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劉琳杰
摘 要: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更是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莫高窟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也吸引了眾多學者為此研究一生。那么如此瑰麗的世界文化寶藏到底對普通的旅游參觀者帶來怎樣的觀賞感受呢?
關鍵詞:普通游客;世界文化遺產;觀賞感受;愛國情愫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已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取走。外國人取去這一大批敦煌文獻文物后,十分重視它們對中古史研究的價值,于是認真地開展了敦煌學的研究。日本學界就曾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
莫高窟洞窟內塑像破壞最嚴重的是20世紀20年代,當地政府用莫高窟關押流落中國的沙俄士兵,他們在洞窟內生火做飯,刮取金箔,許多沒有眼珠的小佛像就是罪證。除了外國列強對洞窟的破壞,去洞窟內禮佛的百姓也會將洞窟的石壁壁上的立體小佛像摳下來請回家拜佛,無意間破壞了洞窟內部的完整。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政府會將敵人關在莫高窟內呢?原因說起來也簡單,只是因為在當時人們的意識中,莫高窟是相當于自家的祠堂,用自家祠堂來關押犯人又有何想不通呢?
在歷史中,莫高窟的價值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從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們只能感到遺憾。而現代社會中莫高窟仍然會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壁畫上刺眼的“到此一游”,不和諧的相機咔嚓聲,都曾對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產生過傷害。就是因為這曲折的歷史,陳寅格才會在《無盜賊無盜寶標記》中提出:敦煌學在日本。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放到今時今日的敦煌莫高窟,在參觀過程中,為了對莫高窟進行最全面的保護,參觀游客也不可避免的全程都被給予了各種禮貌善意的提醒,景區服務與游客意識在不斷加強,大家都更想文明見證我們國家的歷史瑰寶。
1 觀看兩段莫高窟短片
兩段短片都讓參觀者感受到了莫高窟與科技的結合,時代的進步。第二段球形熒幕的觀影體驗,更是將參觀者對特窟有了身臨其境的觀影效果,讓參觀者感受到了莫高窟的與時俱進。
2 藏經洞的發現
19世紀末,道士王圓箓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于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里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舍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后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
在這段歷史中,很諷刺的是外國漢文化研究者竟比國人更懂莫高窟的文化,更能發現其價值所在,也許這能啟示參觀者引起對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和責任。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并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
這段新奇的歷史也使參觀者感受到如此耀眼的世界文化藝術寶藏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的眼光和世界總會輕易地被世俗事物所遮蓋,我們更多時候也許只能關注到想去注意的事物,少了些許特立獨行的判斷,比如,現在的人們也絲毫不會覺得移動手機有什么特別的,但假如世界在這一刻滅亡,那殘存在這地球上的種種都會給新誕生的生命帶來不可知的神秘感,當他們出現文明,也許也會去探尋手機在上一代生命中存在的價值。做這個比喻并非是想把莫高窟比喻成什么,畢竟他是一個奇跡,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也許這種撼動會啟示參觀者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珍惜勞動成果。
3 金箔的消失,洞窟壁畫被燒毀的痕跡
莫高窟內華麗的裝飾,顯示了那個時候的人們對禮佛的重視,他們愿意花大價錢來彰顯他們內心的虔誠,而參觀者看到金箔的消失和壁畫燒毀的痕跡,卻產生了對那段歷史的極度憤懣,他們感慨當時的政治時局,遺憾當時國力的衰弱未能將這寶藏好好保存,氣憤外強挑起的不正當戰爭,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愫。
4 石壁上立體佛像的消失,泥塑顏料的改變
石壁上很多立體的小佛像因當時百姓的一貫行徑——將其請回家拜,而導致了洞窟內部的損壞。而在清朝,莫高窟的泥塑被重新上色,原本在隋唐時期保留的精致的袈裟涂色被單調的紅色掩蓋,從而只保留了極少數的隋唐時期未被涂改的泥塑。這些都讓參觀者感受到歷史的無情,即便是沒有外強侵略也會被歷史烙上不可避免的印記。
5 洞窟建筑構造的演變
敦煌存有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492個,還有一些佛塔。敦煌石窟開鑿在礫巖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為木架結構。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題材之豐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給參觀者帶來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6 參觀常書鴻等人紀念館
常書鴻因其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被人稱作“敦煌的守護神”。參觀者通過參觀今年館,了解了近代藝術家對中國藝術的無私奉獻,他們那敢于為國家文化遺產獻身的精神深深激勵了參觀者。
7 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內部展示了工匠們開鑿洞窟,塑造泥塑和壁畫上色的精巧技藝,也展示了莫高窟保護工作的開展歷程,讓人驚嘆古代匠人的智慧,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8 應急票機制
為更加全面地保護莫高窟從而進行了人流管制,但又為滿足人們參觀洞窟的迫切希望,應景票機制應運而生。應急票觀賞者全程都是邊走邊看的模式,雖然景區管理者為使參觀者更加了解歷史,在洞窟外使用擴音喇叭解說,但因不能在洞窟內部停留,對解說似乎也失去了興致,只是過了眼癮,卻很難領略到精髓。只能感嘆莫高窟的一票難求。
參觀者參觀完莫高窟后其實更多的是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愫,種種歷史跡象讓他們難以忘懷,絕美的洞窟讓他們感嘆古代匠人的巧思,莫高窟門票的供不應求也讓參觀者產生了共鳴,愛護祖國大好河山,愿共同見證祖輩留下的文化瑰寶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