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蒙慧儀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現狀,提出了大學教育中民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問題,并且對我校服裝專業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關于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課程的開展作了論述,旨在利用地域優勢,構建專業教育特色,保護和傳承民族服飾。
關鍵詞:大學教育;廣西;少數民族;保護與傳承
面對現代化經濟的沖擊,少數民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的重點,從政府到專家學者,以及教育界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傳承下來。作為地處廣西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我們應該利用地域優勢,將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教育納入其中。近幾年,我校服裝專業將民族服飾研究作為我們的培養目標之一,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特點,不斷強化民族服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1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現狀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在遭受現代化經濟浪潮的沖擊與挑戰,大部分已經逐步不為穿用,僅僅用作博物館的展品以及用來吸引外地游客,之所以面臨目前的狀況,與現代化的發展是離不開的。
不同于以往封閉的生活,人們之間的交流越發的密切,許多民俗一代一代的淡漠下去,作為本民族的一些特色也在相互交流中被同化,更有一些逐漸被遺忘。另外,隨著工業化的生產,以及生活的需要,面料在市場上能夠輕易買到,而且面料品種繁多,穿著舒適易洗,大家都會選用市場上的面料,這樣就更加強化了民族服飾的同化性。一些古老的工藝瀕臨失傳,在少數民族旅游區,以前每家每戶的織機也都變成了博物館里的藏品。再者,民族服飾的結構已不適宜目前的生活條件。民族服飾的構造與生存環境息息相關,比如坳瑤的短褲,之所以及膝,就是為了適應炎熱的天氣,而裙裝又不適宜翻山越嶺,但是在山林中行走,又不可避免地被蚊蟲叮咬,為了保護腿部,就產生了綁腿。在當代生活中,這些惡劣的生活條件已經得到改善,就沒必要再進行繁瑣的服裝制作了,物品一旦沒有市場,就開始逐漸的淡化,如果不加以保存,就會逐漸消亡。
然而,少數民族服飾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種物質載體,隨著我國服裝業的轉型,中國制造已經逐漸的淡化,本土品牌開始發展,民族服飾開始復興,大學教育中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2 我校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
近幾年,我校服裝專業在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方面不停地探索,在教學設計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1 理論教學設計
在理論教學方面,從大二下學期開始,開設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課程,這門課程是學生第一次全面的接觸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任課老師為我校多年從事民族服飾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師,教材也是我校老師多次對廣西少數民族居住地進行實地考察編寫而成。通過該門課程,學生將掌握廣西少數民族的種類以及分布,重點學習民族服飾的文化和工藝結構。學習結束后,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少數民族服飾進行創作。大三下學期,開設了民族服飾工藝文化,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學期開設,是因為學生該階段已經具備完善的結構制圖、服裝工藝制作、款式設計、服飾配件制作等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對民族服飾進行復制和創作,同時也把結構制圖及款式繪制等相關課程聯系起來,如圖1,是學生復制白褲瑤男上裝的結構圖,圖2最終成品圖。民族服飾工藝文化在上課時會請一些民族工藝傳承人來校授課,或者帶領學生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現場學習。圖3為學生在金秀觀摩盤瑤的織錦過程。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能夠對少數民族進行復制,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進入大四以后,民族服飾與創新是大學期間所學的最后一門民族服飾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選擇某個民族,首先進行復制創作,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也是為最終的畢業設計作準備,如圖4為學生利用瑤族元素進行的創新設計。我校服裝專業除了專門開設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課程以外,還與科研相結合,比如在大三上學期所開設的“壯歡研究(服飾)”,就是在全院“非遺”研究的大環境下進行的,旨在培育學生“非遺”研究、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該門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對某些民族服飾做出研究,發掘其歷史文化,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總的來說,我校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研究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循序漸進,逐步加強學生的民族服飾傳承意識,同時融合結構、工藝、設計等專業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民族服飾的同時也加強了其他學科的知識。
2.2 實踐教學設計
在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理論教學的同時,我們也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實地考察學習。首先,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看到大量的民族服飾文化,老師得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我院每個學期針對教師都設有少數民族采風環節,寒暑假也鼓勵老師深入三江、融水、柳城、金秀等富含“非遺”的村落進行田野考察,因此,專業教師都掌握著豐富的一手教學資源,在安排學生的實踐教學時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路線。比如在大二廣西少數民族課程結束時,老師會帶領學生進行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調研,加深學生對民族服飾文化的理解。除了服飾調研,每年都安排學生到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四年下來,服裝專業的師生已經掌握了具有代表性的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
在課外,更是鼓勵學生能夠將民族服飾設計元素發揚光大。比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民族服飾創新設計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去,鼓勵學生申報相關項目,開展工作室等,并且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將廣西少服飾設計傳播開來,在傳承的同時,進行創新。比如作為2015年全國第一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項目“民族衣緣——互聯網銷售平臺的建設”,是我校服裝專業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以民族服飾設計制作為主題的項目,該項目擬建立一產品獨特、時尚、服務高效、運營成本低的互聯網銷售平臺,為廣大愛好民族風的消費者提供民族服裝、配飾等各方面的資源,并通過這個平臺來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3 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教育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作為地處廣西柳州的服裝專業,應該運用地域優勢,將民族服飾的傳承和保護作為辦學特色,為當地培養弘揚發展民族服飾的專業人才。從我校近幾年的教學效果來看,將民族服飾文化與專業教學實踐相結合是有一定效果和作用的,畢業后留在廣西從事民族服飾設計工作的學生,在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民族服飾文化在我校的應用教育,乃至整個廣西有服裝專業的高校,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民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式不夠多樣化、缺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裝專業精品課程以及地方民族特色服飾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等。[1]
總之,地處民族聚居區的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教育問題,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應當進一步努力探索,辦出特色。
參考文獻:
[1] 肖柳慶.民族服飾文化在柳州院校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