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經營者把經營理念貼到公司的墻上——‘我們公司就按照這個去執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很可笑。理念這種東西,如果領導者本人不相信,而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的,就是一文不值的。我們沒必要把經營理念想得有多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簡單,自己從心底相信才能稱為理念。無論把怎樣漂亮的言辭鑲進畫框掛到社長室的墻上,都是毫無意義的。經營者本人不相信,企業就不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而且員工將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也不會相信墻上的理念,當然就不會緊跟領導者的步伐。”
——日本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
“如果大家想創業的話,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問自己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這個項目解決了什么問題。如果你什么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話,那么你的這個項目注定會失敗。創業就是要解決問題。有的人說:不,我覺得我創業是為了獲取財富。的確,創業成功獲取合理、合法的財富,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從來都沒有看到哪一個創業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而創業成功的。”
——京東創始人、CEO劉強東。
“云其實也是一種分享經濟,我們過去看到分享經濟中比較成功的,像交通出行、房屋,以及快遞等等很多領域,他們都是把我們社會中的服務能力共享出來、分享出去,這從我的角度定義就是生產力的云化,就是把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擁有的生產力能夠放到云端,給需要這個能力的人共享。我們看到這個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科技是高增長的基石,人才創意是發動機,但社會的包容是燃料,三者合一,孕育出共同學習、共同迭代,讓新觀點引向新洞見,有升級增值力,有協變力的社會,才能享受連續鏈良性循環的紅利。銳變的年代,也同時是人格力量的年代,在理想大道上趕路時,希望你們有悲天憫人的心懷,不要忘記有能力幫助別人是福分。”
——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在2016年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表示。
“現在很多O2O到家服務都走入了一個誤區——沒有注意到物流與廣告成本。物流成本在傳統行業中占10%,O2O卻沒有考慮這一剛性比例,這也是目前O2O持續燒錢、無法掙錢的原因。互聯網本應是最精準、營銷成本最低的,而現在這種燒錢現象卻違反了商業本質。”
——維新力特資本董事長、阿里巴巴前CEO衛哲。
“做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講故事,這個始終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市面上可能有很多產品,在功能上滿足你的基本需求,但其實是高度類似的。所以哪些產品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性認識,這一點從‘2C業務產品的商業邏輯上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比如,我們在沒有很好的商業成就之前講了我們的品牌理念,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同時,因為講一些感性的話題,比如情懷,也使得被不喜歡我們的人嘲笑得夠嗆。但是實際上你去看消費品領域里,全世界范圍內最成功的企業,一定都是講情懷。”
——錘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羅永浩。
“全年規劃一定不是CEO個人的事情,一定是整個團隊一塊兒做的事情,要統一所有人的思想,讓大家朝一個目標努力。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然后把資金情況跟大家分享,我們的錢應該怎么花,大家怎么看這個事情,每個人從公司角度出發,這種參與感給團隊帶來的凝聚力和長久的激情非常有效,而且CEO在這種團隊溝通中會吸引很多人。”
——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涌。
“我以前也看不起商人,我也認為無商不奸,而且商人創造的社會價值非常有限。等我自己做了企業之后,我才明白,其實一個企業家要做得久,做得好,他每天考慮的大部分事情,都應該是跟錢沒什么關系的。跟錢有關的都不是戰略性的,不以利益為出發點的戰略決策才是真正的廟堂之策。所以我一直相信一個好的財務總監很難做好董事長。因為好的財務總監腦子里全部都是錢。腦子里全是錢的人,是很難做好事情的。”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
“新的電商在大公司云集的情況下想獲得競爭優勢,‘社交是一條可選道路:鼓勵用戶主動生產內容; 激發用戶在社區分享,通過分享增加自身影響力,也吸引更多粉絲; 建立線上的信賴關系,形成圈子。只有建立起這樣的機制,電商才會有機會賣產品。而電商要想社交化,一個好的切入點便是選擇大家不熟悉的細分領域,這樣對社區的依賴就強,所以,社區和電商是應該同時做的。”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
“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走訪了非常多的傳統企業,發現傳統行業都會有很多的資源,比如說倉儲、物流、貨源、客戶,因此希望做好幾個平臺,比如金融、物流、倉儲、加工等,但一開始想解決很多痛點,想做好幾個平臺的基本上沒有誰是成功的,所以找準破局點非常關鍵。”
——找鋼網聯合創始人饒慧鋼。
“我在新東方時曾經提出過一個口號:‘開放的中國,也開放了你的生命。創業者,則創造了社會的活力,再造了自己的生命。滄海桑田,創業者已經從邊緣人上升為主流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他們成為匯集了這個時代最積極能量的一個新階層。這個新階層,令政府放心、使社會傾心、讓父母開心、獲異性歡心。在創業者群體,你可以看到最令人激動的中國,看到最令人神往的未來。”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我經常給團隊打比方,和主要的兩三個競爭對手相比,大家都同樣地干了四年時間。如果我的核心團隊20個人,都是穩定地跟我一起工作,四年以后加在一起就是八十年的經驗。如果團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換人,雖然看起來換的人的背景越來越好,但四年以后,你會發現核心的20個人都是新人,他們加在一起的經驗也許只有三十年,或者是四十年的經驗,慢慢就會體現出競爭和能力的差異。”
——美麗聯合集團CEO陳琪。
“要把自己的心態,隨時變成一個產品用戶群里正態分布圖最中間那部分用戶的心態。能隨時代入到用戶場景里面去,對人的要求需要有一半理性一半感性,一方面需要有嚴密的推理演繹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有比較強的同理心、感受力。在有這些能力的前提下,把握好用戶需求只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沉浸在各種產品里,以及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各種用戶的生活,接各種各樣的‘地氣。”
——紅杉資本董事總經理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