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奇
內容摘要:對于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一直是史鐵生小說不斷探討的內容。繼《務虛筆記》后2006年出版《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鐵生創造出的一部極具思辨色彩的性靈小說,延續了史鐵生有關生、死、愛、性的人性追問及探索。小說以愛情這一人類永恒的精神追求為線索,以“我”這個行魂今生所在“丁一”的生存狀態為個例,通過靈魂關照的對話和心理審視,來體現當代人的難以排遣的孤獨心境。論文將從史鐵生作品常現的孤獨主題;《我的丁一之旅》孤獨的體現;孤獨體驗的時代意義三個方面來對史鐵生的自我孤獨進行解讀。
關鍵詞:存在 孤獨 行魂 死亡
2006年,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問世引起極大反響。史鐵生以其特有的生命體驗出發,思考人生的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探索人特別是殘疾人的存在價值和光輝,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大寫的人性。
目前學屆關于史鐵生的研究和評論收獲頗豐,較為經典的有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吳俊的《當代西緒福斯神話——史鐵生小說的心里透視》(《文學評論》1989年第1期);現任四川大學教授的趙毅衡的《神性的證明:面對史鐵生》(《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2期);鄧曉芒《可能世界的筆記》(鄧曉芒《靈魂之旅——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生存意境》,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165-216頁)等。截至目前,對于史鐵生作品的研究偏向于其哲思文體和敘事技巧的研究,關于人的價值的探討也比較多。對其作品《我的丁一之旅》的研究也延續了先前的風格,對于當代人的生存困境的關注卻有所欠缺。本文自此出發來分析史鐵生的作品《我的丁一之旅》。“丁一”諧音“定義”我的丁一之旅是否是我的定義之旅?那么我的定義又是什么,從存在主義的觀點出發對于自我存在狀態的思考是史鐵生的一大特色。本文從自我的存在狀態出發,來對文本中人生的孤獨主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史鐵生作品常現的孤獨主題:
對于史鐵生,身體的殘疾所帶來的無盡的難題和磨難,都使得生命成為一種無法排遣的煎熬,疏離、孤獨、死亡便成了他較別人更為深刻的生命體驗,也使得史鐵生的作品的主人公多以“殘疾”來呈現。前期的小說比如《山頂上的傳說》、《足球》、《在一個冬天的晚上》等,都是借作品主人公之口來表達他對自身殘疾的苦悶、彷徨,對宿命殘酷冰冷的安排暴怒的指控、埋怨和抗爭。《命若琴弦》以后出現的《隨想與反省》、《答自己問》、《自言自語》、《好運設計》、《以前的事》等散文,史鐵生深邃的人生洞察力總結出人類與生俱來的三種困境:孤獨、痛苦和恐懼。為了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鐵生將思維放置靈魂升華的高度,他總結出必須要有愛情才可以讓冰涼孤獨的人生變得溫暖,讓生命存在的過程變得精彩而有意義。但是,殘疾所帶給生命的自卑、敏感、易受傷害卻讓生命對愛情望而卻步。殘疾而導致的差異所引發的孤獨主題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切身經歷得到彰顯。殘疾人會孤獨,卻可以通過陪伴得到救贖,然而人殘疾更會孤獨,陪伴是否依然可以緩解孤獨?《我的丁一之旅》通過風流情種“丁一”在“人形之器”的繁華中所感受到的本質孤獨,從以下“存在孤獨”、“言語孤獨”,“歷練孤獨”三個方面來體現史鐵生對“自我孤獨的解讀”。
二.《我的丁一之旅》孤獨的體現:
1.存在孤獨
論及生命存在,就不得不追問到關涉人類的永恒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為什么而存在?對于“丁一”的存在,作者開篇交代:“所謂丁一,即可入鄉隨俗認作我一度的姓名,以可溯本求根,理解為我所經歷的一段時期,經過的一處地域,經受的一種磨難或承受的一次負擔。這么說吧,在我漫長或無盡的旅行中,到過的生命數不勝數,曾有一回是在丁一。”①
對于孤獨深有感觸的史鐵生借助丁一不滅的行魂使思想的別致無限擴大,無限伸展,擴充成為行魂在丁一別樣的旅程,即《我的丁一之旅》。至于“我”為何人,在小說的引文和回想部分,引用了《舊約·創世紀》中的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誕生之初,便是單獨的存在。“后來,主上帝看人類一個人生活不好,就拿下他的一根肋骨,創造了男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女人。”②初在伊甸園,人的始祖亞當、夏娃過著毫無遮蔽、絕對敞開、不相區分的生活,存在有了陪伴、陪伴是絕對的敞開,因為本真自我的呈現,生命沒有疏離和孤獨感。智慧果使得人類具有了智慧、明辨了善惡、知道了羞恥、知道了隱藏。蛇的誘惑使得人類與上帝疏離,從此人類背負著背叛上帝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踏上了復歸伊甸的漫漫長途。“我們從亞當和夏娃分頭出發,像遷徙的鳥兒承諾著歸來,我們承諾了相互尋找。就這樣他們不得永生,故而輪輪回回,以自稱為‘我的心流生生相繼走在這漫長或無盡的旅途中。”③尋找亞當,抑或尋找夏娃,都是一種自我發現,自我覺醒,的過程,對于自我,始終是陌生且熟悉的孤獨。無論是“我”在“約伯”,還是“我”在“史鐵生”,抑或是“我”在“丁一”,每一次的曾在“人形”,“我”都不無法擺脫命定的孤獨,都象是一場曾在他鄉的旅途,沒有故土,沒有鄉音,沒有歸屬,只有一種命定的行走,命定的孤獨。
蒙昧未開的丁一赤身裸體挺著小小的萌芽走出家門時,面對眾人哧哧低語的譏笑和含義曖昧的目光,“丁一”在茫然擴大中走向恐懼,走向遮蔽。而“我”則在丁一的無辜的孤立無援中明白了亞當和夏娃追逐出伊甸園時,上帝的囑托:“不同,構筑起差別;遮蔽,呼喚著尋找;禁忌,隱喻了敞開;這樣你們才可能成就一條魂牽動夢的道路。”④在<名考>篇中,各色人等,為了名字爭奇斗艷,挖費心機。名字的問題顯示出了一個人的身價和背景,是人之為人與他人的區別的標志。為了懼怕孤立的圍墻在丁一的世界筑起,丁一迫不及待的將名字改為丁一。拿名字來說,當一個群體所有名字所呈現的都是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時,自然一個“丁二”便會被覺得俗氣、不入流,自然會被孤立,會被當成“另類”嘲笑,也便會被被迫著改變。又若“你們!我們!他們!”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統治者,走資派,無產階級,人群群體意識的自我劃分,以及丁一那關于‘“我們”不是“他們”,“他們”也不是“你們”,“你們”當然也不會是“我們”的論斷也無非都是群體認知遭遇排擠后的表現。生活在“別人”眼中的人們,包括丁一,總是會被“別人”這個無處不在的游魂般的存在所叨擾,所驅使著遠離真實的自我,并用偽裝成為別人。于是,拋棄了本心的漂泊便使得生命的本源變得飄渺甚至成為一種尋覓的渴望與歸屬。
既然存在是孤獨,那彼此言語的溝通會不會打破沖破隔離,走出孤獨?
2.言語孤獨
當語言不在以習慣的模式出現,則是語言具有不可溝通性的時候,那么不被理解的苦悶與壓抑便會轉化成一種危險的孤獨感。如背負著“叛徒”之名而被“別人”孤立的“姑父”,言語的空白使他的一生神秘且傳奇。對于“馥”的愛情他甚至都沒有機會用去表達,馥就病死了。殘酷的是作為地下工作者,單線聯系,使得馥是犧牲抑或病死變得錯綜復雜起來。如果是犧牲那便是有叛徒出賣,姑父就必須來承擔叛徒的罪名;如果病死那馥便得不到烈士的稱號,是讓馥成為烈士還是讓自己成為叛徒,在姑父的世界里他用沉默默認了后一種結果。他給丁一的故事中關于時間的魔術,在丁一看來不過是他對于過去念念不忘悔恨自己沒能在時間之前表達自己的情感,用語言讓馥明白他的愛,用語言為馥正名求得一個烈士的稱號,用語言給自己證明他對馥并非同志間的感情,只是愛情的流露,自己也并非是出賣馥的叛徒。
“我”的丁一之旅,最主要的神秘與誤解是來自“性”的語言的失真。因為蛇的誘惑,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靈魂曾以‘我的名義,和‘你分離。”憑借著身體私處的那個信物,在“人形之衣”的琳瑯美器中尋找,然而“肉體是一條邊界,你我是兩座囚籠。”⑤于是“性”便成了一條驗證她或他是否是亞當或夏娃的捷徑。性,則是一種赤裸的身體語言的極致,是一種,獨特的話語。然而,這種人類最原始的最質樸的語言卻也使得人類的交流出現了問題與障礙。關于性與愛情的關系史鐵生認為:“尋找愛所以不僅僅是尋找性對象,而根本是尋找樂園,尋找心靈的自由之地”;⑥“性行為是一種語言。在愛人們那兒,袒露肉體已不僅僅是生理行為的揭幕,更是心靈自由的象征;熾烈地貼近不單單是性欲的催動,更是心靈的相互渴望;狂浪的交合已不只是繁殖的手段,而是愛的儀式。愛的儀式不能是自娛,而必得是心靈間的呼喚與應答。愛的儀式,并不發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愛的儀式是百年孤獨中的一炬自由之火。”⑦對于史鐵生來說,人們生活在人性的荒漠,在孤苦無告的世界里穿行,彼此之間的冷漠和隔閡讓生命變成一種煎熬,一種渴望釋放渴望自由的尋找,而愛情確如可以醫治百病的瓊漿可以讓緩解心靈的孤獨和寂寞,而愛的最極致的狂歡——性愛是擺脫孤獨,袒露心靈,解放靈魂和肉體的,使心魂和肉體的自由飛翔唯一的金匙。但是假若肉體已然沒有界限,那么交歡便是一次次進入荒蕪的囚牢,深深的被孤獨俘虜。
在秦漢給丁一分享的電影《性·謊言·錄像帶》中的主人公詹因為好朋友彼特背著他和他的女友伊麗莎白發生性關系而致使詹陷入性無能的境地,于是詹在和伊麗莎白分手后漂泊他鄉多年,并且喜歡錄制女人們關于性的全部的錄像帶。在多年后的回歸,與彼特的妻子安和安的妹妹勞拉相識,而勞拉是彼特的小姨子兼情人。而因為詹的與眾不同,勞拉給詹拍了自慰的錄像帶。而安則在得知彼特的不忠和對婚姻的背叛后在憤怒和好奇的驅使下也給詹拍了關于講述了自己的性愛史的錄像帶。在于安交流的過程中在安得逼問下彼特揭開了自己的過去隱秘和隱匿在心底的自己性無能的秘密。詹說人能接受非親密人的忠告,他喜歡著與他人互訴衷腸,喜歡探尋人們心中那想要又不能說的秘密,并且“那樣的時候,我總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感情。”⑧在人體之衣都已經裸露,形體交歡的肢體渲染著語言的極致,唯有氣息的交匯才能傳達最真實的情感,以至于任何詞語的形容都略顯蒼白。為了表明心跡,為了使得自己最愛的那個人能夠懂得這些,詹就說自己“問題是在那種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忍不住要說謊。”在真與假、虛與實之間,肢體的糾纏使性這個來自伊甸盟約的信物和證明,使得語言失去溝通的技巧,只剩下言不由衷的謊言。言語之外的孤獨是一種無法言表的空虛,沁人心脾,卻又無言。
3.歷練孤獨
苦難和死亡都是生命的歷練。面對苦難和死亡,當史鐵生的行魂在丁一處,路過人生,嘗盡百態,發現“人都是孤獨的”秘密,那顆被無法行走的苦難折磨的心在呼喚,呼喚丁一的奇跡可以再作者身上再現,行走。當“我”進入丁一,也既是作者史鐵生內心另一個行魂,另一個自我。
史鐵生說,何為丁一,所謂“丁一”最原始應該使他經歷一段歷史中的一個剪影一個真實,亦或是真實中的一種磨難,一種承受,一種負累,或者一個名字,一個地方一個生命樂章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音符。就如“我”也曾在約伯一般,約伯便是“我”經歷一種心魂之外的一種磨難的考驗。而在丁一便是我在漫長的輪回和尋覓中路過的一處風生水起的旅途。因為旅途的波蘭詭譎,亦或是與史鐵生的境遇有相似之處,所以此次旅途在生命的輪回中才顯得重要,與不可或缺。“這么說吧,在我漫長或無盡的旅行中,到過的生命數不勝數,曾有一回是在丁一。丁一之旅紛繁雜沓,塵囂危懼,歧路頻頻,留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⑨
對于丁一,對于史鐵生來說,苦難仍然是個人的東西,個人的承受個人的負累。盡管史鐵生也一直以丁一之名向生活高聲宣戰,但是,面對他人的樂觀與審視內心時的身魂抵牾,是否仍然有這樣的灑脫與淡然?
對于死亡,同樣孤獨。“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或許正如生命的本源是孤獨的哭泣一般,死亡則是生命歷經“存在孤獨”“言語孤獨”,“歷練孤獨”后所要經歷的最后的生命的終結。當娥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與丁一的相思相守和耳鬢廝磨,而選擇女兒問問的親生父親時,丁一的生命狀態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獨,孤獨的侵襲使得丁一體內的病毒瘋長猖狂,別人可以看得到他日漸憔悴的神情和行銷鎖骨的生命的衰敗,然而卻沒有人可以體會那種與生俱來的宿命般的孤獨。丁一的生命如同秋天的枯葉在孤獨的朔風的催促下走向消亡,這個過程只有他一個人才能承擔。
“普通人都難以忍受孤獨,處在逆境的人由于不信任任何人,對這種孤立更加敏感。”⑩更何況是死亡?彌留之際的丁一,懷疑著夏娃的存在是否真實,他不像“我”這個來自亞當的行魂一般那樣虔誠,那樣執著。這種身魂抵牾的矛盾其實也是作家對上帝的態度;一方面他虔誠的信仰上帝,并且希望通過自己的這種信仰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贖。因為遲遲未到的救贖又使得他漸漸的懷疑上帝遠離上帝,這種游離狀態正是他矛盾心理的外顯。圣經中曾多次談到死亡和苦難,痛苦和不適會使得我們的心遠離喧囂,走向對上帝的思索。會使得我們在上帝面前一如在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一般放棄人類的驕傲,歸順于上帝,而苦難是上帝賜給世人稱頌于他的機會。可是無論是丁一還是“我”抑或是史鐵生他們都是孤獨的遐想者。苦難使得史鐵生將自己一切的痛苦都訴諸于上帝的評判,他用一種“輪回”的思想來表達自己對上帝的皈依,渴望以此見證自己的信心和誠心。但是等待是何其的煎熬,上帝的足跡無處可訪,他在一開始的信誓旦旦的激情中漸漸消減對上帝的忠誠的信仰。于是,游離成了他向上帝無聲的吶喊,用一種幾近絕望的倔強向上帝證明:我如此信你,你不救贖我,你既并非萬能,你既并非存在。既當如此,我又何必信你?試探者的觀望與游離使史鐵生的精神沒有歸宿,只有無盡的漂泊,以至于死亡都是一種孤獨的姿態。
三.孤獨體驗的時代意義
在當代作家群中,史鐵生因其特殊且苦難的人生經歷,“為不自殺”從事文學創作。自身生理上的殘疾使他比其他作家更能以一種深邃且慈悲的目光去關照內心、審視靈魂,給生存在當下這個喧囂浮躁的讓人倍感隔膜社會中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撫慰,甚至靈魂上的關照。史鐵生以個體生命的孤獨體驗,試圖昭示生活在當下人類的一種隔膜、疏離、孤獨的生存狀態,讓人深切的感受到:孤獨是人的本質,是一種無論怎樣抗爭都無法擺脫的枷鎖,并以此來象征人類整體命運的不可撼動的孤獨精神困境。在當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描寫性和暴力的粗俗網絡文學、快餐文學大行其道,外國文化和思想的沖擊和泛濫,思想的混亂在所難免。物質利益的誘惑,眾人追捧的名望讓越來越多的作家迷失了自我,為了名利,為內心寫作變成了奢望,遙不可及。社會環境的渲染,讓人心浮躁,使得原本艱難的人生變得更加煎熬。人類孤獨的精神困境變得越來越狂躁,渴望救贖的人們就如殘疾的翅膀渴望飛翔。史鐵生的采用靈魂觀望的角度對自我孤獨的解讀,給當代精神苦悶的心靈以靈魂關照,讓生命在被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被獨單碾成碎片的荒島所組合成的生至死路途中,以各自心魂是荒島的“沉思者”的姿態,去接受孤獨,去品讀人生。
注 釋
①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頁
②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頁
③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頁
④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頁
⑤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頁
⑥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頁
⑦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頁
⑧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頁
⑨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頁
⑩法國,夏多不里昂.《墓外遺集》第一卷,第207-451頁,第二卷第129頁
參考文獻
1.史鐵生《自言自語》.《史鐵生作品集》第二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法國.夏多不里昂.《墓外遺集》第一卷,第207-451頁,第二卷
3.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版
4.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5.史鐵生《務虛筆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6.史鐵生,《病隙碎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7.臺灣,蔣勛.《孤獨六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8.美國,瓊妮·厄爾克森·多田和史蒂夫·埃斯提,《風聞有你》團結出版社
9.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圣經》、中國基督教協會,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