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園冶》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造園的著作,記載了園林的設計原則和規(guī)律。第三卷鋪地篇所闡述的內容,從鋪地材料、鋪地紋樣、鋪裝技藝三個方面,形成對園林鋪裝基本理念的初步勾勒,并對現(xiàn)代景觀鋪裝設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將從景觀鋪裝設計的源頭發(fā)掘,對古今鋪裝的組合方式、材料、形態(tài)構成、設計理念進行探索,引起古今景觀設計的共鳴,揭開景觀鋪裝的內在設計意義,實現(xiàn)其“景觀鋪裝”和“鋪裝景觀”雙重功能。
關鍵詞:《園冶》;設計理念;組織形式;鋪裝材料與紋樣
1 “鋪裝景觀”到“景觀鋪裝”的蛻變過程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計成在《園冶》中提出的,成為造園理論的核心審美情結,反映出我國造園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理念。“各式方圓,隨宜鋪砌”這是計成在古代《園冶》在對鋪地的歸納,關鍵只在于一個“宜”字,宜乎實用與美觀,宜乎行為環(huán)境,宜乎藝術層次以及宜乎文化內涵,這便是鋪裝中的精髓所在。在我國古代園林地面中,鋪裝形式主要是亂石路、鵝子地、冰裂地、諸磚地等,利用極其原始的材料來進行鋪裝,結合運用環(huán)境中各種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景觀鋪裝實例,對以后景觀空間鋪裝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由頂界面、側界面以及底界面三部分而構成現(xiàn)代景觀空間。底界面作為景觀空間中不可忽略的部分,鋪裝作為底界面的重要景觀焦點和空間秩序感的營造者,被稱之為“第二層次輪廓線”。人們對鋪裝的要求從原來簡單的“物質功能”也開始向“精神功能”發(fā)展,即“鋪裝景觀”到“景觀鋪裝”的轉變,對它的藝術性與精神性的要求更加突出。作為平面圖示,在空間中發(fā)揮著物質功能和環(huán)境藝術功能雙重效果,實際功能方面即散步、交通、功能分區(qū)等。其獨特的文化裝飾性便是作為一種景觀在改善環(huán)境空間的效用。
2 審視景觀設計中鋪裝組織形式的藝術特性
“方勝、疊勝、步步勝者,古之長套也。今之人字、席紋、斗紋,量磚長短合宜可也。”計成認為,鋪地的組合形式?jīng)]有固定的套路,只要圖案比例合適,就可以選用。在中國古代的園林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鋪地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在《園治》中記載的有傳統(tǒng)的人字式、席紋式、間方式和斗紋式以及六方式、四方間十字式、香草邊式、波紋式等,這些組織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地面營造中創(chuàng)造出有一定主題立意的景境。
2.1 地面鋪裝的藝術裝飾性性組織形式
“物情所退,目奇心期”,“因借無由,觸情但是”。《園冶》中強調“得天然之趣”的中國文藝美學的審美標準。中國造園藝術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地面鋪裝因地制宜,根據(jù)園林修建場地中的不同需要而采取不同的紋樣、質感、尺度、色彩的鋪裝材料,所完成的地面鋪裝自然、質樸、形式跳躍,加以材料本身的紋樣,極具簡潔大方的裝飾性。簡單的裝飾行為表達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扮演著傳遞思想情感橋梁的角色,如在傳統(tǒng)儀式的描繪,對萬事如意的期盼以及市井生活的重現(xiàn)等。
當代景觀鋪裝隨著新型材料、新型工藝的產生,裝飾形式在材料和形式的結合上有特別的新意。紋樣設計作為重現(xiàn)元素裝飾風格,要求底紋簡練、明朗、色彩和諧、更具現(xiàn)代感,延續(xù)了中國古典園林不矯揉造作的特點。園林鋪裝的形式美感是以堅持統(tǒng)一協(xié)調為原則,以協(xié)調穩(wěn)定的構圖為主,以一到兩種鋪裝材料在空間為主體,合理布局構圖的秩序,復雜的圖形向一種簡單的結構轉變。同時,將圖形樣式與周圍環(huán)境其他要素的結合,摻雜入地面的裝飾之中。條紋、凹凸不平或透明材質板塊進行鋪裝,使其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產生二維平面裝飾難以代替的三維光影效果,形成藝術化與感染力融為一體的感受,將設計的理念深埋于環(huán)境空間之中。
2.2 組織形式中的交通導向功能
“惟廳堂廣廈中鋪,一概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或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園冶》中通過地面裝飾根據(jù)功能進行空間區(qū)分,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功能需求,結合地理地貌,把景觀空間整體以二維平面的形式劃分出不同功能的空間。現(xiàn)代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fā)展,空間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空間的導向性就變得更加重要。景觀地面鋪裝類似與俯視的地圖般,一個優(yōu)秀的景觀體系便是各個空間的協(xié)調、連接、支撐。所以,景觀地面鋪裝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特色,按照不同空間的實際功能,包括交通流線的指向、人流量的多少、鋪裝材料的質感等選擇合適表達形式。通過適當?shù)逆溄愚D折將景觀空間中各個關鍵的景觀小空間相互連接,從而形成人流、車流以及景觀環(huán)境空間相互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
2.3 景觀鋪裝中細部組織設計
景觀鋪裝細部是指在營建鋪裝整體中加以局部處理的聯(lián)結部位以及一物的端頭、末梢等,在這些功能各異、結構以及材料上差別甚大、形態(tài)不同的聯(lián)結節(jié)點上或邊緣處,彌補其沖突和缺失,使其整體景觀空間變得協(xié)調、完美及豐富。細部具體是指護欄、鏈接、劃分、構造等實用功能的區(qū)域,或者具有規(guī)定尺寸的具體衍生功能,能體現(xiàn)形式感、歷史脈絡的情感化功能。同時,景觀空間的設計仍以滿足基本功能的需要為主體,從滿足最初級的需求,逐漸開始以人為本的個性化設計,是實用功能性追求的最高標準。現(xiàn)代無障礙設計便是細部設計功能性的最明顯體現(xiàn),從細節(jié)的部分來體現(xiàn)人性至上的關懷。尤其在園路、坡道、臺階等這些細部景觀鋪裝中的無障礙設計,要求考慮細致入微,如盲道表面上凹凸形式的變化在引導人前進或拐彎。
3 感受景觀鋪裝中材料的藝術魔力
3.1 “就地取材”的鋪裝設計文化
“廢瓦片也有行時,當湖石削鋪,波紋洶涌;破方磚可留大用,繞梅花磨斗,冰裂紛紜。”這便是《園冶》中提倡鋪就地取材的觀念,選用本地材料,不僅在材料運輸?shù)某杀旧瞎?jié)省,也有喚起本地人對生活的共鳴。園林鋪裝設計利用空間內獨特的自然地理狀況,將該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狀況、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俗、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融入其中,成為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文化最初的積淀。王澍的寧波博物館就是最好的例子,整個景觀空間都采用破舊的瓦片,加以竹子材質,良好地保留了江南的傳統(tǒng)文化,使當?shù)厝嗽谠摽臻g中感同身受。歐洲的建筑材料以石頭為主,石材鋪裝在最初防止下雨時形成泥濘的道路,不方便行走,隨著鋪裝的石塊經(jīng)歷了千百年南來北往的接踵磨礪后,光滑的地面上出現(xiàn)了高低不同的起伏,如同一件歷經(jīng)滄桑的藝術作品,寫滿了這個古老城市的故事,成百上千的石塊,如同一幕幕記錄電影的腳本,可見就地取材體現(xiàn)這地域特征,也是對自然資源的變相保護。
3.2 “小材大用”的材料使用技巧
適度地攝取自然資源并合理利用是計成在300多年前所提出的節(jié)儉用材理念的中心思想,用價格低廉的鋪裝材料,發(fā)揮其可利用的最大價值。“對小亂石砌如榴子者,堅固而雅致,曲折高卑”的亂石路,以及“大小間砌者為佳”鵝子路就是古代鋪裝的典型代表。造園遵循節(jié)約與高效原則,也是當代景觀設計學的經(jīng)濟法則。現(xiàn)代碎料鋪裝一般是指運用碎石、瓦片、卵石等材料混合拼砌而成來進行地面鋪裝,不僅經(jīng)濟美觀,在功能上也肩負著空間排水、散熱的功效。例如,礫石路可將熱量與水分快速吸收,從而空間中減緩了積水不通的問題;卵石道排水溝可以將雨水滲入地下,從而來補充地下水,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
4 探索景觀空間中鋪裝的設計理念
4.1 以人為本指導下的鋪裝設計
中國造園藝術將追求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為理念。計成在《園冶》中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路,成為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構建的理論基石。人會很本能地將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聯(lián)系,場所感便是設計中不能忽視的因素,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景觀空間營造的服務對象仍然是空間的使用者,空間中人對環(huán)境變化和行為模式是很敏感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了解多數(shù)人的行為和心理在鋪裝設計上具有決定作用。人走在鋪裝之上,腳底傳給大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整個空間氛圍的評價。同時,鋪裝的尺度應符合人機工程學,使空間尺度適宜生活。例如,石塊路中間的空隙應符合一個人跨越的寬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從自然角度,鋪裝首先要對地形充分調查研究,對綠化區(qū)、水流區(qū)相結合,從而增加鋪地路線的場所感,營造出親切自然的氛圍。“蓮生襪底,步出個中來;翠拾林深,春從何處是。”便是如此景象。
4.2 遵循歷史遺跡探索鋪裝文化
古典園林鋪地圖案多樣的形式包含著文化內涵和象征寓意,“徑緣三益,業(yè)擬千秋”便是象征的手法,用瓦條和鵝卵石鋪出盤長圖形,象征著美好生活回環(huán)貫徹、沒有止境,永不消失。古建筑中,下水道是銅錢的形狀,意味著流水不流財,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景觀環(huán)境中,設計具有歷史含義的場所從某個程度上講也是為個性空間奠定了基礎。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空間尺度、色彩、符號以及行為方式等,恰恰是人們隱藏在心中的、未被發(fā)掘的文化認同感和社會價值觀。當代景觀設計文脈便是用現(xiàn)代的建筑材料來表達傳統(tǒng),運用歷史符號來表現(xiàn)城市歷史延續(xù)的隱喻手法成了主要的設計技巧。
4.3 “寓情于景”空間的視覺效果
“寓情于景”是中國古典園林一直所強調的。意境的營造是將感情、理念融于客觀生活之中,從而引發(fā)欣賞者與設計者之間共同的情愫與理念的橋梁。利用地面鋪裝便可以烘托環(huán)境氛圍,行走在鋪裝這件藝術品之上,感受到整個空間的詩情畫意。鋪裝的功能不僅僅在于是人們行走活動的需要,甚至是造景創(chuàng)情的裝飾方式。通過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技巧,將客觀存在的“境”與主觀構思的“意”有機地結合起來,現(xiàn)代景觀空間也依舊如此。忙碌的生活壓力更需要給現(xiàn)代人一個舒適的氛圍,將自己生活融入景觀空間之中,將人們平凡而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賦予了地面結構與形態(tài)上真實的性情。
5 結語
《園冶》作為古代第一部造園的古籍,造園理論仍不落俗套,古典園林鋪地浸潤著中國文化的內蘊。《園冶》其所揭示園林鋪裝概念與現(xiàn)代景觀空間仍是血濃于(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水的關系。“就地取材”“小材大用”“以人為本”這些理念都適用于現(xiàn)今提倡生態(tài)化設計的時代,“寓情于景”“對歷史遺跡的探索”都是對文化的延續(xù)。將二維平面圖形創(chuàng)造出三維甚者思維的精神空間,《園冶》對現(xiàn)代景觀空間鋪裝有著循古創(chuàng)新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植.園冶注釋(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195,197-199,205.
[2] 張薇.《園冶》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135.
[3]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18.
作者簡介:郭雅慧(1991—),女,山西太原人,河北工業(yè)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園林空間的平面組織方法。