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葶
內容摘要:林紓《閩中新樂府》作為近代白話詩之首,歷來是學界關注的對象,學者對其詩中表現的兒童蒙養觀以及女性觀傾注較多關注,至于其創作特點仍缺乏深入研究。林紓《閩中新樂府》創作特點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詩題力效白居易新樂府,卻又有所創新;二、《閩中新樂府》題材廣泛、新穎、深入;三、《閩中新樂府》語言直白曉暢又極具詩人個性特點。
關鍵詞:林紓 閩中新樂府 創作特點
林紓出生于1852年,即第一次鴉片戰爭的12年后,此時國家正是處于內憂外患,國之上下朝綱敗壞,民不聊生的困境中。林紓誕生在這樣的混亂時代,注定了其坎坷不安的一生。林紓家境貧寒但自幼好讀書,傳他曾在墻上畫了一副打開蓋的棺材,一人立于棺前,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1]林紓少年時性格倔強固執,有“狂生”之稱。
據高夢旦的《<閩中新樂府>書后》[2]可知林紓的《閩中新樂府》作于1895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之后,1897年年底由魏瀚出資在福州刻板印行。[3]《閩中新樂府》共二十九題三十二首詩,因其中《小腳婦》寫了三首,《百忍堂》寫了二首,故共計有三十二首。由高夢旦的《<閩中新樂府>書后》所言:“迄今三十年,散失殆盡。侄女君珈獨有一冊,珍同拱璧。……”可知《閩中新樂府》完整本今已散失,而詩作散見與其他作品本,本文所論《閩中新樂府詩》主要見于《林紓選集·文詩詞卷》[1]、《近代卷 林紓傳》[2]及《林紓評傳》[3]。
一直以來,學界密切關注著近代文學家林紓的相關研究,然而,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林紓的翻譯這一方面,《閩中新樂府》雖然也是關注的重點,但是近年的研究資料顯示,對《閩中新樂府》的研究仍多聚集在林紓的育兒觀、兒童啟蒙教育、女性觀、女權主義等這些角度,誠然,上述幾個方面都是林紓《閩中新樂府》呈現的重點,但是筆者認為,以上研究還不夠全面,因為林紓《閩中新樂府》包含的不僅僅是以上的幾個方面。
林紓《閩中新樂府》創作特點包含以下三個方面:詩題力效白居易新樂府,卻又有所創新;《閩中新樂府》題材廣泛、新穎、深入;《閩中新樂府》語言直白曉暢又極具詩人個性特點。從三個方面著手,企圖進一步挖掘《閩中新樂府》的更多內在價值。
一.詩題力效白居易新樂府,卻又有所創新
林紓在《閩中新樂府》前有一段自序[4],自序如下:畏廬子(林紓)曰:兒童初學,驟語以六經之旨,茫然當不一覺,其默誦經文,力圖強記,則悟性轉窒,故入人以歌訣為至。聞歐西之興,亦多以歌訣感人者,閑中讀白香山諷諭詩課少子,仿其體,作樂府一篇,經月得三十二篇。吾友魏季渚愛而索其稿,將梓為家塾讀本,爭之莫得也。嗟夫!畏廬子二十六年村學究耳,目不知詩,亦不愿垂老茂為詩人也,故并其姓名佚之。[4]
由詩人的自序我們可以知道,甲午之戰的潰敗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后社會更進一步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民眾的悲苦可想而知,詩人面對著破碎的祖國山河,心知要救國先救民,先把民眾的思想喚醒,才能救國,此外書塾先生一味的以傳統教學方法來教授兒童,詩人忍無可忍賦詩進行批判。“閑中讀白香山諷諭詩課少子,仿其體,作樂府一篇,經月得三十二篇。”表明詩人的《閩中新樂府》效白居易諷諭詩而作。由此,我們可以展開以下討論:
白居易新樂府詩以其《新樂府五十首》[5]著名,詩題均為兩字、三字式,諸如《賣炭翁》、《陵園妾》、《繚綾》、《青石》等,且每首詩均有一個小序,如《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此外,白新樂府詩“又取每篇首句為其題目,即效關雎為篇名之例。”[6]林紓自稱“仿其體”,從《閩中新樂府》題名中不難見出,林紓嚴格遵守白香山的新樂府詩題格式,幾乎都是兩字、三字式,例如:《國仇》、《瞌睡漢》、《五石弓》、《村先生》等都是嚴格的兩字、三字題,每篇也附小序,如:《國仇》,激士氣也;《瞌睡漢》,諷外交者勿尚義氣也;《五石弓》,冀朝廷重武臣也;《村先生》,譏蒙養失也……此外,《閩中新樂府》的題目也是從每篇的首句中得出,如《興女學》:興女學,興女學,群賢海上真先覺……《餓隸》:餓隸餓隸當縣門……《謀生難》:謀生難,謀生難,西人奪我華人餐……《生髑髏》:生髑髏,生髑髏,眶險頤縮如獼猴……《哀長官》:長官長官風解高,口食粗糲身布袍……林紓不僅在題名上嚴格效仿白香山新樂府,他還在詩體形式上也一絲不茍的遵守著,綜觀白香山《新樂府五十首》可知,五十首詩中絕大多數是三言三言七言句式(即337式)或三言七言句式(即37式)或七言(7言)句式,舉例如下:《七德舞》(337式):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法曲》(7言)法曲法曲歌大定,積德重熙有余慶……《海漫漫》(37式):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再看上述所舉《閩中新樂府》詩的例子,不難看出,林紓創作的《閩中新樂府》在詩題形式上與白居易新樂府如出一轍。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林紓在詩題效仿白體之外又別出心裁,每一個詩題都是直指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并且每一個詩題即是詩中所描述的中心,例如《國仇》即是西方列強強侵我國時,國人的憤怒仇恨;《小腳婦》直接呈現了裹腳婦女所承受的非人所能容忍的煎熬,大力的抨擊了裹腳陋習給中國婦女帶來的傷害;《村先生》也直指寫出了中國啟蒙教育的蒙昧無知。白居易新樂府詩雖然也是針砭時弊反映現實問題的即事詩,然而,就直接力度而言,白詩不足林詩,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時代的不同,白居然雖然處于中唐,國內政治混亂不堪之時,但是唐王朝能能勉力維持統治,所以白居易仍能將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因而他詩歌充滿現實的同時又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然而林紓所處的時代不同,清政府統治面臨崩塌,國家內部黑暗腐敗,外部遭受外敵侵擾。環境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兩人同樣體裁的詩歌呈現出不一樣的時代性。
二.《閩中新樂府》題材廣泛、新穎、深入
林紓《閩中新樂府》分為兩大主題:一是痛斥時政,二是指責陋習。題材內容之廣幾乎涉及社會方方面面。
《國仇》、《村先生》、《興女學》、《渴睡漢》、《五石弓》表現了詩人在救國圖存的強烈呼聲和憤懣心理。
《破藍衫》、《知名士》、《村先生》、《渴睡漢》、《餓隸》、《殺人不見血》表現了詩人呼吁向西方學習以及推進維新變法,拯救國家危亡現狀的強烈呼聲。
《哀長官》、《獺驅魚》、《知名士》表現了詩人對不識時務人士的痛恨。
《謀生難》表現了詩人對西方列強的經濟入侵導致我國人民的失業的清醒認識,要求政府摒棄重士輕商思想,積極發展工商問題。
《郁羅臺》、《跳神》、《檢歷日》、《棠梨花》、《非命》表現了人民因封建迷信而導致的悲劇。
《水無情》、《小腳婦》、《興女學》、《灶下嘆》都表現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人們所持的重男輕女的封建落后思想,男女地位極不平等。
《關上虎》、《番客來》則表現了嚴苛的關稅致使海外華僑寧忍思國思鄉之苦不愿踏上故土。
以上所列出的《閩中新樂府》的詩歌題材,不難看出,林紓的新樂府題材涉獵之廣泛,比起白居易新樂府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閩中新樂府》的詩歌題材也很新穎,契合當下的時事政治以及民間百姓的實際生活經歷,詩人不僅將目光關注在國內統治者、官員、小吏、富民、貧民等身上,詩人還放眼于海外,關心西歐的進步女權主義、我國華僑因海關稅務嚴苛而有國不能回、不敢回的痛楚。總的來說,林紓《閩中新樂府》題材內容廣泛,題材也與現實僅僅聯系在一起,緊跟歷史潮流發展。題材可謂更廣泛、更新穎、更深入。
三.《閩中新樂府》語言直白曉暢又極具詩人個性特點
從《閩中新樂府》自序中可知,詩人明確自己創作的目的及對象:即是為兒童的蒙養所作,既是為兒童蒙養所作加之詩人序中抨擊了書塾教書先生的教學方式方法,那詩人在創作《閩中新樂府》時必會在語言上多加注意;此外,詩人詩效白香山新樂府體,而白香山的創作宗旨是用“白描”手法使其詩能達到“老嫗能解”的一個通俗程度,林紓效仿白香山詩,想必定會在創作時注意語言的使用,我們且看其首篇《國仇》[5]:
國仇
國仇國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東洋,東洋發難仁川口,舟師全覆東洋手。高陸船破英不仇,英人已與日人厚,沙侯袖手看亞洲,旅順烽火連金州。俄人柄亞得關鍵,執言仗義排日本,法德聊兵同比俄,英人始悔著棋晚。東洋僅僅得臺灣,俄已回旋山海關,鐵路縱橫西伯利,攫取朝鮮指顧間。法人粵西增圖版,德人旁覷張讒眼,二國有分我獨無,膠州吹角聲嗚嗚。鬧教官兵逐官吏,安民黃榜張通衢,華山亦有教民案,殺盜相償獄遂斷。蹊田奪牛古所譏,德已有心分震旦,虎視眈眈劇可哀,吾華夢夢真奇善。歐洲尅日兵皆凍,我華猶把文章重,廷旨教將時事陳,發策試官無一人。波蘭印度皆前事,為奴為虜須臾至,俄人遠志豈金遼,德國無端釁屢挑。我念國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滅。諸君目笑聽我言,言不如驗刳吾舌。
通篇讀下來,我們可看出,在此,詩人語言簡練直白,沒有拗口艱澀的字詞,所述之事也是當前的時事政事,都是本國民眾正在經歷、正在忍受的的事情。
再舉一例《村先生》[6]:
村先生
村先生,貌足恭,訓蒙《大學》兼《中庸》。古人小學進大學,先生躐等追先覺。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躐等追先知。童子讀書尚結舌,便將《大義》《九經》說,誰為“魚躍”與“鳶飛”,且請先生與析微。不求入門驟入室,先生學圣工程疾。村童讀書三四年,乳臭滿口談圣賢,偶然請之書牛券,卻尋不出上下論。書讀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我意啟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說明豁,論月須辨無嫦娥,論鬼須辨無閻羅。勿令腐氣入頭腦,知識先開方有造,解得入情物理精,從容易入圣賢道。今日國仇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法念德仇亦歌括,兒童讀之涕沾襟。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與辟雍,強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
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詩人的語言直白曉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極具詩人個性特點又作何解釋呢?
筆者在整理《閩中新樂府》時發現,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確已做到在整部詩作中盡量使語言直白曉暢,然而,在某一些細微的地方,依然能看出詩人作為傳統中國文人喜歡引經據典的習慣,例如:《興女學》中的“不似吾華愛牝雞”;《獺驅魚》“獺驅魚,魚問獺,逢君吾命知難活。”《知名士》“老師枉自信干羽,制梃豈堪撻秦楚”《灶下嘆》“不須療妒求倉庚”……以上的“牝雞”、“獺驅魚”、“干羽”、“制梃”、“倉庚”等皆是一些不常見的稱呼或指代,雖然詩人力求語言的直白簡練,但是仍然免不了摻雜個別生僻字詞,其實,這可能是源于詩人自稱的“畏廬子二十六年村學究耳”,免不了稍不注意就會露了“老學究”的習慣。
綜上所述,林紓用其獨到的創作手法為我們留下了《閩中新樂府》,詩中既一針見血的抨擊當時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又痛心疾首的寫出了民眾迷信、愚昧的可悲;在內憂外患的時刻貪婪的官吏仍如狼似虎的剝削百姓,克扣過海關的可憐百姓……僅三十二首詩卻給我們再現了那個時代國家的悲慘、國民的悲哀。
參考文獻
[1]林薇選注.林紓選集·文詩詞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264-265
[2]孔慶茂.近代卷·林紓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02月:37-50
[3]張俊才.林紓評傳[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03月:50-100
[4]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彚編第4冊[M].鼎文書局,1973年,第363-365
[5]白居易.白居易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19-120.
[7]張煜.宋代新樂府的認定[J].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樂府學第7輯:295-305
[8]曾憲輝.論《閩中新樂府》兼談其梓行及其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57-62
[9]姜國,郭建鵬.末世悲憫與救世之音——漫談林紓《閩中新樂府》[J].作家雜志,2010年第1期:34-35
[10]胡全章.詩世界里先維新——林紓《閩中新樂府》的詩歌史意義[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2016年3月:367-373
[11]葛曉音.新樂府的源起與界定[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3期:161-173
[12]王輝斌.周紫芝新樂府觀述論[J].閱江學刊,2014年4月第2期:105-111
注 釋
[1]孔慶茂.近代卷·林紓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02月第5-6頁.
[2]林薇選注.林紓選集·文詩詞卷[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7頁.
[3]孔慶茂.近代卷·林紓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02月第50頁.
[4]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彚編第4冊[M].鼎文書局,1973年,第363頁
[5]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彚編第4冊[M].鼎文書局,1973年,第364頁
[6]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彚編第4冊[M].鼎文書局,1973年,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