變的藝術情懷,也是他孜孜不倦、盡心盡力,為實現藝術新高度而沒有停止的追求。香江藝壇的新的階段,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