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向忱
摘 要:古箏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深受大眾的喜愛,在我國悠久的民族器樂藝術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本文主要回顧了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并提出了發展創新的方向,以期古箏藝術得以承續。
關鍵詞:古箏藝術;發展;創新
0 引言
古箏的歷史久遠、底蘊深厚箏,古箏作為中國民族樂器之瑰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得到流傳,距今已有近3000年。古箏是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其音色渾厚明亮、優美華麗,既擅長表現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又能抒發慷慨激昂、氣貫長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來描繪古箏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古箏藝術在與各地的民間音樂形式相互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取各地音樂之精華,形成了眾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箏流派。這些流派在演奏技法、藝術風格和記譜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充分顯示了古箏藝術的豐富性。我國古箏藝術發展繁榮,涌現了山東箏、河南箏等流派,他們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獨立存在;既相互借鑒,又不失各自獨立的風格。
1 古箏藝術的發展回顧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箏最早起源于筑,到了漢代逐漸演變成一件與瑟相似的樂器。目前所知關于古箏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史記·李斯烈傳》中《李斯諫逐客書》的一段話:“夫擊甕叩擊,彈箏搏骸,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古箏在秦國作為聲樂的伴奏樂器最為流行,因而也有“秦箏”這一別稱。漢晉時期古箏開始設有十二弦,主要采用的是大食兩指的原始的彈奏技法。經過不斷實踐和改進,唐朝時為十三弦,明清為十五或十六弦,然而彈奏技法卻并沒有較大的變動。發展到20世紀,古箏增至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等多種形式,彈奏技法也有諸多創新,也形成了諸多流派,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發展之態。
1.1 20世紀50年代
我國著名的古箏教育家曹正于1950年到東北音樂專科學校設立了古箏專業,此后在全國高等音樂院校開始相繼設立古箏專業。他在繼承傳統箏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沒的業績,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將古老的工尺譜翻譯整理成簡譜,使傳統箏曲得到廣泛傳播普及,他將古箏民間化的口傳心授教學模式上升到理論研究,為中國古箏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2 20世紀60年代
經過50年代前人的辛苦耕耘,在這一時期高校培養的古箏畢業生開始走向社會。他們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外音樂文化,綜合各派箏藝的優點,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新一代古箏演奏家把所學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鋼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箏創作和技巧表現。以王昌元為代表,出現了《戰臺風》這一優秀箏曲,它運用了大力度的掃搖、雙手快速掃輪等高難度技巧,刻劃了碼頭工人戰勝臺風的驚天壯舉,使箏這一古老典雅的樂器表現出氣勢磅礴、堅定有力的藝術形象,豐富了古箏的音樂性格。他們積極的從事演奏活動,從此古箏藝術在更高層次上返回民間。
1.3 20世紀70年代
70年代古箏創作開始注重音樂內涵,以深層次地刻畫內心細膩情感為表現內容。如周延甲的《秦桑曲》曾獲中央電視臺“山城杯”比賽創作一等獎,曲云的《香山射鼓》曾獲香港亞洲音樂藝術節優秀作品獎,他們借古箏韻味這一特點,表達人物內在的感情,使古箏藝術更加意境而富有內涵。
1.4 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古箏教育進入普及階段。50年代全國箏人不過千人,時過半個世紀,學箏人數已有幾十萬人。業余學箏的人也越來越多,相應的出現了全國性的古箏考級,用以檢驗個人的學箏水平。并且,全國各地的箏藝社團、古箏交流活動也如雨后春筍,蓬勃生長,為古箏藝術的繁榮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1.5 20世紀90年代
這一時期古箏藝術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天,箏曲創作和演奏技法繁榮發展,新作品層出不窮。如《黔中賦》《幻想曲》《箜篌引》等,隨著現代音樂、西洋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相互影響,古箏的演奏技法也呈現多樣化,促進了古箏演奏技法的變革。1993年的“中國古箏、潮樂藝術研討會”,全國箏界名家海外華僑及港臺地區的箏人等大都應邀出席,對擴大對外交流,把古箏推向世界有著特殊的意義。
古箏藝術在近幾十年來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火如荼的古箏普及教育,各種學術會議、期刊、學術專著都對古箏的演奏技法、教育課程等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說古箏雖然是門古老的藝術,卻散發了現代的活力。古箏藝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恰如一曲交響奏鳴曲的展開部在輝煌的高潮中持續發展,不僅要繼承和發揚古箏藝術的精髓,還要積極開拓古箏藝術的創新發展之路。
2 古箏藝術的創新之路
藝術的生命在于變化,在于創新,發揚傳統和銳意創新是繁榮古箏藝術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蘊含著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的認識,也蘊含著繼承與創新的方法。所以古箏藝術的創新一定要基于對傳統精華的繼承之上,把握好“法古”和“變金”的尺度,才能為古箏藝術添注新的活力。
2.1 古箏曲目創作的創新
傳統箏曲創作的寶貴經驗我們要認真汲取,沿著這些優秀傳統,汲取豐富的養料,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首先是從思想內容上,古箏曲不應該只是有著一種情感或題材,不應該只是局限于表現民俗風情、山川風光。處于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爭取創作應該積極塑造新時代、新人物的音樂形象,例如抗洪救災等均可以作為題材來創作箏曲,起到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作用。
同時,還應該注重運用新時代的器樂結合或改編來使古箏曲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例如,采用民歌、曲藝、戲曲音樂及藝術歌曲等來改編箏曲,也是對傳統箏樂的一種再創造。這些新編的歌曲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能夠更加反映新時代的生活現實。
2.2 古箏演奏表現的創新
出色的古箏演奏在傳達古箏藝術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箏演奏作為“二度創作者”,要適應多元化時代受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形成了藝術元素多元化的創新態勢與創新模式。例如,“國樂天驕”樂團與法國“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合作演奏的《瀏陽河》《獻給愛麗絲》等中外名曲,就結合了中西音樂元素,達到珠聯璧合之境。
從演奏技法來看,在現代創作箏曲中,要改進快速指序技法,促進五個手指的平衡發展與運用,同時也要注意左右手技法平衡發展,如輪抹、三勾輪抹、輪撮、雙手柱外刮奏等雙手配合技法。
2.3 古箏藝術教學的創新
創新古箏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真正從實踐入手系統研究古箏教學模式、結合教學目標合理設置課程,重視素質教育,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度,使教學與學生真正的需求相吻合。中國當代著名古箏演奏家王昌元就是一個范例。為了弘揚古箏文化,她埋頭于教學和演出,培養了大批古箏愛好者,把彈奏和講解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們講述音樂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學生理解和領會樂曲的含義,真正愛上這一藝術形式。除此之外,國家對古箏藝術的重視,增加在古箏教育中師資、教學設備方面投入,也是發展的硬件支持。
3 結語
古箏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今國際樂壇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古箏藝術正蓬勃發展,只要我們堅持下苦功夫,繼承發揚傳統古箏藝術的精髓,勇于創新,發揮群體優勢,那么古箏藝術必將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在古老的軀殼下燃燒出新時代的熊熊火焰。
參考文獻:
[1] 呂婷婷.古箏藝術創新論[J].藝術教育,2012(10).
[2] 閻愛華.當代古箏藝術發展之軌跡[J].藝術百家,2002(3).
[3] 盛霞.古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銅陵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