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瑞
內容摘要:閱讀原著是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快餐消費的時代,推動經典閱讀卻成了一大難題。本文根據戲劇影視文學的專業特點,依據教學實踐,分析影響閱讀的主要因素,探究推動閱讀的三種路徑,利用影視鑒賞、碎片閱讀、樹立讀書標兵等方式,力圖推動外國文學教學中的經典文本閱讀。
關鍵詞:經典文本 碎片化閱讀 影視鑒賞 讀書標兵 外國文學教學
外國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的必修課程,文學史的講授與原著的閱讀必須同步進行,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文本的閱讀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文學史與文學作品本身存在嚴重脫節現象,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了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關于“史”知識點,對具體的作品毫無認知。如何在授課時間內讓同學們對西方的文學經典既有宏觀文學史的概念,又有具體的閱讀體驗,并為以后的自覺閱讀打下基礎,成了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本文將根據專業與課程特點,依據教學實踐,分析影響學生閱讀的主要因素,探究推動學生閱讀經典的路徑,力圖為其提出一些有效性舉措。
筆者所講授的課程為“外國文學經典”,開課專業是“戲劇影視文學”,授課時間為一學年。目前,外國文學課堂面臨的挑戰有三:其一,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戲文的學生以“藝術生”自居,以學習“戲劇影視”為主要任務,認為“文學經典”只是拿學分的必修課程,從而導致對課程不夠重視。平日里忙著劇本撰寫、影視拍攝、后期剪輯等,文本閱讀基本不愿提及。殊不知,文學的基本素養是進行其他工作的必備條件,文學素養的高低將會影響同學們在戲劇影視方面的審美底蘊與藝術鑒賞等。其二,碎片化閱讀占據了大量的課余時間,甚至上課時間。在當今,手機閱讀、微信、微博等占據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推動學生自覺去讀書,變得更加不易;特別是一些中長篇小說,涉及到眾多的外國人名、地名,復雜的故事情節,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其三,缺乏讀書的氛圍與興趣。焦躁的社會風氣使得人們習慣了快餐文化、快餐閱讀,急功近利的心情也使得沉靜下來安心讀書成為奢侈,這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與閱讀氛圍。加之專業的特殊性,藝術類的考生在高中時就要抽出一部分時間來準備藝考,與直接考文化課的學生相比,讀書與學習的氛圍相對弱了一些。進入大學后思想松懈,讀書就更是被擱置了。在這種氛圍之中,讀書的欲望就會被逐步沖淡,進而被各種形式的活動特別是能立即看到收效的活動所取代。
面臨這樣的教學困境,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施行三種方案,推動學生閱讀經典文本。
一.發揮專業優勢:將“影視鑒賞”融入課堂教學
這里的“影視”特指改編自外國文學名著的影視作品。戲文專業的同學需要接受的知識面較廣,既要有文學素養,又要有影視的基本功,鑒于此種情況,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外國文學經典名著改編的電影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也正好與培養目標相契合。外國文學經典一般都會被多次搬上熒幕,被許多大導演進行改編,如《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呼嘯山莊》等都有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影視版本,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將課程內容與專業特色緊密結合。
與漢語言文學等專業不同的是,戲文專業在欣賞影視時可以側重于導演對原作的取舍,故事的講述方式,場景的視覺呈現,情節的對話處理,以及不同影視版本的對比分析等,不再拘泥于影視改編是否忠于原作,是否很好地表現了作家的思想等傳統的分析方法。本方法可以分為三個環節,教學示例,課下討論與課堂展示,課后作業。即在學期教學中,先選取一個文本,帶領同學們在課堂上鑒賞,進行示例探究;之后,選取二至三個文本,安排課下分組鑒賞,課堂展示討論結果;最后布置作業,按教學大綱劃定范圍,請同學們自行從中選擇感興趣的文本與影視分析,檢驗學習效果。
以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的教學為例。莎士比亞作品的影視改編自1899年從《約翰王》開始[1],幾乎與電影的發展同步,幾乎他的每部作品都被多次改編成了電影?!豆防滋亍返碾娪熬陀腥鄠€版本,此外還有難以計數的話劇、舞臺劇等演出,中國的《夜宴》改編等。在閱讀劇本的基礎上,以馮小剛的《夜宴》導入,課下欣賞1947年英國Basil Adams導演的電影,看二者有何相通性;再次閱讀原著,探究人物性格與藝術特色;結合電影,分析導演的創意,編劇的改編等,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欣賞《哈姆雷特》的話劇。之后,仍有同學質疑:這個被譽為頂級經典的劇本怎么就沒有讀出當代意義來?導演對《哈姆雷特》的改編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引導大家欣賞1990年版和2000年版的電影,這兩部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后現代因素,1990版的電影走向“大眾與通俗”,2000年版走向“顛覆與消解經典”[2]。課下,請同學們觀看BBC的六集紀錄片《揭秘莎士比亞》,了解導演是如何從原著中、傳統的演出中獲取靈感,改編經典。以《哈姆雷特》的講述為切入點,引領同學們去閱讀莎士比亞的其他文本,欣賞相應的影視作品。
用電影引起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再去賞析電影,并對同一題材的不同電影做比較分析,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影視與文學的對接。這種方式有三個優點:一是將閱讀興趣與專業特征緊密結合。從原作中尋求觸動讀者與導演的切入點,為以后的劇本撰寫、影視改編與拍攝等奠定基礎。二是消解外國文學作品難讀的神話。大多同學反映,外國文學作品經常是被屢次拿起,又被屢次放下,原因是其中涉及較多陌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拗口難記的人物名字;用影視化繁為簡,便于梳理其中的人物關系、情節脈絡等,也省去了課堂上講述故事內容所花費的時間。三是分組討論,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討論帶動思考,思考的廣度與深度也能激發大家閱讀的興趣,小組學習既提高了團體協作能力,小組內與小組間的學習氛圍也可以提高大家學習的積極性。
二.發揮“碎片化閱讀”的積極作用
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人們主要通過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方式獲取信息,閱讀也隨之進入了碎片化時代。關于“碎片化閱讀”的擔憂也曾引起了廣泛討論,有學者對此表示憂慮,亦有學者探討它的積極作用,并嘗試采用改變翻譯方式、出版方式等方法走出文本困境,適應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需求[3]。焦慮也好,擔憂也罷,隨著科技的發展,碎片化閱讀的熱潮勢不可擋。這種閱讀方式基本不受時空限制,一部手機即可,看似是爭分奪秒,實則是無形中占據了大量時間,有時候不是把時間化零為整,而是化整為零,我們經常會發現,課堂上也有很多同學在刷微博,看微信,刷朋友圈。既然這是大勢所趨,不如順應形勢,發揮碎片化閱讀的積極作用,使其為我所用。具體到課堂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實施:
其一,利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媒介資源。將作家簡介、人物分析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文章分享到微博、朋友圈,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引起同學們了解作家、閱讀文本的興趣,之后再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設計專題來進行具體分析。信息來源可以有兩個,一是關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公眾號,如鳳凰讀書,新浪讀書、社會學術、期刊雜志的公眾號等,從中選取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文章或其他資源;二是將一些大家的評論文章或書中的部分章節制作成微信,進行分享;這類文章往往圖文并茂,一些還有與之相對應的音頻與視頻文件,接受起來輕松愉悅;經典片段賞析既讓同學們近距離接觸了文本,也免去了一次讀完大部頭作品帶來的壓力,可以分期完成。
其二,利用高度濃縮的公開課、Tedtalk、開卷有益八分鐘及電視臺和電臺的讀書欄目等音頻、視頻資源,調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這些資源一般比較短小,內容具有高度概括性,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便于集中注意力來觀看視頻,看完之后往往又會有意猶未盡之感,促使同學們主動去查閱原文。如英國公開大學的公開課“十分鐘英語史”,一共十集,每集一分鐘,其中關于莎士比亞、圣經的部分也僅有一分鐘,可以作為教學的背景資源來使用。一分鐘的概括讓大家對這一文學現象先有感性的認識,一生一世都研究不完的莎士比亞與圣經,一分鐘勢必難以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只能作為開場白,拉開閱讀的帷幕。
其三,“戲說文學經典”。為了適應碎片化時代的需要,網絡上不乏一些文學愛好者將傳統的文學經典進行現代演繹,用現代的語言、現代的視角簡化經典文本,這些視頻、圖表或文字趣味性強,而且具有很強的顛覆性,如2016年網紅Papi醬關于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簡要概括,雖然有諸多個人觀點,但卻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時,老師可以設置問題,推動同學們去讀原著。文學經典距離當下較遠,理解和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用現代語言闡釋,給同學們耳目一新的感覺,進而可以調動探究文本的興趣。
利用碎片化閱讀,具體操作方法也可以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建立微信公眾號,便于長期循環利用上述資源;二是組建微信群,定期分享有效信息,優點是方便閱讀后的討論,可以及時交流,但容易出現刷屏,不利于信息保存。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讓同學們在碎片化閱讀的時間內完成,寓教于樂,也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紛繁復雜,教師務必要經過慎重篩選,選取其中真正對教學有幫助的,讓大家受益的視頻、音頻、文章進行分享,以便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是要做好預習工作,也即在安排碎片化閱讀時,及時拋出問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讀書,進而解答自己的疑惑,保持讀書的興趣,避免淹沒在視頻的海洋里。
三.樹立“讀書標兵”,營造讀書氛圍
除了強調課程的重要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外,還要在同學們中樹立讀書標兵,讓愿意讀書、自覺讀書的同學成為星星之火,重新點燃其他同學心中想讀書的激情與愿望。在缺少讀書氛圍的環境中,少數讀書的同學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作為教師,一要重點關心,使得他們堅持讀書,并在讀書的選擇上給予適當引導;二要發揮榜樣的力量,以他們為中心營造讀書的氛圍,既鼓勵他們繼續讀書,也使得他們帶動其他同學讀書。
本學期,我發現班上有兩位同學可以作為讀書標兵。一個是F同學,他閱讀面很廣,有海明威與托爾金,還有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在不愿啃大部頭、只喜歡拿手機閱讀的同學中間,顯得十分難得。通過觀察與交流,我發現他確實讀了不少書,對一些問題的認識還很有幾分見地;因他知識廣博,在同學們中也頗有幾分威望。另一個是Z同學,從上學期到這學期發生了很大轉變,以前她在課堂上默默無聞,現在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下閱讀,都積極主動去完成,還就一些問題經常與我交流。于是我就請這兩位同學分別做讀書分享,依據他們最近閱讀的文本,以講座的形式,從讀書動機、讀書感受、讀書心得等方面與同學們交流,并回答大家的提問。由于是同伴分享,現場提問熱烈,大家就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暢所欲言。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對所討論的共性問題集中解決,個別問題私下再單獨解決。這種對話形式收效很好,在解答疑惑的同時,也促使一部分同學再次拿起了原著去閱讀。
樹立讀書標兵,發揮榜樣力量,營造讀書的學習氛圍,對于大學生來說頗為重要。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家才會愿意去讀書,愿意去向好讀書者看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是伯樂,善于發現班級中的千里馬。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上好課,還要有一雙慧眼,尤其是課下要積極與同學們交流,了解大家的讀書動向,以便把握契機,推動讀書進程。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培養同學們自覺閱讀的習慣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尤為重要,也是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一大任務[4]。因此,筆者嘗試利用影視資源、利用碎片化閱讀,樹立讀書標兵等方式調動大家閱讀的積極性,營造讀書氛圍,在此過程中設置問題,促使同學們自己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目的是希望在課程結束之后,大家仍有興趣去閱讀文本,既有效配合課堂教學,也為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沖:“經典的改編與改編的經典:論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及改編研究的意義”,《藝術評論》,2011(1):44。
[2]如林元彪:走出“文本語境”——碎片化閱讀時代典籍翻譯的若干問題思考,《上海翻譯》,2015(1);張麗英 梁曦:碎片化閱讀背景下圖書館用戶服務的整體化發展策略探討,《圖書館雜志》,2015(8);段志兵:“巧對碎片化閱讀需求,優化科技圖書設計”,《中國編輯》,2012(5)等。
[3]姚凌燕:經典文本的現代演繹——論莎劇《哈姆雷特》的電影改編,《藝術百家》,2005(1):100-102。
[4]謝南斗:“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新思路”,《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