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針對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進行創編分析,以作曲手法作為切入點,以情感表達作為主線,旨在給予音樂創作者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調式擴展;合唱織體;民歌創編
山西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旋律優美、婉轉動聽,普及廣泛、老少皆知。以它改編的獨唱曲成為專業演唱的重要曲目,由芝達林創編的混聲合唱更是在國內外廣為傳唱。
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所運用的多聲部創作技法,突出地表現在:調式擴展、調式轉換、和聲表現手法、曲式結構、合唱織體五個方面。
1 調式擴展
原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調式基本形態為:加變宮的D徵六聲調式。
例1:
經過編創以后的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在和弦變音的作用下,使六聲(D徵調式)擴展為七聲調式,使單一調式形態擴展為交替調式(D徵七聲燕樂、清樂與雅樂)的形態。
例2:
調式結構的復雜變化使音樂表現力更為豐富,成為民歌合唱作品改編的重要創作手法。讓我們進一步分析該作品中調式擴展的技術細節。
例3:
從例3中我們看出,男低音聲部第16小節變化音級還原F和20小節的C音的出現,使原調式中的變宮音變為清羽音。同時,給六聲調式增添了清角音,而構成例2所示的D徵七聲燕樂調式。
此外,在女高音聲部17小節與21小節中升C音的出現,恰好給六聲調式增添了變徵音,而形成例2中所示的D徵七聲雅樂調式。
在例3的音樂片段中出現的升四級、原位四級以及降七級,不僅增添了紛繁的和聲色彩,拓展了調式音列。同時,還構成七聲燕樂與七聲清樂,以及七聲燕樂與七聲雅樂等調式特征音,在相鄰小節構成的色彩対置和調式交替。此類現象還出現在31~38小節,以及39~44小節中。
2 調式轉換
在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傳統轉調方法有“變宮為角”與“清角為宮”?;炻暫铣短一t杏花白》中,則采用不同于傳統的“以宮為羽”的轉調方式,由G宮系統轉入降B宮系統,構成富有色彩性的小三度調關系。此處還運用了富于表現力的左權方言“啊圪呀呀呆”作為襯詞,并把“啊圪呀呀呆”的節奏擴大一倍,為整首合唱的轉調做了有力的鋪墊,使得作品的銜接更為自如流暢。
例4:
上例中,調式色彩由明亮變為柔和婉轉,男低音聲部從29~30小節的G、F、D開始的下行旋律線條,在和聲色彩變化的同時,清晰地呈現了具有g羽調式特性的三音列,使調式轉換清新、自然。
3 和聲表現手法
在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的和聲運用中,為了豐富和聲音相渲染的特殊音樂意境,作曲家運用了降六級、降七級和弦,構成了對語言邏輯重音的強調和音樂意境的渲染。
3.1 對語言邏輯重音的強調
在例5中,男低音聲部12小節還原F的出現,構成了建立在D徵調式降三級上的大三和弦。這個和弦的出現無疑增添了由于調關系的變化而產生的新鮮色彩。更重要的是,色彩變換的位置恰恰出在歌詞“爬山越嶺我尋你來呀”中的邏輯重音“尋”字的位置上。這就不難看出,作曲家在刻意地渲染詞中所表現的,為了尋求真愛“爬山越嶺”苦苦追尋的內心情感。
例5:
3.2 對于音樂意境的渲染
在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中,48小節女中音聲部降G音與男高音聲部降D音的出現,形成降B宮系統F徵調式的降二級大三和弦,使之構成了降G宮系統的宮音和弦。這個和弦的瞬息即逝,并不指明調式交替的方向,僅形成了調色彩的對置。這里值得思索的恰恰是這種色彩閃爍的耐人尋味之處。請看例6中,這個和弦的出現正是在“不想旁人光想你呀”這一句的重復之時,這無疑是為了渲染歌詞所表達的意境與情感。
例6:
4 曲式結構
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由于音樂內容的豐富變化,回避了原民歌的分節歌式的單一樂段。運用了結構擴展手法、引子衍生手法等,使之在保持濃厚的左權民歌風格的同時,塑造了更為豐富的音樂形象。
4.1 結構擴展手法
左權民歌是對比的、方整的、上下句的四段式分節歌。經過創編后的混聲合唱,在結構上同時兼有分節歌與通體歌的雙重曲式結構。從旋律上講,主旋律基本相同為分節歌,卻由于合唱織體的不同,使它兼有變奏性的原則,這種變奏性的原則使得分節歌又具有通體歌意味。因此,使其構成了有引子、有連接、有尾聲的、帶有變奏性的通體歌曲式結構。
例7:
4.2 引子衍生手法
“啊圪呀呀呆”在左權方言中用來表達對心愛之物的贊美。作曲家說: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的引子音調(見例8),第1~6小節正是根據原民歌曲調中“啊圪呀呀呆”這一句衍生發展而來。引子中,開始的女聲聲部與男聲聲部都是在D徵調V級上構成了四度音響,女聲聲部是加大二度的下倚音的長音,男高音聲部與男低音聲部分別用四度代替三音的I級與V級的分解和弦。第3~4小節的女高音聲部與第5~6小節的男聲聲部構成引子曲調,這里的女中音聲部做對位聲部,起補充律動的作用。整個引子音調呈示了D徵調式的骨干音D、E、#F、G、A、B、D,曲調進行的基本音調是,旋法由下而上波浪式地下行后,落在D音上,旋律主要在d~d1八度音區之間進行。
例8:
5 合唱織體
混聲合唱《桃花紅杏花白》,由于原民歌旋律的風格性較強、民歌旋律的獨立性較高、民歌旋律的識別度較廣,使得其他聲部無甚獨立性,只能在節奏上起補充或長音襯托作用。在作品中主要采用和聲長音的襯托、固定節奏的襯托、節奏填充式的襯托3種技法進行寫作。
5.1 和聲長音式的襯托
在男聲聲部的7~9小節、男聲聲部11~12小節、男低音聲部31~32小節、男聲聲部和女低音聲部35~36小節,均出現了和聲長音式的襯托,主旋律都在女聲聲部或者女高音聲部。主旨是,用作和聲長時值地進行突出主聲部的旋律,使主旋律處于顯著的地位,這樣使得男、女聲在音色上做出對比,在聲部的連接過程中起到聲部遞進、承接的作用。
5.2 固定節奏的襯托
15~22小節中,清脆的女聲聲部采用三度、四度的和聲音響,運用八分休止的切分音構成華麗的固定節奏型,形成與主旋律截然不同的節奏特征,以襯托出爽朗、純凈的男聲主旋律聲部。這種音型簡短,加強節奏感,同時填充聲部進行中的
空隙。
5.3 節奏填充式的襯托
在男低音聲部的第10小節出現節奏填充式的旋律,主要起著基本節奏律動的填充和感情連接作用。另外,在男高音聲部與男低音聲部的42小節中也出現此種現象。
混聲合唱作品《桃花紅杏花白》,技術手法精煉、和聲色彩新穎、曲式結構豐富等,均擴大了原民歌的表現力,同時亦保持著原民歌濃郁的風格特性。這首作品的創編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芝達林.中國北方民歌合唱曲集[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芝達林.蒲劇音樂調式研究[J].中國音樂,2010(3).
作者簡介:任苗霞,山西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
指導老師:芝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