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羅·萊文森《人類歷程回顧:媒介進化理論》中提出“補償性媒介”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而新的媒介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基于萊文森的媒介理論,為當前交互藝術探討提供了傳播學角度的研究思路。本文嘗試以“補償性媒介理論”為理論內核,對交互藝術中情感化的特性進行理論梳理和探討,提出交互藝術對媒介情感功能的補償的假說。
關鍵詞:補償性媒介理論;交互藝術;情感化
1 “補償性媒介”理論的交互性分析
1.1 “補償性媒介”對“初媒介”的補償性交互
初媒介的刺激,新媒介的反應:根據保羅·萊文森的觀點,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但是新的媒介又會帶來新的問題。當發明無線電通訊設備,這種媒介對于口說耳聞的人體功能而言,是一種“補償”,當其對“初媒介”進行補償性改良的同時,由于技術的發展對人們口說耳聽的需求放大,先前的“補償性媒介”在需求的驅動和新技術演進的外部條件下,會刺激產生對其功能優化的“新補償性媒介”,先前媒介被后進媒介“補償”,成為后進媒介的“初媒介”,而后進者成為其“補償性媒介”。“補償”的過程是一種運動的交互過程。
1.2 “補償性媒介”對人情感的需求的互動滿足
萊文森認為,人是媒介的環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用于比喻媒介與人的關系就是:媒介競人擇,適應人類需要者生存。在《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一書中,萊文森指出,“我們就是媒介種類的環境,媒介的進化不是自然選擇,而是我們人的選擇——也可以說是人類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適合人類需要的媒介。”
當激浪藝術,達達主義思潮涌動,計算機技術產生并迅速發展,賽博空間與日膨脹之時,藝術的交互特性逐漸被識別、認可,形成系統的交互藝術的理論體系。無疑,藝術的交互特性是對技術交互特性,特別是計算機技術交互特性的一次“補償”,而在完成“人體功能延伸”之后,新需求立即被建立。
1.3 新媒介技術對交互藝術的情感化補償
根據萊文森“技術發展三段論”理論的闡述,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玩具—工具—藝術”的三段式發展過程。新技術的產生,意味著它必將被新新技術取代,而基于新技術(新媒介)基礎上產生的藝術形態,是對其發展缺陷的(“噪聲”)的合理化“補償”,正如計算機互聯網補償了電視媒體接觸終端的局限性、表現形式的單一性、時間空間的限制性、受眾互動的淺顯性以及網站運營的匱乏性,成為電視媒體的補償性媒介。而計算機互聯網的各種軟件是對其“互聯功能”不足的補償,而界面交互藝術是對軟件可視化形態的美觀化、人性化的“補償”。因此,補償性媒介對交互藝術的產生具有直接影響關系,同時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將從可視化、可觸化走向可情感化、可現實化。
2 “媒介情感功能的補償”假說提出
基于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和以上論述,基本可以厘清交互藝術與媒介的關系。在新媒介基礎上的交互藝術是對新媒介交互技術性的補償;情感化的交互藝術設計是對一般交互性藝術的需求性補償,同時也是對人情感功能的繼續延伸。所以我認為,交互藝術性是對媒介情感的功能的補償,而情感化的設計是其本身的自我補償和修復,為人身體的功能服務。
3 交互藝術的情感化表達
3.1 交互對藝術審美空間觀的重構
新“媒材”的產生和使用,特別是基于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將讓人們長久以來保持在現實二維空間或三維空間的藝術創作,轉移到了虛擬的多維空間中,媒介的補償性發展對藝術形態的載體和藝術審美方式的具有極強的干預作用。
補償性媒介對藝術審美體驗的干預首先表現為,交互對藝術審美空間感的干預,藝術審美體驗從事件延展到情景空間中,引起體驗空間感的變化;而電子媒介(新新媒介)影響下的虛擬場景的介入與空間格局的變化,導致原有需要遵守的情景規則被顛覆,傳統的地域邊界被電子媒介無情的打破,審美體驗的空間呈現虛擬和現實的高度結合的趨向。
3.2 “沉浸式”互動的情感化營造
(1)沉浸式體驗與交互情感化的內在邏輯。情感交互成為高級信息時代人機交互的主要發展趨勢。根據保羅·萊文森“人性化趨勢理論”, 技術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像人,即“人性化趨勢論”。弗洛依德認為人的本能分為兩大類,相當于人類兩大需要,即饑和愛。而今,“人-機互動”不斷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有賴于互聯網機體,人們對人機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情感需求,而在交互過程中,沉浸式體驗情感化設計,可以使“人”“機”交流中達成情感交流效果。就目前的交互藝術發展狀況來看,交互藝術有賴于新媒介形態,這種與新媒介的“聯姻”,使得沉浸式體驗效果得到最大化。
(2)“沉浸式”體驗中的情感傳遞。數字交互藝術與沉浸式體驗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交互藝術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實境技術等制造用戶體驗的沉浸環境。情感化設計在細致層面上更注重滿足人們情感上的需求,讓人們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執行其預期的行為,同時達到情景內容的情感傳遞的審美體驗。“沉浸”的情景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容易對情感體驗進行捕捉和感受。所以,加入情感化、人性化設計效果沉浸式體驗藝術品類,能讓受眾在審美體驗的同時得到情感的滿足,成為藝術品的“軟利器”。
4 結語
交互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較,具有很多新內容,有諸多傳統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特征。基于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和以上論述,基本可以厘清交互藝術與媒介的關系。在新媒介基礎上的交互藝術是對新媒介交互技術性的補償;情感化的交互藝術設計是對一般交互性藝術的需求性補償,同時也是對人情感功能的繼續延伸。所以我認為,交互藝術是對媒介情感的功能的補償。
參考文獻:
[1] 保羅·萊文森(美).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M].熊澄宇,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王超凡(1990—),男,山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