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個民族都有由本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積累下來,并一直 保持到今天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每一個民族由于歷史發展不同,自然生態環境不同,民族關系環境不同,因此傳統文化也各不相同,或有一定差異。這種不同和差異在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就形成了每個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甚至成為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外在的,即能夠表現在現實生活的各方面;另一種是內在的,即表現在意識中,特別是凝聚為民族意識,民族的自我認同。傳統或傳統文化形成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基本部分,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 體而特有的標志之一。而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種類,它必然與文化的各個方面緊相關聯。有人把文化理解為是人們的生活形態,它是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歷史、宗教等各種關聯中得以存在的。因而,音樂也同樣如此,是在與圍繞著人類的各種環境的緊密關聯中得以傳承的。
關鍵詞:達斡爾;鄂溫克族;民歌;牧業文化;體現
音樂就其本質而言,它和其他藝術一樣,總是特定文化的產物,是特定生命形態與生命方式的產物。音樂的最本質的動力正是文化與生命。生命是音樂乃至一切藝術的根,只有把藝術創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沖動、生命感悟之中,才會創造出對別人的生命狀態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的作品。而文化,則決定著生命是以何種方式,遵循著何種軌跡進行運作并作出物化表現的。所以, 可以這樣說,生命是音樂的終極本體和最深層的動力,文化則是生命得以表現的一種方式。音樂的存在方式,從本質上說也就是人的 生命的張力和文化的運作方式。所以,要想使音樂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動,只有借助文化這一藝術原創力的沖擊才有可能。
牧業文化是達斡爾族的一大特點,在達斡爾族民歌演唱特有的風格中這一特色文化得以體現。
1 草原主題框架
達斡爾族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猶如一幅有聲的歷史畫卷,真實地記載著達斡爾族的歷史、風情,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的心聲。
贊美大自然,憧憬新生活,是背負著生活重擔的達斡爾族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當他們置身于美麗的風景之中,立于天地之間,一切煩惱和憂愁隨風逝去,使之在精神上變得超脫豁達 起來。如《春天的歌》中唱道:
春天來到的時候啊,地上的樹木都發芽。美麗的天鵝又飛回來了,家鄉的清泉響嘩嘩。
春風輕柔地吹來呀,心上好似開鮮花。忘卻那人間煩惱的事,讓美好的春光永遠代替它。
各種民俗也都在民歌中有所體現,如祭祀活動中的“雅德根”(薩滿)歌曲,游戲活動中的游戲歌,以及哄孩子睡覺的搖籃曲等等。 有些民俗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反映這些民俗的民歌依然存活在達斡爾族人民中間。
達斡爾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而知識的傳授常常依賴于口頭文學,如民歌等。而民歌因其易于傳唱和廣泛流傳,故成為達斡爾族民間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民歌主要出現在“哈庫麥勒”中。由于“哈庫麥勒”具有較強的群體性,因而成為傳授知識的好機會、好場合。同時由于它又具有競技競智性,也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人們在盡興歌與舞的愉悅中得到了知識,這類民歌中,《“莫日根”姐姐》是較有代表性的。
而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由于較早脫離游牧和狩獵的生產方式,并長期與達斡爾族共同生活在嫩江大平原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因此,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與達斡爾族非常接近。鄂溫克族與達斡爾族可以通婚,而且在兩個民族中均被視為很正常,是“表親民族的結合”。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人都能精通達斡爾族語言。
鄂溫克族傳統民歌分類概念與達斡爾傳統民歌的分類概念完全相同,只是稱謂略不一樣。鄂溫克族的傳統民歌分“贊達拉嗄”、“努克該勒”歌曲和“薩滿”歌曲等三大類。
鄂溫克族民歌比較豐富,它們反映了鄂溫克民族的經濟生活和勞動生產以及與自然的斗爭。就內容來說,歌唱本民族的歷史,贊美自己的家鄉,懷念故土,反映與兄弟民族友好相處等,都是鄂溫克民歌中思想內容深邃生動的一個方面。如《我們是山林里的人》這首民歌中就唱道:“我們是山林里的人,世代過著游獵生活。為得到一點獵物,扶老攜幼到處搬家。在那苦難的年代里,我們生活血淚交加。‘別力旦克槍破舊了,子彈也沒處去尋。若沒有好人來幫忙,我們的生活永遠難變樣。今天的幸福和歡樂,我們做夢也沒見過,誰想到山林里的人,能過上這樣美滿的生活!”一首短短的民歌,概括了鄂溫克人幾千年的歷史。又如《內庫楞》中“源遠流長的黑龍江,我們的民族在那里發祥,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是我們世代生息的故鄉。和滿族同一先祖,同達斡爾族親密相處,勇敢剽悍的鄂溫克,在兄弟民族中素有盛譽”的歌詞簡直就是一部民族史教科書,它為我們提供了鄂溫克族源、發祥地、遷來處以及和其他民族的關系等內容。
當鄂溫克族人民被迫遷往他鄉時,除了著力歌唱他們依戀的山川河湖外,還不時地流露出對往日生活的留戀。如17世紀末葉,清雍正十年(1732年)決定實行“移民實邊之策”,將當時居住在布特哈(雅魯河流域)一帶游獵的鄂溫克人“遴選索倫壯丁1636六名”分別移往呼倫貝爾輝河和莫日根河兩地,改游獵生產為游牧生產。在輝河一帶的鄂溫克族民歌里,有很多反映遠古的狩獵生活和家鄉風光的內容。如《金色的雅魯河》這支歌開始就唱道:“金色的雅魯河金光閃耀,清澈的輝河蕩起碧波”。雅魯河是從大興安嶺南麓流 經布特哈旗的一條較大的河流,而輝河卻是從大興安嶺北坡流入伊敏河的一條小河。在一支歌中把互不相干的兩條河唱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2 達斡爾和鄂溫克族民歌中的長調型旋律線
近幾百年來,達斡爾族除遷居新疆的4000多人外,大部分生活 嫩江流域及大興安嶺一帶。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他們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居住。這種居住方式,形成了達斡爾民歌因地而異的音樂風格。如莫力達瓦山區的民歌音調質樸而憨厚;齊齊哈爾地區的民歌音調則細膩而圓潤,富于歌唱性,而內蒙古自治區的海拉爾及新疆的塔城等地的民歌則受了蒙古族、哈薩克族民歌音調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各地的達斡爾族民歌,其旋法、節拍、節奏、調式、結構、演唱風格等仍保持著較多共同的特點。
鄂溫克族民歌的特點是敘事性強,曲調更加口語化。那種草原鄂溫克族遼闊、悠揚,山上鄂溫克族粗獷、高亢的民歌,在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民間已經很少聽到了。
2.1 達斡爾族民歌的演唱特點
達斡爾族民歌的演唱比較有特色,其風格根據不同的體裁而略有差異。演唱扎恩達勒一般高亢明亮,略帶哭腔;“哈庫麥勒”歌曲則要華麗、明快;“雅德根”(薩滿)歌曲神秘、怪誕;“烏欽”調則要平緩敘述等,這些演唱風格的形成是與各種體裁自身的風格特點相吻合的。
慢顫音唱法是各類體裁中所共有的,它多出現在長音上。它是在有意識地控制聲音的基礎上進行的,顫幅較大(通常為小二度或大二度),振動頻率較慢,大致為3次∕秒,有時在收束前頻率加快,直至出現一個上倚音或下倚音,搖動感強。這一點與京劇中長音演唱時的“抖音”及蒙古族民歌敖日圖道(長凋歌曲)中的“鄂柔諾古拉”唱法很相似,只是帶有一些哭腔的情感色彩。如《新媳婦回娘家》一歌開頭處的長音就是這種唱法略帶夸張而形成的曲調。
終止音的下滑是達斡爾族民歌演唱風格的又一特色,它多出現在宮調式中,終止音宮下滑小三度到羽音上,也正是這種演唱風格,常常使用同一民歌的變體發生調式上的變化。
2.2 旋法特點
達斡爾族民歌的旋律一般多用五聲音階,以級進為主,間或有四五度跳進,很少有大的起伏,故給人以流暢、平穩之感。樂句通常是上行后再下行,形成一種比較規范的拋物線型旋律線。
達斡爾族民歌中也時常出現一些有特色的大跳音程,這些大跳音程多是“1 2 3”“5 6 1”轉位構成,多出現在扎恩達勒中,較常見的大跳是小六度、小七度下行大跳;偶有四度、六度的連續跳進。上行 六度大跳雖不常見,但卻很有特色。
2.3 音階、調式
達斡爾族民歌基本上由五聲音階構成,在一些單句體歌曲中也可見到只有宮、商、角三個音的旋律,如《“雅德根”神帽上的鷹》:#4音是在五聲音階基礎上擴展出的一個色彩音,雖然它還不能起到構成新調式的作用,但它畢竟擴大了音階,為調式增添了新的色彩。
達斡爾族民歌調式以宮調式,羽調式最為多見;其次是徵調式,商調式;角調式極少見。
宮調式歌曲中,除了主音宮外,起骨干作用的常常是徵、商、角。結構中的樂句尾音多是徵、商音,有時用角音。值得注意的是商和角出現頻率較高,且常常處于重要地位,由此而使宮調式歌曲受到軟化,帶有羽調式色彩,以致出現了宮調式歌曲終止音“宮”結束時非得下滑至羽才覺完滿的現象。
2.4 節拍節奏
達斡爾族民歌常用的節拍是2∕4 、4∕4 、3∕8、6∕8,節奏大都規整對稱。少部分民歌中有5∕8、7∕8拍及變換拍子出現,3∕8 、6∕8 、5∕8、7∕8拍子的運用,使達斡爾族民歌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民歌總體上節奏鮮明、規整、對稱,而有特點的是由于 變換拍子(一般有奇偶拍子混用)的出現,結合曲調結構中某音的自由延長,造成一種局部的不規整、不對稱,形成一種動勢。在節奏運用上,有特點的是前短后長,前緊后松式節奏,長與短的對比,突發性的休止和切分化節奏等。在某些扎恩達勒的引句中,節奏較自由,節拍不甚規整,甚至有散拍子的性質。
2.5 曲體特征
達斡爾族民歌曲體大多屬于簡單的樂段結構,一般以兩句體、三句體居多,四句體多是由樂句重復構成,而真正具有起、承、轉、合 結構的四句體并不多見。多句體也大都由樂句的重復形成,其中以后樂句的不斷重復為多見。二句體中有的歌曲的后樂句(后半句)為前樂句(后半句)的低五度模仿。
另外,達斡爾民族中存在著數目不少的由一個相同樂句重復構成的樂段結構,這種樂段結構較多存在于“薩滿”歌曲中,也可在“哈庫麥勒”和“扎恩達勒”中看到。如:“哈庫麥勒”歌曲《小藍花真美麗》。
在達斡爾民族歌中,帶發展式擴充的四樂句民歌也是常見的,其樂句的變化也很有特點。如“哈庫麥勒”歌曲《穿上毛衣想起你》。
參考文獻:
[1] 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 袁炳昌,馮光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3] 張艷紅.提升民族音樂經濟價值的思考[J].經濟視角
(上),2014(07).
[4] 李春曉.新媒體對民族音樂的影響[J].視聽,2015(06).
[5] 陳柯.民族音樂在高校的發展及其意義[J].戲劇之家,2015(13).
[6] 王寅松.略談如何欣賞我國的民族音樂[J].現代交際,2015(07).
作者簡介:蔡云凌(1967—),女,教授,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